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过本商品的人还买了
商品评论(1条)
图文详情
- ISBN:9787208134850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4cm
- 页数:267
- 出版时间:2015-12-01
- 条形码:9787208134850 ; 978-7-208-13485-0
本书特色
本书以近代以来上海城市典型的贫困社区——棚户区为个案对象,以其景观的扩展为依托,以其污名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过程为主线,揭示与之相关的城市文化心态的内容和演变机制。本书详细描述了贫困文化心态在中国大都市的表现及其形塑过程,并与西方大都市的贫困文化模式进行比较,从历史学与社会生态理论相结合的视角探讨我国城市贫困群体融入城市社会的曲折性及其文化特征。
内容简介
本书以近代以来上海城市典型的贫困社区 —— 棚户区作为研究对象, 以棚户区景观为依托, 研究棚户区形成的历史以及被污名化的过程, 揭示与之相关的上海城市文化心态的内容和机制。
目录
序1**章绪论一、 问题缘起:城市贫困群体的融入问题二、 上海棚户区案例的意义三、 棚户区的概念及学术研究取向四、 西方学界的“贫民窟”概念及贫困污名的研究五、 本书的分析框架:基于景观的棚户区意象和污名六、 相关概念、资料和方法的说明第二章乡村聚落的瓦解与棚户区的发生:兼论污名的物质基础一、 基于乡村聚落瓦解的棚户区发生机制二、 城市周边河道体系的瓦解三、 基于淤塞河道的低价值土地四、 乡村风水形势的涣散五、 本地人进城与外来移民落脚六、 本章结论第三章矛盾的“城市性”:棚户区扩展时期的城市心态一、 根据租界市政档案的勾勒:城市性的凸显二、 根据媒体资料的勾勒:矛盾的“城市性”第四章城市居住生态图景中的棚户区一、 棚户区景观的时空复原:资料与思路二、 城市居住生态图景:景观与意象的分类三、 1989年虹口区的聚落生态地图四、 杨浦区棚户区发生的时间过程五、 本章结论:基于景观泛化的污名第五章“权力范式”下的污名构建与历史传递一、 市政档案与主流媒体:棚户区负面形象的“定调”和初步传递二、 历史学者与大众文学:棚户区记忆的再建构与再传递三、 本章结论第六章大众化的“住房贫困”情结:基于《上海文学》的分析一、 文本分析:表面的“失真”与心态的“真实”二、 普遍存在的“住房情结”三、 “住房贫困”心态的延续与累积四、 本章结论:“住房贫困”情结并非棚户区的贫困文化第七章景观、意象与污名的嬗变:基于棚户区聚落地名的分析一、 媒体所使用棚户区地名的资料价值二、 景观、地名的存续与意象的嬗变三、 污名是否延续?第八章棚户区人群的代际融入与污名感一、 定居上海的过程及其社会背景二、 职业身份的变化过程三、 教育程度的变化过程四、 融入程度与污名感五、 本章结论第九章“局外”人群的棚户区意象一、 “意象空间”方法与“上海人”概念二、 年轻知识人群的棚户区意象三、 新一代上海籍知识人群的棚户区意象四、 市民的棚户区意象五、 本章结论第十章本书结语一、 底层居住区的污名以景观为物质基础二、 景观的更替与污名的存续不完全同步三、 目前的“棚户化”倾向与新的污名内涵四、 棚户区污名及其社会效应并不构成贫困文化附录: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吴俊范,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历史地理、江南环境史、上海城市史。200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学位论文《从水乡到都市:近代上海城市道路系统演变与环境》获全国优秀百篇提名奖。2012-2013年担任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访问学者,从事城市社会生态理论与历史地理交叉研究。
本类五星书
浏览历史
本类畅销
-
2025读书月阅读盲盒——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
¥42.3¥168.0 -
性心理学
¥18.4¥58.0 -
我们内心的冲突
¥14.4¥42.0 -
通向春天之路:巴勒斯坦的生生死死
¥35.3¥49.0 -
乡土中国
¥13.5¥26.0 -
从白大褂到病号服:探索医疗中的人性落差
¥13.7¥39.8 -
文言浅说
¥12.2¥24.0 -
身为女性的选择
¥18.9¥56.0 -
偏见
¥19.0¥56.0 -
饥饿、富裕与道德
¥14.4¥45.0 -
咬文嚼字二百问
¥12.8¥32.0 -
一个西方传教士的长征亲历记
¥18.1¥49.0 -
《标点符号用法》解读
¥6.9¥15.0 -
西方哲学史
¥14.4¥38.0 -
人际交往心理学
¥12.5¥38.0 -
如何阅读一本书
¥28.5¥50.0 -
社会学:原来这么有趣有用
¥11.9¥36.0 -
如何阅读不同的文本
¥22.6¥36.0 -
校雠蒙拾 读韩蠡解
¥5.5¥16.8 -
女性生存战争
¥24.4¥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