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44709460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326
- 出版时间:2009-06-01
- 条形码:9787544709460 ; 978-7-5447-0946-0
本书特色
故事发生在1990年代初大变革期间的莫斯科,与伊利切夫斯基本人一样,小说的主人公是37岁的失业物理学家米哈伊尔·科罗廖夫,他浪迹于贫民区,周旋于横行霸道的警察、少年黑帮和越南民工之间,甚至进过教堂改造成的精神病院。为了寻找心目中的耶路撒冷,他独走南俄,并梦想着能够拥有一幅马蒂斯的画作。
本书曾获2007年俄语布克奖,2007年俄罗斯国家文学奖、巨著奖提名。
内容简介
莫斯科人科罗廖夫在地铁那些昏暗的通道里流浪的时候,就常常梦见亨利·马蒂斯的画作。在某一个美好的时刻他明白了:不能再生活于数学计算过的空间。于是他勇敢地完成了自己的英雄壮举——“向下转换”,逃到地下去。他在地下室过夜,到秘密地铁的通道里去,与没有户口的流浪人结下了友谊。他终于到达了现实那令人恶心的、散发着恶臭的内里,也因此探得了那些玄奥的秘密,而俄罗斯知识分子如果缺少了这些玄秘,活得就会很乏味。
都市主义悲剧小说《马蒂斯》是一本唯美的,装饰性的,同时又是带有尖锐社会意识的书。它叙述了痛苦的自我挖掘过程,但是带有一个明亮的结尾。小说证明逃离让你讨厌的废墟,是一种类似于艺术创造的过程。
目录
第二章 草原、大山、修道院
第三章 娜佳
第四章 10月
第五章 街道
第六章 母亲
第七章 动物园
第八章 国王
第九章 瓦佳
第十章 P.B.C.H.
第十一章 哥本哈根
第十二章 并非我们
第十三章 卡片
第十四章 上路
第十五章 地铁
第十六章 画家
第十七章 向河而行
第十八章 秋天
第十九章 4月
译后记
节选
**章 普列斯尼亚
**节
“来啊!来啊!快打呀,别下不了手!使劲儿,来,朝这儿打。”
瓦佳气得脚底滑了一下,短大衣敞得更开了,连胸前的衬衫都被扯破了。他流着泪,无力地推了推娜佳,她正拦着瓦佳,怕他万一又想去追那些男孩子。
他们一共四个人,都是流浪儿。在女人面前被刺伤的自尊心让瓦佳觉得必须对抗他们。冬日的傍晚,天色已暗,冰雪正在消融。在路灯的照耀下,几个流浪儿沿着小格鲁吉亚街快步朝前走,时不时地在新鲜潮湿的雪地上滑行一段,还淘气地转个圈儿。他们当中的老大个头*高,话*多,他还在挑逗瓦佳:“来啊,来啊,你来追呀。怎么着你都追不上我们。”
*小的那个十来岁,还是一副稚气未脱的样子。他一路小跑,眼睛却不看同伴们,而是朝道路的两旁张望。以季米里亚泽夫命名的博物馆吸引了他的注意,这座商用式的阁楼建筑有些特别,它笼罩在白雪和奇巧的光晕当中,就像童话书里的画面。看到自己落在了后面,小男孩从栏杆上抓起一把雪,捏成一团,把雪球拍打得更紧些,又咬了一口,比画出扬起胳膊的动作,朝着瓦佳扔了过去,然后就撒腿追赶同伴去了。
瓦佳仰面一闪,想避开飞来的雪球。娜佳扶住他,帮他扣上短大衣,抖掉他怀里、脖子上和胡须上的雪,他大声叫嚷着,娜佳也庆幸那几个流浪儿终于放过他们了,她不用再担心瓦佳会挨打。
三十五岁上下的列昂尼德·科罗廖夫在一家货物小宗批发公司当调配员,他正在拥堵的车流中朝普列斯尼亚方向缓慢前行,从天主教堂那里他就开始观察上面发生的一幕。他知道,无业游民和流浪儿之间的对峙已经持续了好几个冬天。那些半大小子们有时聚到一起殴打无业游民,恐吓他们退出对火车隧道、过街天桥的拐角、干燥的管道、暖和的地下室、垃圾场周遭以及乞讨点等生活地盘的争夺。这些聚在一起的孩子残忍无情;而无业游民们由于太过自私和贪婪,无法采取集体行动,面对自己的主要竞争者,他们毫无还手之力。
科罗廖夫离自家巷子的那个拐弯处已经不远了。路上依然塞满了无精打采的汽车。烧坏了的消音器低沉地呻吟;松垮的安全带叽叽咕咕地叫着;昂贵的发动机直打呼噜;防滑带发出丁丁当当的声音;音响设备的低频嘭嘭作响,特种车辆横冲直撞,信号声此起彼伏,朝着迎面开来的车子尖啸、咆哮、嚎叫。汽车盖住了聚集在人们身上的疲惫、傲慢、愤怒、漠然、冷淡、专注……
