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曼哈顿中转站
读者评分
4.8分

包邮曼哈顿中转站

1星价 ¥14.3 (6.5折)
2星价¥14.3 定价¥22.0
商品评论(11条)
zxq***(三星用户)

曼哈顿中转站

重庆版的这个系列,印刷是轻纸质,翻译一般

2020-03-11 10:00:44
0 0
mhc***(三星用户)

被忽略的转折

多斯•帕索斯在《曼哈顿中转站》中的语言更贴近于讲究形容词的菲茨杰拉德,而与利落的海明威、老到的福克纳大不相同。但相比于《了不起的盖茨比》单视角的传统叙述,这本早在1925年就出版的长篇却使用了数不清的脚本、自由流出的人物意识来表明自己的现代主义特质,当然更不用说为每一节所安的抽象标题(实际是提取文本中含有某个特定意义的点)和每一节开头的总起式描写。      它让我想起了古老的佩德罗•巴拉莫。但早在地主统治下的半月庄成为一片地狱的三十年之前,曼哈顿,这个资本迅速膨胀的地方已经在吸纳所有野心家来共创全球第二大城市了。正如我不会知道胡安•鲁尔福是怎样让活人和死人共存,我也同样不知道多斯•帕索斯是怎样将芸芸众生像挤进纽约港一样挤进他的小说的。这种大视野的勇气让人钦佩不已,同时,纯粹的描写也绝对是耐心和想象力的巨大考验。也许可以这么说,他让每一个人置身于纽约的大环境之下,再以精道的手笔绘出浮光掠影的底色,使得城市的高速运转与个人的悲惨命运相映成辉。也许,每一个剪辑片段之间的轮换,相互的渗透就像帝国大厦的钢筋水泥一样,未曾填补却胜过填补,架起了城市内部的虚空。      我会说我更喜欢海明威的干净和单纯,或者更喜欢目前仅仅有过只言片语的阅读历史的福克纳,也许我还会再买一本上海译文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来重温两年前高中课堂上偷偷摸摸的阅读体验,而不会再读一遍过于繁杂的《曼哈顿中转站》。但如果有一天我拥有无限的时间和花不完的阅读乐趣,我便无妨来将本书的的人物列个关系表,将他们的命运细细揣摩。话又说回来,多斯•帕索斯著作不少,还有他厚厚的代表作《美国》三部曲在等待有好奇心的读者的光顾呢。这一次中转,不过是没有终点的路上停留片刻的小站罢了。

2014-07-24 16:42:17
0 0
图文详情
  • ISBN:7536676557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330
  • 出版时间:2006-06-01
  • 条形码:9787536676558 ; 978-7-5366-7655-8

本书特色

约翰·多斯·帕索斯的作品在中国并不像他的朋友海明威那样为人熟悉。这与他的写作手法太前卫有关,也跟中国对一战后美国的工业文明和都市文明不甚有切肤的体会相关。现在到了读帕索斯的时候了,因为我们的都市生活状况 和个人的生存方式有了《曼哈顿中转站》的因子,可以明白作者对现代性的态度了。都市环境的恶劣、摩天大楼的冷漠、生活的琐屑无聊、金钱的魔力、人性的扭曲和个性的泯灭……21世纪的读者不需要注解,都能理解。《曼哈顿中转站》揭示的就是这些劳什子。 一幅表现派风格的纽约速写。 一一《纽约时报》 当代文学的代表作,美国梦这把双刃剑的永恒献祭。 一一网站 本世纪辉煌的有独创性的美国小说之一。 一一约瑟夫·华伦·比奇,《二十世纪小说:技巧的研究》

