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书院史研究

河北书院史研究

1星价 ¥24.8 (5.5折)
2星价¥24.8 定价¥45.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6608727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59
  • 出版时间:2014-12-01
  • 条形码:9787566608727 ; 978-7-5666-0872-7

本书特色

  吴洪成、刘园园、王蓉、刘达等著的《河北书院史研究》以河北书院为研究对象,重点放在清代,从微观视角入手,对河北书院基本情况进行了具体、详细和准确的梳理,对其发展沿革进行了系统研究,搜集了较为丰富和完备的文献方志资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以往研究中所未曾涉及的,在历史资料的发掘与运用方面有所创新。

内容简介

  河北因其拱卫京师的特殊地位,被称作京畿重地、畿辅首善之区,为各行省之冠。河北省独特的地理优势,无疑促使其成为封建统治力量*为强大的地方,其行动步调历来与*高统治者保持高度一致。抛开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外,河北省无论是在政治经济领域,还是在思想文化方面,都在中国省份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因此很有必要对河北地区的书院发展状况加以梳理、探讨和研究。
长期以来,历史学、教育学界并未将河北书院纳入重点研究的范围,少有全面、系统、详细的专题研究。吴洪成、刘园园、王蓉、刘达等著的《河北书院史研究》通过对各历史时期河北书院及其近代改制的探讨,重新审视河北书院从辉煌走向衰落的历程,梳理河北教育发展的脉络,并期望能够抛砖引玉,引起更多教育理论工作者对该领域的重视。并通过研究,寻找传统书院对当今河北省高等教育改革可资借鉴的经验及启示。  

目录

前言
**章  唐代的河北书院
  **节  河北书院的萌生
  第二节  唐代河北的三所书院
    一、张说书院
    二、西谿书院
    三、棠荫书院前言
**章  唐代的河北书院
  **节  河北书院的萌生
  第二节  唐代河北的三所书院
    一、张说书院
    二、西谿书院
    三、棠荫书院
  第三节  历史思索
第二章  宋代的河北书院
  **节  宋代河北书院概述
    一、封龙书院
    二、中溪书院
    三、西溪书院
    四、张子书院
    五、龙冈书院
  第二节  河北书院的理学教育特色——以张载为中心
  第三节  河北书院发展缓l曼的原因分析
    一、军事战争的影响
    二、南北分裂,隶属辽、金
    三、蝗灾、洪灾
第三章  元代的河北书院
  **节  元代书院发展的政策背景
  第二节  元代河北书院发展概况
    一、石家庄
    二、保定
    三、邢台
    四、张家口
    五、邯郸
    六、廊坊
    七、沧州
    八、衡水
  第三节  元代河北的著名书院
    一、刘秉忠与紫金山书院
    二、苏天爵与滋溪书院
    三、李冶、元好问与封龙书院
  第四节  元代河北书院的特点
    一、河北书院的地位在全国范围有明显提升
    二、河北书院区域分布不平衡
    三、元代河北书院的时间分布疏密相间
    四、河北书院以民办书院居多
  第五节  元代河北书院初盛原因
    一、河北重归中央政府一体化,区域政治相对稳定
    二、元朝书院向北方推广的趋势
    三、元朝对书院的政策倾斜
第四章  明代的河北书院
  **节  明代河北书院发展概况
  第二节  明代河北的重要书院举要
    一、保定
    二、石家庄
    三、邯郸
    四、沧州
    五、邢台
    六、秦皇岛
    七、廊坊
    八、唐山
    九、衡水
  第三节  明代河北书院的教学活动
    一、讲学
    二、供祀
  第四节  明代河北书院的特点
    一、河北书院的官学化程度急剧加强
    二、河北书院的规模扩大
    三、河北书院经费的多元化筹集
    四、河北书院命名富有文化意蕴
第五章  清代的河北书院(上)
  **节  政治、经济与文化概要
    一、全国
    二、河北
  第二节  清代河北书院发展概况
    一、石家庄
    二、保定
    三、邯郸
    四、邢台
    五、唐山
    六、衡水
    七、沧州
    八、廊坊
    九、承德
    十、秦皇岛
    十一、张家口
  第三节  清代河北书院普遍发展的原因及特点
    一、清代河北书院普遍发展的原因
    二、清代河北书院的特点
第六章  清代的河北书院(下)
  **节  清代河北书院的管理
    一、书院的职事
    二、清代河北书院章程内容的特点
    三、清代河北书院经费管理
  第二节  清代河北书院的教学
    一、教学目的
    二、教学师资和对象
    三、教学内容
    四、考课制度
    五、教学环境
    六、书院藏书
    七、师生关系
    八、书院祭祀
    第五节  清代河北书院的典范
    一、颜元与漳南书院
    二、吴汝纶与莲池书院
第七章  清末河北书院的近代改制
  **节  河北书院改制的原因
    一、晚清剧烈的社会变动
    二、书院自身的积弊
    三、新式学堂和教会学校的冲击
  第二节  书院的正式改制
    一、“戊戌”时期的书院改制
    二、“新政”时期的书院改制
  第三节  河北书院近代改制的历史影响
    一、加速了科举制的废除
    二、推动了大量新式学堂的涌现
    三、推动了河北地区教育近代化的进程
附录1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2  近年来本书作者发表的相关论著
后记
补记
展开全部

