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权利、利益与信念-新制度视角下的人民公社研究
读者评分
5分

权利、利益与信念-新制度视角下的人民公社研究

1星价 ¥13.7 (3.8折)
2星价¥13.3 定价¥36.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0489078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70
  • 出版时间:2010-06-16
  • 条形码:9787500489078 ; 978-7-5004-8907-8

本书特色

本书以系统严整的理论形式再现了人民公社制度的内在机理,思路清晰,资料详实,立意颇高,对核心论点的严格论证更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关于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经验性阐释代表了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本书采用政治学、历史学、制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分析方法深入剖析人民公社制度,使研究结论更具说服力。

内容简介

本书以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为视角,以档案、调查、史料为支撑,以权力、利益、信念三个关键变量为支点,对在中国乡村运行了二十多年并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人民公社制度进行深度解读。
人民公社制度的经验证明,决策者的信念不仅是外在制度的源泉,也是制度演进和部分社会成员个体行为的动力。同时,任何制度生成与演进都是社会性的,决策者个体信念影响外在制度的程度,不仅取决于决策者信念与社会信念体系之间的相容性,更取决于公共权力在决策者信念获取社会认同时的运作方式,以及决策者关于制度变革成本和收益的计算。

目录


导论
一 研究动机
1.人民公社制度的深度追问
2.历史问题的当下价值
3.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本土化研究
二 研究的目的与问题
三 人民公社研究状况述评
1.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2.相关研究主题评述
3.几点启示
四 基本概念
1.制度与组织
2.制度结构与制度变迁
3.内在制度与外在制度
展开全部

节选

《权力、利益与信念:新制度主义视角下的人民公社研究》以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为视角,以档案、调查、史料为支撑,以权力、利益、信念三个关键变量为支点,对在中国乡村运行了二十多年并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人民公社制度进行深度解读。人民公社制度的经验证明,决策者的信念不仅是外在制度的源泉,也是制度演进和部分社会成员个体行为的动力。同时,任何制度生成与演进都是社会性的,决策者个体信念影响外在制度的程度,不仅取决于决策者信念与社会信念体系之间的相容性,更取决于公共权力在决策者信念获取社会认同时的运作方式,以及决策者关于制度变革成本和收益的计算。

相关资料

鉴于目前学术界关于人民公社研究的现状(详见下文),本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用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视角重新梳理人民公社制度,试图在认知“格式塔”转换的条件下对人民公社有新的学术发现。本书研究的一个次要目的是以人民公社制度经验研究为基础,对新制度主义的不同派别进行一个初步的理论回应。这一目的无疑具有冒险性。由于具体制度的特殊性,特别是具体制度所依存制度环境的巨大差异,单个制度经验对整个制度理论的回应可能苍白无力,但本项研究只是试图证实或证伪新制度主义的若干假设。按照前述研究的目的,本项研究主要解决如下问题:人民公社制度的起源、制度的自主性、人民公社组织中制度与个体行为的关系、外在制度的演进逻辑、人民公社制度经验对新制度主义理论的启示。具体地说,人民公社制度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其导入机制是什么?这一制度是否产生了超出设计者控制的自主性?制度的设计者又是如何应对制度的自主性的?如果说结构决定人们的行为,则由不同的外在制度(如由国家强力定义的政治规则、经济规则)和内在制度而构成的人民公社组织内部的不同微观结构,对行动者的影响是否是相同的?在外在制度的演进方面,如果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之间存在显著的张力,两者之间是如何实现持久的均衡的?这种均衡又是如何被打破并*终导致制度的终结的?*后,如果以人民公社制度为一个个案,这一制度经验证实了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哪些命题?对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理论的发展又有哪些新的启示?

作者简介

刘庆乐,河南固始人,南京大学政治学博士(2006年),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中心访问学者(2010年1月),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会员,现于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任教,硕士生导师,在《二十一世纪》(香港)、《改革》、《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社会》、《读书》等刊物发表文章二十余篇,出版《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合著)、《社会协调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合著)等著作及教材5部,主要从事政治学与公共行政管理、“三农”问题研究。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