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雪里萧红:亲聆作家故居
读者评分
5分

雪里萧红:亲聆作家故居

一本从作家的故居、故地为圆心,辐射开来感受作家与作品的随笔集。作者以亲身的经历与现场的感受,解读着作家与作品,既有现场感、亲切感,又有着探索与思辩的特色。

1星价 ¥12.5 (3.8折)
2星价¥12.2 定价¥33.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商品评论(1条)
she***(三星用户)

评该书内容

本书作者王炳根通过亲身探访世界著名作家的故居,深入解读了作家与作品之间的深厚联系。他以细腻的笔触和真挚的情感,将每一次探访的经历与感悟娓娓道来,既有现场感、亲切感,又充满了探索与思辨。书中不仅涵盖了萧红、林语堂等中国作家的故居,还延伸到了国外众多文学巨匠的故地,视野开阔,内容丰富。阅读此书,仿佛跟随作者一同穿越时空,亲临那些孕育了伟大作品的圣地,感受作家们的精神世界与文学创作的源泉。王炳根的笔触深刻而动人,让读者在享受文学之美的同时,也对作家的生活与创作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2024-08-13 20:20:57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33460822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57
  • 出版时间:2015-01-01
  • 条形码:9787533460822 ; 978-7-5334-6082-2

本书特色

《亲聆作家故居:雪里萧红》是对世界著名作家萧红、林语堂、康科德、爱默生、梭罗、路易沙、霍桑、斯诺夫人、马克·吐温、川端康成等故居的简介,通过这些简介,让我们更加了解这些名家的文学作品与文学创作思想。《亲聆作家故居:雪里萧红》不是游记、也不是现场素描,而是全心身的投入,去描写其所见所思,视野开阔,感情细腻而深沉。

内容简介

王炳根编著的《雪里萧红--亲聆作家故居》是对世界作家萧红、林语堂、康科德、爱默生、梭罗、路易沙、霍桑、斯诺夫人、马克·吐温、川端康成等故居的简介,通过这些简介,让我们更加了解这些名家的文学作品与文学创作思想。本书不是游记、也不是现场素描,而是全心身的投入,去描写其所见所思,视野开阔,感情细腻而深沉。

目录

雪里萧红
林语堂的山地故乡
红砖墙红瓦房
山中叶笛
雨中凤凰
丹柿小院的落叶
灵魂深处的家
慰冰湖畔的往事
故地难寻,青山依在
康科德的文学版图
爱默生的手杖与演讲服
瓦尔登湖的波光
爱默生与梭罗——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路易沙的家
展开全部