塞车就像一场灾难。雪忽下忽停,关上雨刷开关似乎就是为了马上再把它打开。发动机罩子的上方升腾起一团雾气。车子缓慢爬行,轮胎不时打滑,带着车身在泥泞之中晃晃悠悠地往前挪。突然之间,车身蹿出了原地。看到普列斯尼亚路口的红灯,科罗廖夫急忙刹车,车子便紧跟着如同被拉伸的手风琴一般的车流停了下来。科罗廖夫已经听不进收音机里的节目,也无心关注路况。
细碎的雪花飘到车窗玻璃上沉积下来,不停地变换着形状,越来越透明,然后顺势往下流。雪花晶莹,从万里高空纷扬而下,是那么精致、纯洁。它带着科罗廖夫飞过挤满钢筋的城市、黑色的河边高地、密密麻麻的大街以及路旁的高楼和小山丘;它带着科罗廖夫跃出慌乱闪动却又静寂无声的雪帘;它带着科罗廖夫飘到低空云团的灰暗雾霭之上,那层烟雾犹如压在城市上空的野兽,星星都湮没在了它毛茸茸的灰色皮毛里。科罗廖夫逐渐忘却尘世,越升越高,离鱼子酱一般绵延起伏的城市灯火越来越远。这一切都汇成了他的一声长叹。
科罗廖夫一边转换广播节目,一边愤愤地思忖,无生命的事物比人更为体面;与遍布都市的“人群泥沼”相比,微小晶体的严整结构包含有更多的意义,也更加美好而意味深长——它似乎可以向他解释人为什么活着。
随着交通信号灯的变换,科罗廖夫一次又一次地追上这对无业游民。街上满是路人攒动的脊背和匆匆的步伐。商贩和教士们忙忙碌碌,年轻人迈着激昂的蹈蹄步,从地铁径直奔向夜总会。养路工、市政人员和更换广告板的工人懒懒散散,肆意妄为。这对无业游民的举止与街上的其他人是那么的不同,尽管看不到他们的面庞,但仅从他们的侧影和动作上也能分辨出来:她搀着他,把自己的整个身心都放在他身上;他矮矮壮壮,留着大胡子,衣衫不整,敞着怀,步履蹒跚,正努力用颤抖的手指捋顺她蓬乱的长发,并且亲吻她的鬓角。这一幕充满了戏剧色彩,至少显得比较特别。它是如此的“不现实”,就像是一部删掉了城市纷繁琐事的歌剧。
第二节
科罗廖夫不知道瓦佳和娜佳的名字,但已经同两人熟识了。他家的楼道入口没有安装对讲机,只有一个很容易被打开的机械密码锁,用拳头或手腕敲一敲那排字迹模糊的按钮当中的*后三个,就可以把它弄开。这是整条街上*容易进去的门洞。寒冷的夜晚,从十二点到早晨七点,这个单元三四层楼之间的空地上总会挤满无业游民。如果有住户回家迟了,就得从他们身上跨过去。他们把破烂衣物和绑腿布放在上面几层楼唯一的一排暖气片上烘烤,一股味道便在各个楼层之间弥漫开来,越来越浓、越来越无法忍受的臭味让人恶心。在这些无业游民当中,有肥胖的老太婆,有浑身酒气的小伙子——他穿着裂口的带套鞋的毡靴,总是把人家门前的小毯子铺到身下——还有穿着水手粗呢上衣的单腿秃顶老头,科罗廖夫有一次听到那老头慨叹了一声“上帝啊,救救我吧”,如此种种。他们蜷缩成臃肿丑陋的一团,埋着头不住地嘟囔,科罗廖夫误把这些声音当成了道歉。
科罗廖夫在这栋楼里住了两年多,到现在买房子欠下的债还没有还清。一直以来他都对无家可归感受颇深。他在寄宿学校里长大,又在集体宿舍待过。有时候去朋友的住处借宿,却被他们的女友赶了出来;有时候在临时搭建的棚屋里过夜;有时候则住在女朋友家里,但她们*终都没成为他的妻子。他曾经不止一次因为实在找不到落脚之处而在火车站过夜,在那里,他梦想着坐上火车去寻找新的生活。他也曾在花园环线晃荡到天亮,直到晨光熹微的时分才在路边的长椅上进入梦乡。所以一开始他对无业游民很是热情。他为自己拥有一套房子、拥有一处栖身之地感到无比高兴,以至于觉得不能不与人分享,哪怕间接地分享自己拥有的一小部分也好。他给无业游民拿来报纸,让他们铺在身下,用一次性杯子给他们倒茶水,只要他们走的时候把湿透了的报纸、硬纸板和破布带走,也别留下空瓶子和臭哄哄的破烂。他还劝说楼下的女邻居、一个艾索尔老太太善待无业游民。老太太常常抱怨他把那些人招惹过来,他们在这儿随地大小便,从不收拾。
“可是,奈利亚·约瑟福夫娜,您说说看,怎么能把这个奄奄一息的家伙赶出去受冻呢?”科罗廖夫正在劝导她,只听见楼道里一个看不清长相但恶臭袭人的活物又开始嘟囔了。科罗廖夫接着说:“他连火车站都走不到,即便到了那儿也没人肯放他进去,地铁站同样不会让他进,小客店也只接待头脑清醒的家伙。要是把警察喊来,他们要么痛打他一顿,要么就把他赶出楼道。您也不想让自己有负罪感吧?”
