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222230286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暂无
- 出版时间:2024-12-01
- 条形码:9787222230286 ; 978-7-222-23028-6
本书特色
芬兰一家人在永冻土之地的奇异之旅 零下50度极寒地带的生活和日常
“在这一年半里,西伯利亚教会了我们什么?准确来说,是生存。如果我们可以在这里生存下来,我们将足以应对任何困难。”
22岁那年,芬兰记者尤西·孔蒂宁的俄罗斯裔祖母去世,三年后他前往西伯利亚的伊尔库茨克学习俄语一年,追寻祖母当年生活的足迹。但一年是不够的,他想要更深入地了解西伯利亚当地的生活。2016年他说服妻子和三个孩子和他一起搬到西伯利亚雅库特的乔赫尔乔村,一个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0.3人的地方。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孔蒂宁记录下西伯利亚的自然风光和文化,分享了在极端气候下与家人共同经历的点点滴滴。从修建洗澡房到为Wii游戏机找数据线,在零下50度时全副武装到院子远处角落上厕所,孩子们在雅库特学校里学习俄语、雅库特语、口弦琴和“抢棍子”,把涂满粪肥保温材料的“哈东”——老山羊瓦西里和一群母鸡的窝——当成攀爬架。因为厌倦了每日捣碎冰块融化取水而选择在严寒中订购冰块,当然这不是为了调鸡尾酒。参观雅库特“萨莱坞”电影工业基地并扮演一具被冻僵的僵尸,参加一年一度的Cosplay节。在工作之余,孔蒂宁开着传奇的俄罗斯越野车“瓦滋旅行者”带着全家穿越了森林、雪原和冰面,甚至还救援过陷在泥泞中的丰田越野车。
孔蒂宁凭借专业记者的敏锐观察、深度采访、幽默笔触,将零下50度极寒地带的生活和日常,这片“又冷又难熬的地狱”的另一个侧面展现在读者眼前。
极端气候下的生存挑战,文化与自然资源,政治与社会变迁,全景描绘当代西伯利亚的独特面貌
“理智可以理解俄罗斯,但少了西伯利亚,就不能理解俄罗斯。”
西伯利亚地域广阔,它占据亚洲1/3的面积,是地球表面的1/12,蕴藏了巨量的自然资源,拥有全球*大的金刚石矿床,排名前10的稀土矿规模。正是西伯利亚帮助俄罗斯不仅仅在领土上,也在经济上成为一个大国。《西伯利亚一年》是一部旅行纪实作品,一部关于人与自然、文化与社会的人文佳作。关于俄罗斯与俄罗斯人、西伯利亚原住民、自然资源开发造成的问题、毫无意义的官僚机构、永冻土融化与甲烷的释放导致的气候变化加剧……作者横越西伯利亚数千公里实地采访,为这片少有旅行者甚至连俄罗斯人都很少会前往的神秘而广袤的土地,提供了一份宝贵的记录。
孔蒂宁不满足于只是分享一位外来者给雅库特村落带来的笑话和发现的趣事,他遍访西伯利亚的矿区、石油公司、钻石产地、集中营遗址;探访盗挖猛犸象牙的营地,采访生态保护专家、当地官员和小型宗教群体领袖;试图理解并呈现萨满文化、雅库特文化以及埃文人的习俗;亲身体验中俄边境的贸易盛况。看到雅库茨克如何从一个混凝土搭建的、粗犷的西伯利亚农村蜕变为一座具备多样文化的欧亚迷你城邦。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和有趣的人相遇的故事,交织着难以战胜的官僚主义和腐败问题。
芬兰一家人在永冻土之地的奇异之旅 零下50度极寒地带的生活和日常“在这一年半里,西伯利亚教会了我们什么?准确来说,是生存。如果我们可以在这里生存下来,我们将足以应对任何困难。”
22岁那年,芬兰记者尤西·孔蒂宁的俄罗斯裔祖母去世,三年后他前往西伯利亚的伊尔库茨克学习俄语一年,追寻祖母当年生活的足迹。但一年是不够的,他想要更深入地了解西伯利亚当地的生活。2016年他说服妻子和三个孩子和他一起搬到西伯利亚雅库特的乔赫尔乔村,一个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0.3人的地方。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孔蒂宁记录下西伯利亚的自然风光和文化,分享了在极端气候下与家人共同经历的点点滴滴。从修建洗澡房到为Wii游戏机找数据线,在零下50度时全副武装到院子远处角落上厕所,孩子们在雅库特学校里学习俄语、雅库特语、口弦琴和“抢棍子”,把涂满粪肥保温材料的“哈东”——老山羊瓦西里和一群母鸡的窝——当成攀爬架。因为厌倦了每日捣碎冰块融化取水而选择在严寒中订购冰块,当然这不是为了调鸡尾酒。参观雅库特“萨莱坞”电影工业基地并扮演一具被冻僵的僵尸,参加一年一度的Cosplay节。在工作之余,孔蒂宁开着传奇的俄罗斯越野车“瓦滋旅行者”带着全家穿越了森林、雪原和冰面,甚至还救援过陷在泥泞中的丰田越野车。
孔蒂宁凭借专业记者的敏锐观察、深度采访、幽默笔触,将零下50度极寒地带的生活和日常,这片“又冷又难熬的地狱”的另一个侧面展现在读者眼前。
极端气候下的生存挑战,文化与自然资源,政治与社会变迁,全景描绘当代西伯利亚的独特面貌“理智可以理解俄罗斯,但少了西伯利亚,就不能理解俄罗斯。”