节选

  我从漳州经天宝、南靖进入平和,来到林语堂的山地,只需要一个多小时,而在将近一百年前,林语堂从坂仔前往厦门上学,行程则要三天。坂仔属平和县的一个镇,林语堂的坂仔当时只是一个村,现在房子和人口都多了,但地理位置未变。  “林语堂先生诞生室”是近年来根据一张老照片整修的,而老照片上的小屋比现在的房子更有情调,庭院中有井有花木,白色的墙与木板的壁,错落有致,屋后有棵高大的凤凰树,我走进这个诞生室,感觉到实际是个小小的博物馆,林语堂赞美坂仔几段重要的话,以语录的方式,放大了挂在墙上,红底白字,很是夺目。  107年前,林语堂就诞生于这个小屋?据说,这位一生追求快乐的幽默大师出生时可是不快乐。上了 40岁的乡村牧师、父亲林至诚,外出布道染上重感冒,大汗淋漓,回家却没有及时更衣,转为严重肺炎。  母亲焦虑,林语堂却在此时挣扎着来到这个世界。怎么办,连个照顾的人都没有,连个请接生婆的人也没有,母亲只得自己为自己接生,忍痛产下了这第五个儿子。父亲也只得拖着重病之躯,到屋后那条小溪中为母亲清洗生产时的“那些脏东西”。这就是林语堂出生时的情景,他绝不比一般人高贵,也没有什么幽默,却是多了几分艰难。现在,催生林语堂的那张眠床就摆在小屋的中间,眠床后且有一木梯,据说,因为家庭人多,母亲平日住在阁楼,等到腹中的婴儿就要降生之时,才从楼上下来,睡到这张眠床上。我怀疑这张眠床是替代品,不是原物,一百多年前闽南的眠床不会这般简陋,应该有雕花,雕花的床沿,雕花的床楣,雕花的床棂。而床后的木梯则比较接近真实,因为楼梯不属家什之物,只求实用,粗糙一些是可能的。  出生时不快乐的林语堂,父亲给他起了一个快乐的名字,叫和乐。和乐兄弟6个,姐妹2人,他在儿子中名列第五,也就是说,当他从这间小屋呱呱坠地之时,兄弟姐妹已是6人,一个很有生气的家庭,也可能是一种充满吵闹的家庭。但乡村牧师林至诚自有一套教子的办法,兄弟姐妹之间要友好和善,平日脸上要挂满笑容,尤其不许吵架。孩子们都很听话,照着父亲的教导去做,不时地将笑堆在脸上。和乐一出生,满脸是血,但当他睁开双眼,**眼观看这个世界时,却是一片笑脸!指出这一点,对理解和研究林语堂极为重要,要知道,童年阴影往往从这时产生,和乐面对的是灿烂的微笑。据说这种定型式的笑脸,后来成了林家兄弟姐妹的一个“标识”,当他们离开这间小屋时,也将这个“标识”带到了厦门,带到了上海。在外面的世界里,他们发现这个脸上总是挂着笑容的习惯并不怎么好,“长大以后,我得尽量摆脱这个习惯,以免显得傻气”。在上海读书时,林语堂严肃地劝告他的弟弟:不要见人就笑以示友好,不要引起他人讨好的误会。笑也是一种童年“阴影”?林语堂说要尽量摆脱,但实际上他的一生都没有摆脱开去。我从诞生室存列的各个时期的照片上,都看到他脸上和善的笑容。  童年的林语堂,遵照父亲的教导,脸上要挂笑容,他做到了,但七个兄弟姐妹(四哥和平早殁)完全不吵架,这可就难。据《林语堂传》(林太乙著)记载:“和乐生性顽皮,有一次被大人关在屋外,不许他进去,他便从窗子扔石头进去,一面叫道:‘你们不让和乐进去,石头替和乐进去!,他*喜欢大他五岁的二姐美宫,但两人有时也吵架。有一次,和乐大发脾气,便躺在泥洼,像猪一样打滚,然后爬起来对二姐说,‘好啦,现在你有脏衣服洗啦!’有时他太顽皮,林至诚找棍子要打他。和乐一听说要打,就吓得面无人色。林至诚看了舍不得,只好把棍子放下来。”顽皮的林语堂,真要吵起架来,还真和一般的孩子不一样,带有某种独创性,这些有趣的往事,也都发生在这间屋子。我当时还真想去找一找那个泥洼,可都一百年了,什么样的泥洼没有填平呢! 林语堂在这所房子里,住到10岁。10岁后,他便乘了小舟到厦门上学,开始是读小学,继尔进入教会办的浔源书院读中学。那时从水路到厦门,行程三天三夜,所以,林语堂和他的三哥和清往往是一年回家一趟,也就是在暑假才回坂仔,远远见到家屋,兄弟俩就弃船上岸狂奔,放声大喊:“阿奶,我们回来了!”全家人以至全村人都为他们高兴,为他们激动。  小小的屋子一下子多出了两个在外地求学的儿子,真是热闹非凡,兄弟姐妹们都放任自由,有时,他们会躲进屋里,等待母亲出现,当母亲走到门前时,会突然扑到母亲的身上,让母亲又惊又喜;有时,他们也会来点小幽默,比如,在门外假装成乞丐的声音,向牧师娘要点水喝,令母亲忍俊不禁。  就这样,林语堂在这所房子里,度过他充满笑容的童年,这个事实竟然发生在1895至1905年的封建中国,发生在南中国一个贫困的山乡,简直就是一个奇迹!也许因了这个奇迹,也就造成另外一个奇迹,林语堂,一个山地牧师的儿子,竟然成为红遍东西两半地球的文化巨人。  林语堂到厦门上学两年之后,父亲任职的新教堂建成,旧教堂扩建为牧师的住宅,这时,牧师林至诚的住房就宽畅多了,有了个大客厅,客厅里挂有两张画,一张是母亲从《星期六晚报》上剪下的西洋少女,很俊很甜的脸,手里拿着一顶无边的帽子,另一幅画是光绪皇帝,大概是因为父亲拥护“百日维新”的缘故。  ……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