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蒙古传统毡包装饰文化范式

内蒙古传统毡包装饰文化范式

1星价 ¥173.8 (7.9折)
2星价¥173.8 定价¥220.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12302581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92
  • 出版时间:2024-10-01
  • 条形码:9787112302581 ; 978-7-112-30258-1

内容简介

在我国西北部,自古尚存有庞大的草原生态区域,生活着众多的草原游牧民族。千百年来,他们放牧于草原,建立了与草原密切相关的游牧文化。尤其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游牧建筑草原毡包,以及依附于毡包的各类生活物品,既代表了草原游牧民族文化的经典构成,又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这些草原毡包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有着自身不同的发展历史,不同的营造技艺,不同的生态原形,甚至是不同的名称。例如在新疆的哈萨克族,称草原毡包为哈萨克毡房;在西藏的部分地区,称草原毡包为黑牦牛帐篷;在内蒙古地区则统称为蒙古包。这三类草原毡包的营造技艺均被收录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 内蒙古地区的传统草原毡包在历史上也是称谓颇多,形态略有变化。《敕勒歌》中“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中的“穹庐”是汉语对草原毡包的明确表达。在这前后,汉译过来的草原毡包名称较为复杂,如,其中“ger”是蒙古语对草原毡包的主要称谓,是家的意思,汉译过来是“格日儿”。在清代出现了蒙文“蒙古勒格日”、汉文“蒙古格利”、满语“蒙古包”等称谓,意思均为“蒙古人的家”。其中“蒙古包”称谓至乾隆时期后,开始频繁见于史料当中,至此,蒙古草原传统毡包被称为蒙古包而流传下来。 本书则以内蒙古地区的传统草原毡包,即蒙古包为主要研究对象,选取蒙古包装饰文化为主要研究内容,以蒙古包溯源为起始,以文化涵化、文化原形、文化意象、文化基因为主要范式选择,全面阐释了蒙古包装饰文化的主体特征。全书内容翔实,资料丰富,图片精美,旨在为研究蒙古包及其装饰文化的读者提供全景式的阅读体验。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