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路中国-从乡村到工厂的自驾之旅
读者评分
4.8分

寻路中国-从乡村到工厂的自驾之旅

1星价 ¥23.1 (7.0折)
2星价¥23.1 定价¥33.0
商品评论(4条)
sis***(三星用户)

很好,外国人的角度

外国人,透过我们习以为常的身边,看到我们习以为常却麻木不仁的透彻

2012-03-11 00:28:28
1 0
dal***(一星用户)

老外看中国

花了差不多一个月时间看完『寻路中国』很难想象一个外国人侃侃而谈的笔下,把中国剖析的如此深刻。乡村,城市,时刻在变化,结构还那么腐朽。中国的崛起很大程度靠的是广大务工人员和中小企业的积极性,富裕的却是当权者,他们还在掠夺,当危机来临时,受伤害的是广大群众,当权者还是保护伞的堡垒中

2011-09-28 12:58:23
1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32752805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302
  • 出版时间:2011-01-01
  • 条形码:9787532752805 ; 978-7-5327-5280-5

本书特色

《纽约客》、《国家地理杂志》记者、著名旅行文学作家彼得·海斯勒*新力作

从乡村到城市、从农民工到企业家,追寻现代中国、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奇里雅玛环太平洋图书奖”、“《时代周刊》年度*佳亚洲图书”

“中国纪实三部曲”系列*终篇、亚马逊书店中国社科类图书**名

内容简介

我叫彼得·海斯勒,是《纽约客》驻北京记者。这本书讲述了我驾车漫游中国大陆的经历。

  2001年夏天,我考取了中国驾照,在此后的七年中,我驾车漫游于中国的乡村与城市。这七年也 正是中国汽车业的高速发展期,单在北京一地,每天申领驾照的新人就有一千多,其中有好几年,乘用车销售额的年增长率超过了百分之五十。仅仅两年多的时间,中国政府在乡村所铺设的公路里程数,就超过了此前半个世纪的总量。

  《寻路中国》一书有几条不同的线索。它首先叙述了我由东海之滨沿着长城一路向西,横跨中国北 方的万里行程;另一条线索集中讲述了一个因中国汽车业的高速发展而发生巨变的乡村,在这里,我特写了一个农民家庭由农而商的变化经历;*后,则是中国东南部一个工业小镇的城市生活场景。书中所描述的这种由农而工而商、乡村变身城市的发展,正是1978年改革以来中国所发生的*重要的变化。

目录

说稗
再版序
志怪应逢天雨粟
有序不乱乎?——一则小说的体系解
一个词在时间中的奇遇——一则小说的本体论
读错了的一部史——一则小说的起源点
站在语言的遗体上——一则小说的修辞学
福斯特在摇摆——一则小说的因果律
寓言的箭射向光影之间——一则小说的指涉论
看见太阳了——一则小说的主体说
一起洗个澡——一则小说的政治学
说时迟,那时快——一则小说的动作篇
意志里的诗——一则小说的速度感
踩影子找影子——一则小说的腔调谱
冲决知识的疆界——一则小说的记忆术与认识论
展开全部

节选

本书是《纽约客》专栏作家海斯勒的中国纪实三部曲之尾曲。《江城》讲的是地理,以地为中心;《甲骨》讲的是历史,以时为中心。《寻路中国》探讨经济,追踪发展的源头,探究个人对变革的应对。如前两本书那样,它研究的是中国的核心课题,但它不是通过解读著名的政治或文化人物来实现这个目的,也不做宏观的大而无当的分析,它相信通过叙述普通中国人的经历来展现中国变化的实质。

作者简介

彼得·海斯勒(Peter Hessler),中文名何伟,曾任《纽约客》驻北京记者,以及《国家地理》杂志等媒体的撰稿人。   他成长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哥伦比亚市,在普林斯顿主修英文和写作,并取得牛津大学英语文学硕士学位。海斯勒曾自助旅游欧洲三十国,毕业后更从布拉格出发,由水陆两路横越俄国、中国到泰国,跑完半个地球,也由此开启了他的旅游文学写作之路。   海斯勒散见于各大杂志的旅游文学作品,数度获得美国*佳旅游写作奖。他的中国纪实三部曲中,《江城》一经推出即获得“奇里雅玛环太平洋图书奖”,《甲骨文》则荣获《时代周刊》年度*佳亚洲图书等殊荣。海斯勒本人亦被《华尔街日报》赞为“关注现代 中国的*具思想性的西方作家之一”。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