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图文详情
  • ISBN:978701014281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875
  • 出版时间:2015-02-01
  • 条形码:9787010142814 ; 978-7-01-014281-4

本书特色

张栻是南宋时期与朱熹齐名的著名理学家、哲学家、教育家,为促进理学和中国哲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了纪念张栻,2013年10月18-21日在四川成都召开的“张栻思想与现代社会国际论坛——纪念张栻诞辰880周年”的大型会议。这次论坛由中华朱子研究会、四川师范大学、张浚张栻思想研究会、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香港孔教学院、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湖南**师范学院联合举办,来自美国、法国、德国、韩国、中国内地和宝岛台湾、香港地区的11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此次盛会。与会海内外专家学者主要围绕张栻的历史地位和思想价值、张栻与宋明理学研究、张栻思想的现代价值和意义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蔡方鹿主编的 《张栻与理学》就是“张栻思想与现代社会国际论坛”会议的论文选编,共收入文章60篇,包括张栻思想研究与张栻思想相关的理学研究两大部分的内容,而张栻则主要涉及著述、生平考辨,思想贡献与历史地位,思想特色与学术旨趣,经世致用之学及现代价值,张栻与朱熹思想异同等。

内容简介

  张栻是南宋时期与朱熹齐名的知名理学家、哲学家、教育家,为促进理学和中国哲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了纪念张栻,2013年10月18-21日在四川成都召开的“张栻思想与现代社会国际论坛——纪念张栻诞辰880周年”的大型会议。这次论坛由中华朱子研究会、四川师范大学、张浚张栻思想研究会、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香港孔教学院、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湖南第1师范学院联合举办,来自美国、法国、德国、韩国、中国内地和宝岛台湾、香港地区的11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此次盛会。与会海内外专家学者主要围绕张栻的历史地位和思想价值、张栻与宋明理学研究、张栻思想的现代价值和意义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张栻与理学》就是“张栻思想与现代社会国际论坛”会议的论文选编,共收入文章60篇,包括张栻思想研究与张栻思想相关的理学研究两大部分的内容,而张栻则主要涉及著述、生平考辨,思想贡献与历史地位,思想特色与学术旨趣,经世致用之学及现代价值,张栻与朱熹思想异同等。

目录

张栻为湖湘学的集成
朱熹与张栻的论学:性体情用心统与
性体心用导向心之九义
张栻在宋代道学中的宗主地位及其影响
南宋二江诸儒与南轩之学返传回蜀
道治一体
——湖湘学派的学术旨趣
张南轩“儒佛之辨”刍议
张栻佛教观研究
张栻的经世致用思想探讨
张栻内圣外王合一的经世之学
浅析张栻经世思想及其实践活动的内在根据
——以《经世纪年序》为中心
忠孝传家:南轩“孝悌观”初探
张栻与湖湘学派
——标点本《张栻集》前言
张栻朱熹书信编年考证
张栻的“性善”论说
张栻《太极图说解》及其太极体性论
张栻《太极解义》的完整再现
张栻生论思想及其源流辨析
张栻心性论研究
论张栻以心与太极为核心的理学思想
诠释与传承
——以张栻《孟子说》中对((万章上二》的注释
论儒家伦理思想的历史传承
“无所为”与“有所为”
——张栻的义利观及其现代意义刍议
天理人欲不并立,反躬以存理遏欲
——南轩理欲论探析
张栻修养工夫论的内涵及其意义
张栻反俗学思想初论
——从其书院教育思想说起
张栻“异端”观研究
《南轩易说》象数说述评
《南轩易说》“道器”说辨析
以“时中”解“易地则皆然”
——张栻对“易地则皆然”的阐释
张栻题跋范仲淹书帖述考
张栻与蜀地学者交游考述
张栻对胡宏性本体论的吸收和改造
朱熹与张栻的思想异同
张栻与朱子解经异同考论
——以《癸巳论语解》为例
知行之辩:周必大与张栻的学术交谊
张杭对张浚学术的继承与扬弃
张浚对张栻一生学问德行的影响
论朱熹的《张浚行状》
“明于治乱之道”的张浚
——以“苗、刘之变”考察为中心
张浚与文昌帝君信仰
中国文明的哲学基础
韩愈与佛教
宋明理学理治思想理论特性
为善何以难
——宋明理学中的“道德意志”问题及其他
二程“终身不甚推濂溪”原因分析
李石与宋代蜀学
朱熹的《文集》与《语类》中几则重要材料年代新考
朱熹政治伦理哲学论略
朱子小学教育思想研究
试论杨简心学
真德秀《心经》与韩国心法学
皇极的本体化及其政治意蕴
——以真德秀的皇极说为中心
贵州明代心学大师孙应鳌与王阳明的思想渊源
退溪“礼缘仁情”中的易学思想
王徵的天主教义理思想发微
论韩国朱子学者宋时烈的“直”儒学
从《论语》“游于艺”的训释看清初学风
康有为论宋明理学与先秦诸子
唐君毅论朱熹与王阳明互补之成德工夫
“张枝思想与现代社会”国际论坛综述
展开全部

