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2224244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421
  • 出版时间:2015-09-01
  • 条形码:9787122242440 ; 978-7-122-24244-0

本书特色

本书在保证本书在保证系统性和基础性的前提下,将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进行了充分融合,避免了简单重复。   全书共13章,包括绪论、误差与数据处理、化学热力学与化学动力学基础、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法、沉淀溶解平衡与沉淀分析法、氧化还原平衡与氧化还原滴定法、配位平衡与配位滴定法、原子结构、分子结构与晶体结构、主族元素、过渡元素、吸光光度法概述、常见混合离子的定性分析等内容。本书将四大平衡与滴定进行了有机整合,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有利于学生理解与掌握;元素部分注重突出通性和规律性,并与分析化学中的离子鉴定相结合,可增加学生学习时的趣味性;每章后面的典型习题和答案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检验和巩固。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化工、制药、应用化学、生工、食品、造纸、皮革、环工、材料、化学等各专业的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使用。  

内容简介

本书在保证本书在保证系统性和基础性的前提下,将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进行了充分融合,避免了简单重复。 全书共13章,包括绪论、误差与数据处理、化学热力学与化学动力学基础、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法、沉淀溶解平衡与沉淀分析法、氧化还原平衡与氧化还原滴定法、配位平衡与配位滴定法、原子结构、分子结构与晶体结构、主族元素、过渡元素、吸光光度法概述、常见混合离子的定性分析等内容。本书将四大平衡与滴定进行了有机整合,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有利于学生理解与掌握;元素部分注重突出通性和规律性,并与分析化学中的离子鉴定相结合,可增加学生学习时的趣味性;每章后面的典型习题和答案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检验和巩固。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化工、制药、应用化学、生工、食品、造纸、皮革、环工、材料、化学等各专业的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使用。

目录

第1章绪论
1.1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1.2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基本内容和教学基本要求
1.2.1近代物质结构理论
1.2.2化学平衡理论
1.2.3元素化学
1.2.4物质组成的化学分析法及有关理论
1.2.5比色分析和分光光度分析
1.3定量分析方法简介
1.3.1化学分析方法
1.3.2仪器分析方法


第2章误差与数据处理
2.1基本概念和术语
2.1.1准确度和误差
2.1.2精密度和偏差
2.1.3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
2.2有限实验数据的数理统计
2.2.1置信区间和置信度
2.2.2平均值的置信区间
2.2.3可疑数据的取舍
2.3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2.3.1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
2.3.2消除系统误差
2.3.3减小测量误差
2.3.4减小偶然误差
2.4有效数字及运算规则
2.4.1有效数字
2.4.2有效数字的修约规则
2.4.3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
习题


第3章化学热力学与化学动力学基础
3.1热力学**定律
3.1.1基本概念
3.1.2热力学**定律--能量守恒
3.2热化学
3.2.1反应热与反应焓变
3.2.2热化学方程式
3.2.3反应热的求算
3.3化学平衡
3.3.1化学平衡状态
3.3.2化学平衡常数
3.3.3标准平衡常数
3.3.4多重平衡规则
3.3.5化学平衡的有关计算
3.4化学反应方向和限度的判断
3.4.1化学反应的自发性
3.4.2化学反应的熵变
3.4.3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据
3.4.4化学反应限度的判据
3.5化学平衡的移动
3.5.1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3.5.2压力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3.5.3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3.6化学反应速率
3.6.1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3.6.2化学反应速率理论
3.6.3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习题


第4章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法
4.1酸碱平衡的理论基础
4.1.1酸碱解离理论
4.1.2酸碱质子理论
4.2酸碱溶液有关组分浓度和溶液ph值的计算
4.2.1分布系数和分布曲线
4.2.2酸碱溶液ph值的计算
4.3缓冲溶液及酸碱指示剂
4.3.1缓冲溶液
4.3.2酸碱指示剂
4.4滴定分析法概述
4.4.1滴定分析的基本过程
4.4.2滴定分析法分类及滴定方式
4.4.3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
4.4.4滴定分析中的计算
4.5酸碱滴定法
4.5.1酸碱滴定曲线和指示剂的选择
4.5.2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4.5.3酸碱滴定法应用示例
*4.5.4终点误差
习题


