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40262384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61页
  • 出版时间:2010-06-01
  • 条形码:9787040262384 ; 978-7-04-026238-4

目录

上编**章 文化产业概念探析**节 理论一意识形态文化工业第二节 作为社会经济实践操作的应用文化产业第二章 当代创意产业的崛起**节 创意产业理念的强力推出第二节 创意产业的基本特点第三节 文化创意实践的全球蜂起第四节 创意中国的文化产业实践第五节 文化创意人力资本与创意阶层的崛起第三章 当代内容产业的历史性出场**节 内容产业:应时而出,应需而出第二节 内容产业与数字内容产业第三节 世界各国在内容产业上的竞争第四节 我国数字化内容产业的发展第五节 数字化内容产业的未来发展第四章 版权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分类**节 作为版权产业的美国文化产业及其分类第二节 我国目前制定的文化产业分类第三节 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体系与文化产业分类标准的建立中编第五章 当代世界的文化发展**节 国家战略中的文化的跃升第二节 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第六章 当代文化与经济、科技的融合——当代文化产业发展总体环境与现实条件**节 全球化条件下的文化产业发展第二节 当代市场条件下文化与经济的一体化第三节 创新型国家:科学技术创新与文化艺术创意第七章 三大产业结构发展演变的规律与趋势**节 三次产业的分类第二节 三次产业结构发展的一般趋势第三节 产业结构的下游化和需求结构的上游化第八章 文化生产力与文化产业——当代文化经济发展的理论探索**节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经济学思想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大生产力观与两种生产力学说第三节 第三代生产力: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下编第九章 经营城市:大竞争时代的文化博弈**节 文化新概念:城市竞争力第二节 创意都市:原创力时代的核心竞争力第三节 网络都市:数字化时代内容产业的高端展开第四节 华彩都市:注意力经济时代的城市形象再塑第五节 舒适都市:体验经济时代的生存格调第十章 产业基地建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节 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概念及特征第二节 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形成第三节 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基础与功能第四节 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评价与指标体系第十一章 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制度创新**节 中国创意产业发展的困境与问题第二节 拆除壁垒,加快文化体制改革第三节 推动文化产业制度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第四节 文化资源与文化竞争力第十二章 文化产业的对位性机制:市场条件下的文化艺术保护**节 现实提出的问题:文化艺术的保护第二节 我国市场条件下的文化艺术保护第三节 近年我国对文化艺术遗产的保护第四节 西方当代文化艺术的保护方式第五节 探索我国文化艺术保护的实现途径
展开全部

节选

《文化创意产业概论》宗旨是从宏观上把握对象,将当代文化创意产业发生发展的理论基础、历史背景、思想源流、产业构成、重点论域和未来趋势做出扫描、分析与透视,让读者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知识。全书分为三大部分,**部分探讨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理念与发展概况,主要讨论文化产业的相关概念,当代文化创意产业的崛起,当代内容产业的历史性出场和版权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分类。第二部分主要探讨文化创意产业的文化背景、经济模式、产业结构和演变基础。主要讨论当代世界文化发展、当代文化与经济、科技的融合——当代文化产业发展总体环境与现实条件,三大产业结构发展演变的规律与趋势,文化生产力与文化产业,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历史趋势。第三部分探讨创意城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文化体制改革和艺术保护等重要论题,各章节分别讨论了经营城市:大竞争时代的文化博弈,产业基地建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制度创新,以及文化产业的对位性机制:市场条件下的文化艺术保护。

相关资料

插图:二、文化工业的理论特征霍克海默和阿多诺认为正是现代技术与工具理性的统治,使“文化工业”日益展现其复制性和同质化的特征,形成了“同一”的艺术风格,泯灭了以独创性为根本的艺术。霍克海默和阿多诺认为,伟大的艺术家更坚信事物的逻辑,而不是信赖风格,真正的风格在于表现事物的矛盾特点。但是,作为纯粹的美学规律的风格,在“文化工业”时代已经成为一种浪漫主义幻想。因为“文化工业”不仅通过热烈追求形式和内容、内部和外部、个人和社会的同一,不仅制造了技术上特定的统一语言,进而通过强制影响到整个民族语言,而且“都以同样的方式影响人们傍晚从工厂出来,直到第二天早晨为了维持生存必须上班为止的思想”①。“文化工业”中人为意志代替了事物逻辑,使艺术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保持了一种无差异状态,艺术与社会也高度一体化了。?文化工业”具有消费性、商业性特质。“文化工业”与以往的通俗文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文化工业”是资本驱使之下所进行的文化生产,从中处处可以感受到资本这只无形之手在背后的操纵作用。当年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提出“文化工业”的概念时,就已敏锐地觉察到这一点并试图加以揭示。后来詹姆逊指出,当代资本的一大特点在于其势力已扩张到此前未曾受到商品化影响的精神领域、文化领域②,而“文化工业”的出现,就是资本对文化大举扩张的结果。这一点乃是“文化工业”的基本要义,也是认识“文化工业”的一个出发点。正是在资本的驱使之下,“文化工业”成为一种市场化、商品化的文化生产,同时也成为一种技术性的文化生产。“文化工业”的商业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化用品的市场效益和利润原则左右着“文化工业”的目的,从而文化用品的价值、使用价值及其交换价值呈现出等值的情形;二是文化用品本身呈现出广告性质。从某种意义上说,广告成了唯一的艺术品。“文化用品是一种奇怪的商品。即使它不再进行交换时,它也完全受交换规律的支配;即使人们不再使用它时,它也盲目地被使用。”③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曾一反康德的命题,称“文化工业”不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而是“有目的的无目的性”,亦即商业目的通过娱乐消遣的形式收买了无目的性的王国④。所谓“有目的的无目的性”,正是对于“文化工业”的市场化、商品化本性的绝好概括。电影电视、录音录像、光盘影碟等文化产业产品既是艺术品,同时更是商品。它们一开始就是为了进入市场而被生产出来的,也是作为商品而被出售、交换和消费的。获取实利的目的显得明确而又坚定,完全打破了康德以来将审美活动与物质实用判然二分的界限。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