×
加速器质谱14C测年研究 ——夏商周时期考古遗址与殷墟甲骨测年

加速器质谱14C测年研究 ——夏商周时期考古遗址与殷墟甲骨测年

1星价 ¥90.4 (7.6折)
2星价¥90.4 定价¥11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301353752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52
  • 出版时间:2024-10-01
  • 条形码:9787301353752 ; 978-7-301-35375-2

本书特色

本书由郭之虞、原思训、吴小红、刘克新四位教授合写。郭之虞和原思训都是“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成员和专题负责人,吴小红曾担任“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多个阶段考古学文化谱系和14C测年的课题负责人,郭之虞和刘克新曾先后担任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第四纪年代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他们在AMS 14C测年方面有丰富的工作经验。目前我国已建成20多台AMS装置,本书对于AMS 14C测年工作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适合相关领域的科学工作者、高等院校的本科生与研究生、以及对相关内容有兴趣的读者阅读。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介绍了碳14测年的原理与方法,加速器质谱的原理及其用于碳14测年的测量本底、分馏效应和测量方法,测年样品的前处理与化学制备,加速器质谱碳14测年的测量误差、数据处理和质量控制,系列样品碳14年龄校正的贝叶斯方法及其模拟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夏代、商代和西周十几个重要遗址的加速器质谱碳14年代测定,以及殷墟甲骨的加速器质谱碳14年代测定。本书还对碳14年代测定数据的可靠性、使用贝叶斯方法进行系列样品年代校正中先验条件及各种因素对校正结果的影响、从加速器质谱碳14年代测定结果看夏商西周各文化分期的考古年代框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本书适合相关领域的科学工作者、高等院校的本科生与研究生、及对相关内容有兴趣的读者阅读。