节选

先秦三代之书,六经、《语》《孟》为大,世变既下,风俗日坏,学者与世俯仰,莫之致力,欲其材之全,得乎?三代之学,大小之次第,先后之品节,虽有余绪,竞亦莫之适从,惟当致力六经、《语》《孟》耳。世人往往以《语》《孟》为问学之始,而不知《语》《孟》圣贤之成终者,所谓“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者也。圣贤以是为终,学者以是为始,未说圣贤之详,遽说圣贤之约,不亦背驰矣乎?所谓颜状未离于婴孩,高谈已及于性命者也。虽然句读、训诂不可不通,惟当熟读,不可强解。优游讽诵,涵泳胸中,虽不明了,以为先入之主可也,必欲明之,不凿则惑耳。六经既毕,反而求之,自得之矣。治六经必自《诗》始。古之人,十三诵《诗》。盖《诗》吟咏情性,感发志意,中和之音在是焉。人之不明,血气蔽之耳。《诗》能导情性而开血气,使幼而常闻歌诵之声,长而不失刺美之意,虽有血气焉得而蔽也。《诗》而后《书》。《书》,所谓圣人之情见乎辞者也。即辞以求情,情可得矣。血气既开,情性既得,大本立矣。本立则可以征夫用。用莫大于礼。三代之礼废矣。见于今者,汉儒所集之《札记》,周公所著之《周礼》也。二书既治,非《春秋》无以断也。《春秋》以天道王法断天下之事业也。《春秋》既治,则圣人之用见矣。本诸《诗》以求其情,本诸《书》以求其辞,本诸《礼》以求其节,本诸《春秋》以求其断,然后以《诗》《书》《礼》为学之体,《春秋》为学之用,一贯本末,具举天(阙)穷,理穷而性尽矣。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而后举夫《易》。《易》也者,圣人所以成终而成始也。学者于是用心焉。是故(阙)《礼》《乐》不明则不可以学《春秋》,五经不明则不可以学《易》。夫不知其粗者,则其精者岂能知也;迩者未尽,则其远者岂能尽也。学者多好高骛远,求名而遗实,逾分而远探,躐等而力穷,故人异学,家异传,圣人之意晦而不明也。
六经自火于秦,传注于汉,疏释于唐,议论于宋,日起而日变,学者亦当知其先后,不以彼之言,而变吾之良知也。近世学者往往舍传注、疏释,便废诸儒之议论。盖不知议论之学,自传注、疏释出,特更作正大高明之论尔。传注、疏释之于经,十得其六七。宋儒用力之勤,铲伪以真补,其三四而备之也。故必先传注而后疏释,疏释而后议论。始终原委,推索究竟,以己意体察,为之权衡,折之于天理人情之至。勿好新奇,勿好辞异,勿好诋讦,勿生穿凿。平吾心,易吾气,充周隐微,无使亏欠。若发强弩,必当穿彻而中的;若论罪囚,棒棒见血而得情。毋惨刻,毋细碎,毋诞妄,毋临深以为高,渊实昭旷,开朗恳恻,然后为得也。
六经既治,《语》《孟》既精,而后学史。先立乎其大者,小者弗能夺也。胸中有六经、《语》《孟》为主,彼兴废之迹不吾欺也,如持平衡,如悬明镜,轻重寝扬,在吾目中。学史亦有次第。古无经史之分,《诗》《书》《春秋》皆史也。因圣人删定笔削,立大经大典即为经也。史之兴自汉氏始。先秦之书,如《左氏传》《国语》《世本》《战国策》皆掇拾记录,无完书。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