第5章沉淀溶解平衡与沉淀分析法
5.1沉淀溶解平衡
5.1.1沉淀溶解平衡的特征常数
5.1.2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
5.2溶度积规则及应用
5.2.1溶度积规则
5.2.2溶度积规则的应用
5.3沉淀的形成与沉淀条件
5.3.1沉淀的类型
5.3.2沉淀的形成过程
5.3.3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
5.3.4沉淀条件的选择
5.4沉淀分析法
5.4.1重量分析法
5.4.2沉淀滴定法
习题


第6章氧化还原平衡与氧化还原滴定法
6.1氧化还原的基本概念及其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6.1.1氧化还原的基本概念
6.1.2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方法
6.2原电池及电极电势
6.2.1原电池
6.2.2电极电势的产生
6.2.3标准电极电势
6.2.4标准电极电势的理论计算
6.2.5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能斯特方程式
*6.2.6条件电极电势
6.3电极电势的应用
6.3.1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及电动势的计算
6.3.2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和次序
6.3.3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限度
6.3.4计算解离常数ki和溶度积常数ksp
6.3.5元素标准电极电势图及其应用
6.4氧化还原滴定法基本原理
6.4.1氧化还原滴定法定量滴定的依据
6.4.2氧化还原滴定曲线
6.4.3氧化还原指示剂
6.4.4氧化还原滴定预处理
6.5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法
6.5.1高锰酸钾法
6.5.2重铬酸钾法
6.5.3碘量法
6.5.4其他氧化还原滴定法
6.5.5氧化还原滴定法结果计算示例
习题


第7章配位平衡与配位滴定法
7.1配合物的基本概念
7.1.1配合物的定义
7.1.2配合物的组成
7.1.3配合物的化学式和命名
7.1.4螯合物
7.2配合物的稳定性
7.2.1配位解离平衡和平衡常数
7.2.2配离子稳定常数的应用
7.3edta及其配合物的稳定性
7.3.1edta的解离平衡
7.3.2edta与金属离子配合物的稳定性
7.3.3影响edta金属离子配合物稳定性的外部因素
7.4配位滴定法
7.4.1配位滴定曲线
7.4.2金属指示剂
7.4.3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途径
7.4.4配位滴定方式及应用
7.4.5配位滴定法结果计算示例
习题


第8章原子结构
8.1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理论
8.1.1氢原子光谱
8.1.2玻尔理论
8.2量子力学原子模型
8.2.1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
8.2.2波函数和原子轨道
8.2.3四个量子数
8.3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布
8.3.1多电子原子轨道的能级
8.3.2基态原子中电子的分布原理
8.3.3基态原子中电子的分布
8.3.4简单基态阳离子的电子分布
8.4元素周期系和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
8.4.1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元素周期系
8.4.2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
习题


第9章分子结构与晶体结构
9.1键参数
9.1.1键能
9.1.2键长
9.1.3键角
9.2晶体及其内部结构
9.2.1晶体的特征
9.2.2晶体的内部结构
9.3离子键和离子晶体
9.3.1离子的特征
9.3.2离子键的形成及特征
9.3.3离子晶体的特征和性质
9.3.4离子晶体的稳定性
9.3.5三种典型的ab型离子晶体
9.3.6离子半径比与晶体构型
9.4共价键和原子晶体
9.4.1现代价键理论
9.4.2杂化轨道理论
9.4.3分子轨道理论
9.4.4原子晶体
9.5金属键和金属晶体
9.5.1金属晶体
9.5.2金属键--改性共价键理论
9.6分子间力、氢键和分子晶体
9.6.1分子的极性和极化
9.6.2分子间作用力
9.6.3氢键
9.6.4分子晶体
9.6.5晶体的四种基本类型对比
9.7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
9.7.1价键理论
*9.7.2晶体场理论
习题