目录

**章绪论 1 1.1 14C 测年概述 1 1.1.1 14C 测年的原理 1 1.1.2 14C 测年的方法 7 1.1.3 影响14C 测年结果的几个问题 8 1.1.4 14C 年代校正 14 1.1.5 14C 测年与示踪的应用 18 1.1.6 小结 19 1.2 加速器质谱概述 21 1.2.1 AMS 的基本原理与装置 21 1.2.2 AMS 14C 测年的测量本底 24 1.2.3 AMS 14C 测年的分馏效应 25 1.2.4 AMS 14C 测年的测量方法 26 1.2.5 小型AMS 装置 28 1.2.6 AMS 测量系统的主要性能 30 1.3 \夏商周断代工程" 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33 1.3.1 \夏商周断代工程" 概况 33 1.3.2 \夏商周断代工程" 的研究途径与成果 34 1.3.3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35 1.3.4 北京大学参与两项工程的AMS 14C 测年的情况 37 第二章AMS 14C 测年样品的前处理与化学制备 38 2.1 概述 38 2.1.1 测年样品 38 2.1.2 样品的前处理 38 2.1.3 样品的化学制备 40 2.2 骨样品的前处理与测年组分选择 44 2.2.1 几种可选用的测年组分 44 2.2.2 三项相关研究 45 2.2.3 制备明胶的常规流程 48 2.3 甲骨样品前处理过程中的纯化 48 2.3.1 按常规前处理流程制样存在的问题 49 2.3.2 部分甲骨年代数据偏老的原因分析 49 2.3.3 甲骨明胶和甲骨的除污染探索 51 2.3.4 甲骨纯化的进一步探索 54 2.3.5 用系列有机溶剂纯化甲骨的效果 58 2.3.6 小结 59 2.4 样品的化学制备设备与制样研究 60 2.4.1 AMS 14C 测年用CO2 制备系统 60 2.4.2 石墨制备与样品气体回收系统 61 2.4.3 制样系统的可靠性检验 63 第三章AMS 14C 测年的测量方法学 65 3.1 误差理论与数理统计基础 65 3.1.1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65 3.1.2 测量误差 66 3.1.3 参数估计 70 3.1.4 假设检验 72 3.2 AMS 14C 测年的测量方法与测量误差 75 3.2.1 AMS 14C 测年测量方法的建立 75 3.2.2 AMS 14C 测年测量程序的安排 76 3.2.3 AMS 14C 测年的测量误差 76 3.2.4 北京大学EN-AMS 的测量方法与测量误差研究 77 3.2.5 北京大学小型AMS 的测量方法与测量误差研究 83 3.3 AMS 14C 测年的数据处理 83 3.3.1 在线数据处理 83 3.3.2 离线数据处理与分析程序OLDMAP 85 3.3.3 测量结果的报道 88 3.4 AMS 14C 测年的质量控制 89 3.4.1 日常质量控制措施 89 3.4.2 标准样品与已知样品检测 90 3.4.3 样品复测 90 3.4.4 实验室之间的比对 91 3.4.5 国际14C 样品比对 92 第四章系列样品14C 年代校正的贝叶斯方法 97 4.1 概述 97 4.1.1 为什么要用系列样品进行14C 年代校正 97 4.1.2 系列样品年代校正方法的提出与发展 98 4.2 贝叶斯方法与OxCal 程序 99 4.2.1 贝叶斯方法 99 4.2.2 OxCal 程序 99 4.2.3 系列样品校正模型的构建 101 4.2.4 先验条件对校正结果的影响 104 4.2.5 OxCal 的运行及其结果的输出 106 4.3 14C 年代校正模拟研究的基本方法与单样品模拟 109 4.3.1 模拟研究的基本方法 109 4.3.2 单样品模拟实验 114 4.4 时序已知系列样品14C 年代校正的模拟研究 116 4.4.1 时序已知系列样品的模型构建 116 4.4.2 使用直线校正曲线的模拟研究: 边界命令的必要性 117 4.4.3 使用直线校正曲线的进一步模拟研究 121 4.4.4 使用实际校正曲线的模拟研究 124 4.4.5 小结 126 4.5 分期系列样品14C 年代校正的模拟研究 127 4.5.1 分期系列样品的模型构建 127 4.5.2 典型分期系列样品的模拟研究 128 4.5.3 分期系列样品非理想情况的模拟研究 140 4.5.4 各种因素对分期系列样品校正结果的影响 142 4.5.5 小结 152 第五章夏商周时期遗址的AMS 14C 年代测定 155 5.1 概述 155 5.1.1 夏商周时期遗址测年概况 155 5.1.2 系列样品校正模型的构建 156 5.1.3 OxCal 程序不同版本及不同校正曲线校正结果的比对 157 5.1.4 年代校正结果的解读 158 5.2 夏代若干重要遗址的AMS 14C 年代测定 160 5.2.1 王城岗遗址 162 5.2.2 古城寨遗址 169 5.2.3 禹州瓦店遗址 173 5.2.4 新砦遗址 177 5.2.5 附录一: 二里头遗址 180 5.3 商代若干重要遗址的AMS 14C 年代测定 187 5.3.1 偃师商城遗址 188 5.3.2 郑州商城遗址 192 5.3.3 小双桥遗址 202 5.3.4 洹北花园庄遗址 207 5.3.5 东先贤遗址 209 5.3.6 附录二: 殷墟遗址 211 5.3.7 郑州商城-小双桥-洹北花园庄-殷墟遗址长系列校正 214 5.4 西周若干重要遗址的AMS 14C 年代测定 223 5.4.1 沣西马王村遗址 224 5.4.2 琉璃河遗址居址区 227 5.4.3 天马-曲村遗址 229 5.4.4 晋侯墓地 231 第六章殷墟甲骨的AMS 14C 年代测定 237 6.1 殷墟甲骨测年的研究背景 237 6.1.1 甲骨的发现与甲骨学 237 6.1.2 甲骨的分期断代 238 6.1.3 甲骨测年的尝试及其困难 240 6.2 殷墟甲骨样品的采集与14C 年龄测定 242 6.2.1 甲骨样品的采集 242 6.2.2 甲骨制样与测量 251 6.2.3 关于部分甲骨测年数据偏老问题的讨论 252 6.3 殷墟甲骨系列样品的年代校正 252 6.3.1 基本方法概述 252 6.3.2 商后期甲骨系列样品校正模型的构建 253 6.3.3 商后期甲骨系列样品年代校正的结果 257 6.3.4 与\夏商周断代工程" 其他研究途径所得结果的比对 264 6.3.5 历次甲骨系列样品年代校正的情况 265 6.4 关于历组甲骨测年结果的讨论 266 6.4.1 历组甲骨年代的单期校正 266 6.4.2 历组甲骨作为系列样品的年代校正 268 6.5 殷墟甲骨测年的小结 271 第七章关于14C 测年若干问题的讨论 273 7.1 14C 测年的四个环节 273 7.1.1 样品采集 