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分
包邮中日古代文学交流史稿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 ISBN:9787533467951
- 装帧:70g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4cm
- 页数:390
- 出版时间:2016-02-01
- 条形码:9787533467951 ; 978-7-5334-6795-1
本书特色
《中日古代文学关系史稿》是当代中国比较文学主要奠基人严绍璗先生的代表作。作者认为日本文学是典型的变异体文学。在近代以前,中国文化与日本相比较,长期处于高层次阶段,因此,中国文化、文学上所获得的成果与经验,成为日本古代文学实行自身变异的主要材料。本书通过对日本从原始文化到江户文化中的中国原素的考察,以详尽的史料清晰勾画出日本如何接纳、汲取、融汇、改造中国文化,并*终形成以“物哀”“幽玄”为核心的自身文化这一历史进程。全书史料丰富、剪裁得当,洋溢着唯美的和风。
内容简介
日中比较文学的研究向来主要是从日本文学方面进行的。本书则是从中国文学的方面把握中日比较文学,开拓了新的视野,可以说成功地丰富了中日文学的研究通过这样的实践和积累,两国的比较会成为更为客观、更有说服力的研究。这意味着以文学为对象的中日学术交流,会成为名副其实的交流。
目录
节选
《中日古代文学交流史稿》: 《浦岛子传》的尾声,描述渔夫回到了澄江之浦,然而举目无相识者,“寻不值七世之孙,求只茂万岁之松”。这样的收尾,又暗隐着中国六朝文学的一则故事。 梁朝吴均撰《续齐谐记》,曾记说在汉明帝时,有刘晨、阮肇二人人天台山采药,失道而迷人“仙乡”,与“仙女”相逢,遂结为夫妇。待到他们归返故里,却无与识者,一一询问之后,才知道现世的人们,已都是他们的“七代之孙”了。这一故事,与《游仙窟》当属同一类别,可能即其源头。前引李商隐诗“刘郎已恨蓬山远”,即用的这一典故。《浦岛子传》采用中国六朝小说中表现迷茫的宿妓生活的故事作为自己作品的结尾,正暗含着著者对这篇小说的主题的*后的说明。这种说明是以采用中国文学典故方式来进行的,典故的运用又与整篇作品的构思浑然一体。 《浦岛子传》除了与中国文学作品具有十分紧密而广泛的内在联系外,这篇作品还流露出中国道教思想的痕迹。 道教是中国的宗教,它起于汉代,形成于魏晋,隆盛于隋唐,与儒学、释学鼎立而为三教。小说中写龟女在“仙宫”中为渔夫施“驻老之方”,授“延龄之术”云云,实在就是道教所谓金丹宝鉴、铜符铁券、冶炼元气、长生不老的表现。其尾声写渔夫“披玉匣见底,乘紫云升天”,这更是道教追求的理想世界——红云紫盖、瑞气氤氲、足起祥云,得道成仙的表现。 从文学的角度讲,道教所构筑的仙界,与神话传说所构筑的仙界,是很不相同的。神话传说中的仙界,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映,它虽然比较粗糙,然而质朴中透出清新,明亮而愉快,具有浪漫神奇的色彩,使人心向往之。道教理想中的仙界,是人企求获得私欲的曲折表现,因此,它被装饰得豪华富贵、浓彩重墨,然而却粗俗卑陋,使人郁闷压抑。《浦岛子传》中的仙境,不是神话中构筑的世界,而是属于矫揉造作的一种。从这一特征来说,这篇作品也不当是“神婚说话”型。它不是上古时代流传下来的自然形态,或者在此基础上加工的产物。它表现的是人在生活中寻找和追求私欲,是现实生活中一个侧面的艺术概括。 ……
作者简介
主编:杨乃乔,原首师大中文系主任,现复旦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研室主任,学科带头人,中国比较文学**位博士后,师从乐黛云先生。 本册著者:严绍璗,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比较文学·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1940年9月出生于上海市。1964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留校任教至今。严绍璗长期从事以中国文化研究为基础的东亚文化与文学关系的研究。
-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25.0¥39.0 -
树会记住很多事
¥9.9¥29.8 -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6.3¥15.0 -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24.4¥49.8 -
见字如面
¥23.4¥49.8 -
我与地坛-纪念版
¥17.0¥29.0 -
长篇小说:红与黑
¥21.7¥69.0 -
南方周末记者文集-大地孤独闪光
¥12.8¥28.8 -
我的心曾悲伤七次
¥7.8¥25.0 -
茶,汤和好天气
¥8.6¥28.0 -
林徽因讲建筑
¥10.3¥29.0 -
一个人生活
¥21.2¥45.0 -
一间自己的房间
¥18.6¥32.0 -
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
¥38.4¥68.0 -
到山中去
¥9.1¥30.0 -
得半日之闲,抵十年尘梦
¥8.6¥28.0 -
梅子熟时栀子香
¥27.4¥49.8 -
西南联大古文课
¥25.9¥58.0 -
当你老了
¥16.3¥30.0 -
中国小说史略
¥11.5¥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