老太太摆摆手,嗤了一下鼻,咯吱一声关上了门。科罗廖夫屏住呼吸,可不一会儿就憋不住了,笨拙而用力地从旁边吸了一口气,走上前去要求无业游民们别再随地大小便。那些人又嘟囔几句,身体动了几下,弄得酒瓶咣当作响,报纸窸窸窣窣。科罗廖夫再一次误把这种回应当成他们表示同意了,可一大清早他就看到打扫院子的那个忧郁的乌兹别克人在用火钳把无业游民暂居地的污物装到袋子里。
科罗廖夫捂住鼻子,顺手塞了张纸币给默不作声的乌兹别克人,然后跑下楼。坐在结了霜的汽车里,刺骨的寒冷向他袭来。发动机在罩子下撞击、颤动,可怎么也点不着火。他努力说服自己:那些家伙身体虚弱,神志不清,要让他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从暖和的地方跑到严寒的户外去撒泡尿,这实属不易,几乎就是不可能的。
去年冬天,在发生了两件事之后,科罗廖夫再也不搭理无业游民了。
……
相关资料
好的智性小说与“技巧”小说可以用这样的标准分辨:它值得你阅读的时候为它绷紧神经、消耗大量脑力吗?伊利切夫斯基的这部小说值得你这样做。
——著名文学评论家阿拉·拉蒂尼娜
近年来,俄罗斯文学正是因为缺少伊利切夫斯基这样的作者而面临严重的险情。我们完全可以大胆地将他称为2007年俄罗斯文学*有价值的人物。
——国际文传电讯社
你在看,说明你在创造!
这是关于光的故事,关于颜色的故事,关于创造性的光和颜色的故事……
——亚·伊利切夫斯基
作者简介
亚·伊利切夫斯基(1970— ),诗人、小说家,毕业于莫斯科物理技术学院。1991年至1998年间在以色列和美国从事科研工作。1998年回到莫斯科。2005年获尤里·卡扎科夫*佳短篇小说奖,还以作品集《艾·彼特里》获俄罗斯国家文学奖“巨著奖”提名。后又凭短篇小说《小白房子》在第4届沃洛申国际文学竞赛中夺魁。2006年获得布宁奖提名,他的书《克莱因的瓶子》得到该奖项的银质奖章。2007年长篇小说《马蒂斯》获俄罗斯国家文学奖“巨著奖”提名。同一年作者又凭《马蒂斯》夺得该年度俄语布克奖。2008年其作品集《石灰石之歌》再次入围“巨著奖”。
-
姑妈的宝刀
¥9.0¥30.0 -
八仙得道传
¥12.0¥40.0 -
悉达多
¥10.6¥28.0 -
捕梦网
¥15.8¥45.0 -
企鹅经典:城堡 变形记
¥28.3¥49.0 -
生死场
¥7.6¥36.0 -
杀死一只知更鸟
¥39.8¥48.0 -
正义与微笑
¥27.5¥55.0 -
去吧.摩西-企鹅经典
¥20.3¥39.0 -
鼠疫
¥13.2¥38.8 -
窄门
¥13.2¥28.0 -
三叶虫与其他故事(八品)
¥20.3¥52.0 -
企鹅经典:月亮与六便士
¥21.7¥39.0 -
偶发空缺
¥17.1¥57.0 -
小小小小的火
¥14.0¥52.0 -
荒原狼
¥17.1¥39.8 -
生死疲劳
¥33.6¥69.9 -
一千一秒物语
¥44.2¥69.0 -
龙楼镇
¥33.8¥52.0 -
第六病室:契诃夫短篇小说集
¥14.7¥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