273 7.1.2 制样 273 7.1.3 样品14C 年龄测量 274 7.1.4 样品14C 年代校正 274 7.2 关于14C 测年数据可靠性的讨论 276 7.2.1 14C 测年样品制备的质量控制 276 7.2.2 14C 测年数据的误差分析与质量控制 277 7.2.3 14C 测年数据的拒绝率 278 7.3 关于在14C 年代校正中使用贝叶斯方法的讨论 278 7.3.1 使用贝叶斯方法进行系列样品年代校正的优势 278 7.3.2 如何看待考古14C 测年中的先验条件 280 7.3.3 OxCal 程序与14C 校正曲线的版本选择对校正结果的影响 280 7.3.4 14C 年代校正结果中各分期年代区间的确定及其不确定度 283 7.3.5 关于校正模型构建的几个问题 284 第八章关于夏商与西周年代框架的讨论 292 8.1 夏代若干遗址测年结果汇总 292 8.2 商代若干遗址与殷墟甲骨测年结果汇总 294 8.3 西周若干遗址测年结果汇总 297 8.4 结论与讨论 300 附录A 夏商周时期遗址的AMS 14C 测量数据 302 附录B 殷墟甲骨的AMS 14C 测量数据 313 参考文献 323 后记 333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郭之虞学术兼职:  中国核学会理事;中国物理学会粒子加速器分会理事、副秘书长;中国物理学会质谱分会常务理事;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第四纪年代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串列加速器核物理国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成员;国家973项目“加速器驱动洁净核能系统”专家组成员。获奖情况:  1995 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6 全国普通高校部级优秀教材奖一等奖;1998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奖一等奖;2001 "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重大科技成果;2001 "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优秀科技成果;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郭之虞 曾任北京大学重离子物理研究所所长、重离子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核科学与核技术网上合作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加速器物理与技术及现代核分析技术的研究,多年来致力于加速器质谱学及其交叉学科应用的研究,近年来又开展了低能强流质子加速器的研究。1996年后参加“夏商周断代工程”,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主持人,把我国加速器质谱14C测年的精度提高到好于0.5%的水平,近年来发表文章50余篇,并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大会特邀报告。学术兼职:  中国核学会理事;中国物理学会粒子加速器分会理事、副秘书长;中国物理学会质谱分会常务理事;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第四纪年代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串列加速器核物理国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成员;国家973项目“加速器驱动洁净核能系统”专家组成员。获奖情况:  1995 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6 全国普通高校部级优秀教材奖一等奖;1998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奖一等奖;2001 "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重大科技成果;2001 "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优秀科技成果;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原思训1973年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现考古文博学院)。1975年与陈铁梅、原思训合作建立国内**个液体闪烁法14C年代实验室,主要负责测量仪器的研制工作,该方法在全国考古、环保、地质学界得到广泛应用。合作开设现代科技在考古上的应用课程。参与不平衡铀系年代实验室的建设,并于1980年建成。1982年晋升为高级工程师,后任技术室主任。1984年后,设计建立先进的电化教室等。1986年,“液体闪烁法14C年代测定技术研究与推广”获北京大学科技成果三等奖。主要合著有《液体闪烁法碳 年代测定工作初步报告》《碳十四年代测定报告(四)—河姆渡遗址年代的测定与讨论》《桂林地区几个溶洞化学沉积物的 C年代测定及讨论》《许家窑遗址哺乳动物化石的铀子系法年代测定》等。 吴小红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实验室主任,国家考古与第四纪年代学重点学科专业实验室主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化学分析和科技考古。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 刘克新1985年获北京大学学士学位,1992年获北京大学博士学位,1992.8 —1994.7为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讲师,1994.8 —2001.4为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副教授,1996.1—1998.2为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物理学院核物理系访问学者,2001.8至今为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