内容简介

三只海鸥在破败的木板墙间破碎的箱子上、橘子皮上、腐烂的白菜帮子上飞翔着,渡轮顺着水流,撞击着、吞噬着河水,慢慢滑进码头,绿色的波浪泛出一圈圈泡沫。手绞车链条发出辚辚的响声。门向上卷起,男人们和女人们的脚跨过缝隙,推搡着通过渡口发出一股股粪便味儿的木栈道,就像苹果被挤轧进榨汁机。一个护士伸直胳膊托着一个篮子,那姿势就像手里托的是尿盆儿似的,推开房门。屋子里闷热干燥,四壁涂成绿色,空气中混合着碘和酒精的气味,还能闻到一阵阵从放在墙边其他的篮子中散发出来的淡淡的酸味。她放下手中的篮子,撅着嘴扫了一眼,一个新生的婴儿在脱脂棉中像一节蠕虫似的扭动着身体。渡口,一个老人拉着小提琴。他的脸像猴子的脸似的,皱褶都堆在一起。从开裂的漆皮鞋可以看出他饱经风霜。巴德,库本宁背对河水,坐在栏杆上看着老人。微风吹拂着从紧扣着的帽檐下露出来的头发,并且吹干了他太阳穴处的汗。他非常累,脚上起了泡。但是一看到渡轮驶出渡口、拍击水面荡起扇形波纹的时候,他感到一丝暖意,顷刻间全身都欢快起来。“嘿,朋友,你说这渡口离城市有多远?”他问站在他旁边的一个戴着草帽系蓝白条纹领带的年轻人。年轻人轻蔑地瞥了他一眼,从巴德穿变形了的鞋子到从磨破的袖口里鼓出的红色手腕,从瘦削的火鸡似的喉咙到破帽檐下热盼回答的双眼,尽收眼底。“那要看你想去哪儿。”P3“怎么去百老汇?我想到市中心。”“向东走,过一个街区后从百老汇街转过去接着走,只要你走得够远,你就能到市中心。”“谢谢你,先生。我会那么做的。”那位小提琴演奏者端着帽子穿过人群,风吹乱了他的秃顶周围几缕花白的头发。巴德看到老人的脸斜对着他,布满皱纹的眼窝里两只黑钉子似的眼睛盯着自己。“没钱。”他粗声说,然后掉过头注视着刀锋一般明亮的宽阔河水。渡口的挡板已经关闭,裂缝的码头歪斜着,铁链哗啦作响。巴德被人群挤着走出候船室。他走在两辆运煤车之间,穿过布满灰尘的街道走向黄色电车。他的膝盖颤抖。他把手深深地插进口袋。沿着街区走,中途在餐车上吃饭。他僵直地靠近一个转椅,对着价格表看了很长时间。“煎蛋和一杯咖啡。”“双面煎?”柜台后的红发男人问,他正用围裙擦拭生满雀斑的小臂。巴德,库本宁坐了下来。“什么?”“煎蛋。单面煎还是双面煎?”“当然是双面煎。”巴德双手抱头,无精打采地坐在柜台旁边。“你看起来心不在焉哪,伙计,”那男人说着把鸡蛋打破,放进嗞嗞冒油的煎锅里。“我从别的地方来的。今早我走了15英里。”那人从门牙里挤出一句话:“来大城市找工作?”巴德点点头。那人“啪”的一声把鸡蛋翻到另一面,盛到碟子里,在盘子边上又放了一些面包和黄油,然后推到巴德面前。“我要给你一点儿建议,伙计,免费的。你先去刮刮胡子,理个发,把衣服上的草籽刷掉,然后你再亮相。那样你才能找到活儿干。在这地方就得这样。”“我会好好干活。我是个好手。”巴德嚼着一嘴的食物含混地说。“我要告诉你的就这些,就这样。”红发男人说,然后他回到烤箱那儿去了。

目录

**部分
轮渡
大都市
美元
轨迹
蒸气压路机

第二部分
马背上的贵妇
地峡的长腿杰克
九天的奇迹
消防车
去动物展览会
五个法定问题
贸易船
另一条流向约旦的河

第三部分
不受重视的城市充满欢喜
自动点唱机
转门
摩天大楼
尼尼微的...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约翰·多斯·帕索斯(1896-1970),当代*著名作家之一。出生于美国芝加哥。他于1916年毕业于哈佛大学,之后加入美国红十字会救护队。参与一战。退役之后。帕索斯开始为多家报刊写作。他的处女作《一个人的开始》出版于1920年。之后共出版40多本书。 他的书聚焦于政治和社会问题,多从左翼立场出发。他忠实地记录了20世纪美国平民阶级的苦难与富人阶段的颓废。随着政治观点趋向保守。他开始在作品中更多地反映美国文化。 人们公认帕索斯*重要的作品是他的《美国》三部曲。他的其他作品诸如《三个士兵》、《曼哈顿中转站》以及《哥伦比亚特区》也为人所熟知。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