节选

  朱熹与张械的论学:  性体情用心统与性体心用导向心之九义  [美]成中英  我们讨论朱熹与张拭的论辩,固然需要对文本和历史作出深刻的了解,这是经典诠释的基本要素。但是,单纯的经典诠释无法获得本体层面的根源性了解。因之我们尚需采取本体诠释学的方法,从根源上寻求体系的发展与成立。在这个意义上,朱子和胡五峰、张南轩的湖湘学派,是相互引申与相互攻错的关系,而不应将之看作谁是谁非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在这种相互引申、相互攻错的关系之中,吾人可以就孟子以来的心性之学提出九项意义,亦即“心之九义”,显示“心”的意义多形多样。我为了彰显与体会其心与性情之际的多形多样而一体之义,乃回顾了四书、二程、胡五峰、张南轩、朱子的学说,在此提出“心”之九种含义之说。  心性之学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围绕着心性问题的讨论,使中国哲学得到持续发展。通过讨论朱熹与张拭关于心性问题的论辩,我概括孟子以来心性之学的演变发展,提出“心之九义”说如下:  (1)心的本体性。心能发育,可见其有本体性、根源性,又能从根源处形成一种独立的思维自觉之判断能力。所以心也能够在性之上自成一体。  (2)心的活动性。朱子解决了性的静态结构之问题,假如心能有活动性,恰是因为性也具有活动性,即《孟子》中所谓“食色,性也”①、仁义德行亦性也。故而,心的活动性是很明显的。  (3)心的创发性。因为心有本体性,其就能有所感觉,乃能够认知万物、发其思虑、作出决定,乃有创发性。心的活动性亦满足了心的创发性之要求。  (4)心的情感性。透过我们对《大学》《中庸》的分析可知,心具有感知情的基本功能。心的活动性包含了情感性。其活动性能表达为一种情感,而情感正体现了其感通之能力。  (5)心的知觉性。心的创化活动无时不在,未发之前、已发之后均未尝不在,故有知觉、感受的整合性。  (6)心的意志性。心能表达为情感、表达为知觉,更能深化与表达为意志。  (7)心的实践性。心表达为意志之后,乃能通过意志来界定行为。  (8)心的统合性。心能知觉,故能统合性、情,即能观察到两者间的关系而将之整合起来。  (9)心的贯通性。心能参与在各种功能之中,使人成为一种活动的整体、创造的整体。  一、朱熹心性之学的原初探索  1167年,37岁的朱熹从福建崇安赴湖南长沙,往见张杖以论学,两人对于心性之学多有探讨。其岁前后,朱子正处在整理《二程遗书》之际。先前,他始受学于三先生,继而受李延平的影响,进入了理学思考的殿堂。但当时的朱熹仍于一事处存惑待解:到底怎么从自己的体验中来掌握、来体验《中庸》所说的情之已发、未发问题?从《中庸》处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①,后者是可体验的,前者则不能被体验、不涉于“和”的境界。从认识体验的角度来说,“中”处存有一个大问题,因为“中”是未发之“中”,既然是未发,就无法体察“中”是何物。更重要的是:从理论上讲,发而不中节,便不能体验到中节之和,如此则怎么去修养?  ……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