西伯利亚地域广阔,它占据亚洲1/3的面积,是地球表面的1/12,蕴藏了巨量的自然资源,拥有全球*大的金刚石矿床,排名前10的稀土矿规模。正是西伯利亚帮助俄罗斯不仅仅在领土上,也在经济上成为一个大国。《西伯利亚一年》是一部旅行纪实作品,一部关于人与自然、文化与社会的人文佳作。关于俄罗斯与俄罗斯人、西伯利亚原住民、自然资源开发造成的问题、毫无意义的官僚机构、永冻土融化与甲烷的释放导致的气候变化加剧……作者横越西伯利亚数千公里实地采访,为这片少有旅行者甚至连俄罗斯人都很少会前往的神秘而广袤的土地,提供了一份宝贵的记录。
孔蒂宁不满足于只是分享一位外来者给雅库特村落带来的笑话和发现的趣事,他遍访西伯利亚的矿区、石油公司、钻石产地、集中营遗址;探访盗挖猛犸象牙的营地,采访生态保护专家、当地官员和小型宗教群体领袖;试图理解并呈现萨满文化、雅库特文化以及埃文人的习俗;亲身体验中俄边境的贸易盛况。看到雅库茨克如何从一个混凝土搭建的、粗犷的西伯利亚农村蜕变为一座具备多样文化的欧亚迷你城邦。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和有趣的人相遇的故事,交织着难以战胜的官僚主义和腐败问题。
“漫长的雅库特冬季正是在泳池里扑腾的好时机。但在俄罗斯,你需要先从医生那得到一纸证明才能进入公共泳池。而为了得到这张证明,你得进行皮肤病、艾滋病与性病检查,拍 X 光、化验血常规与验便。这个步骤每3个月就要重复一次。”*终,孔蒂宁和“卖家”在一辆丰田车里交易,用700卢布拿到所有需要的文件。
“人们更愿意相信阴谋的存在,而不是平凡的事实。”孔蒂宁被当地一些人认为是间谍。“如果我真的是一名间谍,那也是一名不称职的间谍。我迄今为止也不知道,距离我们在乔赫乔尔村房子100米远的保护区有什么用?我不了解火箭筒的结构。而且,间谍真的会向全世界书写与讲述自己的生活,带上自己的妻子与孩子吗?”
一部理想的沙发旅行指南。“瓦滋旅行者”封面带读者驰骋冰原,坐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勒拿河石柱,60余幅作者亲拍照片直观展现西伯利亚生活与文化。“我们跟随作者从乔赫尔乔村庄的小路走向雅库特地区,头晕目眩地和他一起乘坐所有可能和不可能的交通工具——驯鹿、极地科考船、狗拉雪橇、摩托雪橇或直升机,路线延伸数千公里。我的头脑也几乎因为当地的官僚主义而硬化,脚被零下50度的严寒冻伤。”——伊琳娜·曼蒂拉米,Goodreads书评
内容简介
《西伯利亚一年》是精通俄语的芬兰记者尤西·孔蒂宁记录了他与妻子和三个孩子在俄罗斯西伯利亚雅库特共和国生活一年的经历。孔蒂宁以幽默风趣的笔调,生动地描述了他们适应雅库特的生活、面对挑战和体验的点点滴滴。他们在原始森林中采越橘,和雅库特人一起打猎和钓鱼,参加埃文基人的骑鹿旅行,在白令海峡看7万头海象与灰鲸,在堪察加观看欧亚大陆*高的火山的喷发,记录现存的萨满文化和通灵仪式,采访集中营的幸存者,探访猛犸象遗骨淘宝客营地,以及,尝试独自一人在极地搭顺风车旅行。 作者开着传奇的俄罗斯越野车“瓦滋旅行者”带着全家穿越了森林、雪原和冰面,体验异国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也给雅库特村落带来冲击。 本书不仅是一部西伯利亚生活的记录,也是对人类适应能力和探险精神的探索。通过孔蒂宁一家的经历,领略到这片永冻土地带的独特魅力,以及人类在极端环境下生存的勇气和智慧。
目录
作者简介
尤西·孔蒂宁(Jussi Konttinen),芬兰作家,《赫尔辛基报》记者。他在俄罗斯有丰富的学习、旅行与采访经历,能说一口流利的俄语,并曾在俄罗斯圣彼得堡担任记者六年。2016年,他与他的妻子和三个孩子搬到西伯利亚,在一个雅库特人居住的小村庄里生活了一年。 译者简介 颜宽,莫斯科大学文学博士,另译有《克莱尔家的夜晚》,现工作于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
树会记住很多事
¥9.9¥29.8 -
见字如面
¥14.9¥49.8 -
汉字里的中国
¥14.5¥45.0 -
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
¥33.3¥68.0 -
祖国旅店
¥15.2¥49.0 -
哇哈!这些老头真有趣
¥9.8¥30.0 -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5.3¥15.0 -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18.0¥49.8 -
西南联大诗词课
¥18.6¥58.0 -
别怕!请允许一切发生
¥15.9¥49.8 -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19.1¥39.0 -
遇见动物的时刻
¥21.1¥58.0 -
夏日走过山间
¥8.1¥30.0 -
她们
¥14.0¥46.8 -
你为何对我感到失望
¥10.2¥32.0 -
事已至此先吃饭吧
¥18.6¥55.0 -
茶,汤和好天气
¥7.6¥28.0 -
花.猫.幽默家:老舍散文经典全集
¥14.4¥45.0 -
快乐就是哈哈哈哈哈 插图纪念版
¥15.6¥52.0 -
十三邀2:偶像是生意,是符号,是忍辱负重(八品)
¥23.4¥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