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北灌溉农业与地下水适应性研究

华北灌溉农业与地下水适应性研究

1星价 ¥42.5 (7.2折)
2星价¥42.5 定价¥5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3034447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04
  • 出版时间:2012-06-01
  • 条形码:9787030344472 ; 978-7-03-034447-2

本书特色

《华北灌溉农业与地下水适应性研究》基于近60年来华北平原气象、水文、地下水演变特征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对华北灌溉农业与地下水适应性进行了深入研究,本书可供灌溉农业、水文水资源、农田水利、水文地学和生态环保领域科研、规划、管理、教学工作者和研究生参考使用。

内容简介

该书的核心内容,基于华北平原气象、水文和地下水条件及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阐述灌溉农田作物布局结构和灌溉用水强度区域分布特征与演变规律,以及其与区域水资源特征之间适应性状况;详尽介绍了项目组创建的作物布局结构及其灌溉用水强度与区域水资源承载力之间适应性评价体系,包括基本理念、诊断方法与标准和指标体系;基于主要灌溉农田区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承载力现状,不同灌溉农田区和不同作物灌溉用水量与当地水资源可利用量之间适应性状况,包括各地下水超采区不同作物用水强度对地下水超采影响率;在上述研究基础上,阐明了华北平原涵养超采区地下水的作物布局结构调整方向与对策。

目录

前言第1章 自然环境概况 1.1 地理环境与分区特征 1.1.1 地理环境 1.1.2 分区特征 1.2 气象与水文条件 1.2.1 气象 1.2.2 水文 1.3 区域地质与地下水系统 1.3.1 地下水系统 1.3.2 含水层组划分 1.3.3 水文地质参数特征 1.4 社会经济与水资源开发利用概况 1.4.1 社会经济概况 1.4.2 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第2章 气候与水资源演变特征 2.1 区域降水与气温及蒸发时空变化特征 2.1.1 降水量年际时空变化特征 2.1.2 降水量年内时空变化特征 2.2 气温与蒸发量变化特征 2.2.1 气温变化特征 2.2.2 蒸发量变化特征 2.3 区域水资源与地下水资源时空变化特征 2.3.1 区域水资源量变化特征 2.3.2 近10年来地表水资源状况 2.3.3 近10年来地下水资源状况 2.4 区域地下水位变化与漏斗特征 2.4.1 区域地下水位变化 2.4.2 区域地下水位降落漏斗特征 2.5 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及其可变性 2.5.1 浅层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 2.5.2 深层水可利用量 2.5.3 水资源量可变性特征 2.6 用水量与结构变化特征 本章小结第3章 灌溉农业布局与用水强度变化特征 3.1 近60年来耕地与水浇地面积演变特征 3.1.1 耕地面积变化特征 3.1.2 水浇地面积变化特征 3.1.3 农作物种植面积与强度变化规律 3.2 近60年来粮食种植规模与灌溉用水强度演变特征 3.2.1 粮食作物种植规模变化与区位特征 3.2.2 粮食作物产量变化与区位特征 3.2.3 粮食作物灌溉用水强度变化与区位特征 3.3 近30年来蔬菜鲜果种植规模与灌溉用水强度演变特征 3.3.1 蔬菜鲜果种植规模变化与区位特征 3.3.2 蔬菜鲜果产量变化与区位特征 3.3.3 蔬菜鲜果林灌溉用水强度变化与区位特征 3.4 近10年来农林灌溉用水特征 3.4.1 农林灌溉用水量分布特征 3.4.2 典型区农林灌溉开采量变化特征 3.4.3 超采区农林灌溉用水量变化特征 本章小结第4章 农业用水强度与水资源承载力适应性状况 4.1 基本理念与评价体系 4.1.1 基本理念与方法 4.1.2 适应性评价原则与指标体系 4.1.3 基值确定及评价等级与标准 4.1.4 资料来源与分析方法 4.1.5 评价平台与技术要求 4.2 灌溉农田用水与水资源承载力适应性 4.2.1 不同作物灌溉用水总体特征 4.2.2 区域适应性特征 4.2.3 分区适应性特征 4.3 农业用水强度与地下水承载力适应性 4.3.1 区域适应性特征 4.3.2 分区适应性特征 4.3.3 超采区适应性特征 4.3.4 影响适应性主导因素分析 4.4 不同作物灌溉用水对适应性状况影响 4.4.1 夏粮作物灌溉用水影响 4.4.2 秋粮作物灌溉用水影响 4.4.3 蔬菜作物灌溉用水影响 4.4.4 耗水型果林灌溉用水影响 本章小结第5章 农业开采量变化动因及其对区域地下水影响特征 5.1 术语与基础理论 5.1.1 重要术语含义 5.1.2 基础理论 5.2 农业开采量与灌溉量和降水量互动特征 5.2.1 山前平原区农业开采量与灌溉量和降水量互动特征 5.2.2 黑龙港平原区农业开采量与灌溉量和降水量互动特征 5.2.3 滨海平原区农业开采量与灌溉量和降水量互动特征 5.2.4 不同分区之间差异特征 5.3 农业开采量与耗水作物种植规模之间关系 5.3.1 山前平原区农业开采量与不同作物种植规模关系 5.3.2 黑龙港平原区农业开采量与不同作物种植规模关系 5.3.3 滨海平原区农业开采量与不同作物种植规模关系 5.4 粮食作物灌溉用水对地下水位变化影响特征与机制 5.4.1 山前平原区粮食作物对地下水位变化影响 5.4.2 黑龙港平原区粮食作物对地下水位变化影响 5.4.3 滨海平原区粮食作物对地下水位变化影响 5.5 蔬菜作物与鲜果林灌溉用水对区域地下水影响特征 5.5.1 蔬菜作物灌溉用水对区域地下水影响 5.5.2 鲜果林灌溉用水对区域地下水影响 5.6 农业开采量变化动因及其对区域地下水影响规律 5.6.1 农业开采量变化动因与对地下水影响规律 5.6.2 农业开采量与降水量之间均衡变化规律 5.6.3 农业开采量与降水量之间均衡模式意义。 本章小结第6章 农灌超用水调控模式与对策 6.1 水资源紧缺情势与属性 6.1.1 基本理念。 6.1.2 区域水资源紧缺情势 6.1.3 区域水资源紧缺属性 6.2 农灌用水强度调控模式与对策 6.2.1 红区作物布局结构调整方向与力度 6.2.2 橙黄区农作物灌溉用水强度优化重点与对策 6.2.3 重视黑龙港及运东平原水资源贫乏导致不适应性 6.2.4 基雨保墒减降夏粮作物灌溉用水强度 6.2.5 全面加强节水农业观念,提高地下水涵养能力 6.3 重点区耗水作物灌溉用水强度调控方略 6.3.1 浅层水严重超采区调控方略 6.3.2 深层水严重超采区调控方略 本章小结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成果与认识 7.2 华北平原农作物灌溉用水强度调控方略与对策参考文献附图
展开全部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