第10章主族元素
10.1非金属元素通论
10.1.1非金属单质
10.1.2非金属元素的氢化物
10.1.3非金属含氧酸及其盐
10.2常见的重要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
10.2.1常见的卤素及其化合物
10.2.2常见的氧和硫的主要化合物
10.2.3氮和磷及其常见的重要化合物
10.2.4硼的重要化合物
10.2.5碳的重要化合物
10.2.6硅的重要化合物
10.3主族金属元素
10.3.1主族金属元素的基本性质和单质的主要性质
10.3.2主族金属元素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的酸碱性
10.3.3主族金属元素主要化合物的氧化还原性
10.3.4主族金属元素的重要盐类
习题


第11章过渡元素
11.1过渡元素的通性
11.1.1原子的电子层结构
11.1.2原子半径和离子半径
11.1.3氧化值
11.1.4过渡元素单质的金属活泼性变迁
11.1.5配位性质
11.1.6过渡元素配合物的颜色
11.1.7其他物理化学性质
11.2钛、钒
11.2.1钛
11.2.2钒
11.3铬、锰
11.3.1铬
11.3.2锰
11.4铁、钴、镍
11.4.1铁、钴、镍单质
11.4.2铁、钴、镍的主要化合物
11.5铜族元素
11.5.1铜、银、金单质
11.5.2铜族元素的主要化合物
11.6锌族元素
11.6.1锌、镉、汞单质
11.6.2锌族元素的主要化合物
11.7镧系元素和锕系元素
11.7.1镧系元素的通性
11.7.2镧系收缩
11.7.3镧系元素的重要化合物
11.7.4锕系元素的通性
11.7.5镧系和锕系元素的用途
习题


第12章吸光光度法概述
12.1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12.1.1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12.1.2光的吸收基本定律--朗伯比耳定律
12.1.3偏离朗伯比耳定律的因素
12.2可见分光光度法简介
12.2.1分光光度计的基本构造
12.2.2显色反应和显色条件的选择
12.2.3光度测量条件的选择
12.2.4分光光度法的应用
习题


第13章常见混合离子的定性分析
13.1概述
13.1.1鉴定反应进行的条件
13.1.2鉴定反应的灵敏度
13.1.3鉴定反应的选择性
13.1.4系统分析和分别分析
13.1.5空白实验和对照实验
13.2常见阳离子的系统分析
13.2.1常见阳离子与常用试剂的反应
13.2.2常用的系统分析法
13.2.3硫化氢系统分析法的详细讨论
13.2.4硫化氢气体的代用品--硫代乙酰胺简介
13.2.5常见阳离子的鉴定反应
13.3常见阴离子的分别分析
13.3.1阴离子分析试液的制备
13.3.2阴离子的初步分析
13.3.3常见阴离子的鉴定
习题


附录
附录1本书所用单位制的几点说明
附录2标准热力学数据(298.15k)
附录3弱酸和弱碱的解离常数
附录4微溶化合物的溶度积(18~25℃,i=0)
附录5标准电极电势(298.15k)
附录6条件电极电位φθ′
附录7配合物的稳定常数
附录8一些金属离子的lgαm(oh)值
附录9一些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主要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刘耘,齐鲁工业大学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教授,在高校教学一线工作三十多年,长期从事基础化学理论课及实验课的教学工作。作为课程负责人的《无机及分析化学》是我校首批精品课程,2006年评为山东省省级精品课程;同步课程多媒体课件2008年获《全国高等院校多媒体课件制作》教育部优秀奖;所授《基础化学实验》课程也评为山东省精品课程。多年来主要从事无机分析化学专业相关的教学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和参加了山东省科技攻关、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中青年科学家奖励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 曾获主要奖励: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二);山东省教育厅教学成果三等奖(三);山东省实验教学与技术成果三等奖(四);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四);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三);教育部多媒体课件制作优秀奖(一);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校级优秀实验技术成果一等奖;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校级优秀教案一等奖;校级“师德标兵”;校级“教学名师”;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