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分
包邮谢甫琴科诗集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 ISBN:9787020109524
- 装帧:70g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410
- 出版时间:2016-03-01
- 条形码:9787020109524 ; 978-7-02-010952-4
本书特色
一个得了邪病的姑娘 辽阔的第聂伯河在喧吼、呻吟, 激怒的狂风在空中呼啸、吹荡, 高高的柳树枝干被吹得弯向大地, 河水也被掀成山一样的惊涛骇浪。 这时候苍白无光的月亮 从乌云里勉强露出脸庞, 它好像是蔚蓝大海上面的一只小船儿, 一会儿沉到水底,一会儿又冲到水上。 到处还听不见有人讲话的声音, 报晓的雄鸡还没有第三次啼唱, 猫头鹰在树林里遥相呼应, 梣树枝儿不断在发出脆响。 就在这时候,在山坡下面, 紧靠着树林的地方 有个白色的人影, 在河边独自彷徨。 出来寻找自己的亲娘; 也许是在等候年轻的哥萨克, 好呵得他全身发痒。 不,这不是小鱼美人在游逛: 走着的是个年轻的姑娘, 她自己也不知道(因为她中了邪), 怎么会变成这样。 这是巫婆搞出的名堂, 为了少让她忧愁悲伤, 瞧,就让她在半夜里, 到处梦游,等待着 那个年轻的哥萨克, 他上一年就离开了家乡。 他答应一定要回来, 说不定,他已经死在外乡! 人们没有用红色的绸缎, 把哥萨克的两眼蒙上, 姑娘也没有用眼泪, 把他的面孔洗得光亮: 大鹰啄掉了他褐色的眼睛, 在那外乡的田地上, 豺狼把白色的尸体啃光,—— 这就是哥萨克的命运。 看来,这个年轻的姑娘啊, 白白地空等了一场。 黑眉毛的年轻人永远不再回来, 他不会再爱抚自己心爱的姑娘,
内容简介
谢甫琴科是乌克兰杰出的诗人、画家,乌克兰新文化的奠基人。谢甫琴科1814年出生于一个农奴家庭。1838年在著名画家勃留洛夫的帮助下赎得自由。1845年毕业于彼得堡艺术学院。1846年加入秘密团体,从事革命活动。1847年入狱。1857年回到彼得堡,1861年逝世。谢甫琴科的诗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
目录
相关资料
今天,我们在北京聚会,为纪念两位文化巨人——乌克兰大诗人谢甫琴科诞辰二百周年和中国大学者戈宝权诞辰一百周年。这里,既要回顾谢甫琴科的光辉成就和历史地位,也要展示戈宝权对中乌文化交流所做的巨大贡献。 一 谢甫琴科(1814—1861)出生于乌克兰的一个农奴家庭,前二十四年过的是农奴的生活。后有人为其赎身,送入美术学院学习。才得以显示作诗和绘画的才能。但因作品触及政府,又参加秘密政治团体而获罪,遭到流放十年。此后余下的十三年“自由”身也常受沙皇宪警的监视。他的命运是悲惨的,但是反抗压迫、追求自由解放以及爱国爱乡的精神,却让创作闪现出永久的光辉。大量的抒情诗,长诗《海达马克》、《高加索》均传之不朽。 尤其诗集《科布查歌手》使他获得乌克兰人民诗人的称号。他被尊称为乌克兰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并赢得国际声誉,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名人”。在乌克兰文化传入中国的历史上,谢甫琴科始终占有突出的地位。他要么是传入的主要内容,要么反过来以他的名义促进了乌克兰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中乌文字之交已有百年的历史。早在1912年,作家周作人就率先把谢甫琴科的诗歌翻译成中文。此后,许多翻译家、评论家和高校教师开始从事乌克兰文化在华传播的基础性工作。如果论贡献,那首先当推学贯中西的一位大学者戈宝权和一所我国著名的高等学府北京大学。一位学贯中西的大学者就是我们尊敬的戈宝权先生(1913—2000)。戈宝权几十年来翻译大量外国文学作品,涉及俄苏、东欧、亚非拉几十个国家的上百位诗人和作家,特别是普希金和谢甫琴科的诗歌翻译,尤显出其高深的造诣。他从1949年任我国驻苏联使馆临时代办和文化参赞的那时候起,就多次访问过乌克兰。回国后,他又不断著文做双向交流:一方面向对方介绍中国,一方面向中国介绍乌克兰,涉及国情、民情、历史和文化等领域, 在译介以谢甫琴科为代表的乌克兰文学方面贡献尤其突出。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生涯中,戈宝权著译丰硕,他对谢甫琴科诗歌的翻译在其近七百万字的多卷本译著文集中占有两卷。他成了中国乌克兰学的开拓者,为此,乌克兰作家协会于1988年授予他伊万·弗兰科文学奖。 一所著名的高等学府就是北京大学。多年来,北京大学坚持不懈、长期传播,是乌克兰文化在我国长久传播的一个基地。概括起来,有多种方式:持久不断地聘请乌克兰以谢甫琴科命名的基辅大学的教师,半个世纪来先后共有四位老师在北大任教。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先师曹靖华教授担任首任俄罗斯语言文学系主任期间,先后聘请的两位苏联专家尼娜·鲍罗金娜和弗拉基米尔·卡普斯金,他们在承担教学工作的同时均兼任系主任顾问。系政、教学、科研、培养人才都尊重专家的建议和意见,甚至照搬基辅大学的经验和教材。卡普斯金教的**届文学研究生班,他们学成后分赴全国各高校,成为新中国**代俄苏文学教学骨干。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继续聘来乌克兰教师两人,先后为瓦莲金娜·李亚申科和加琳娜·贝科娃。她们都是基辅大学的骨干教师,在十年期间,她们兢兢业业,教授俄语和乌克兰语,为我国培养了不少人才。北京大学与基辅大学校际交流的高峰是2009年在北大举行的“谢甫琴科诞辰196周年纪念大会”。 苏联专家讲授的文学史教材为建设北大的俄苏文学教育奠定了基础。无论是卡普斯金教授的《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史》教材,还是曹靖华主编的三卷本《俄苏文学史》,都为北大成为俄苏文学教育中心发挥了关键作用。教研人员的交流加深了感情、巩固了友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派往乌克兰的教师十余人次。1991年后,北京大学赴乌克兰参加基辅大学历届乌克兰学国际会议,向学术界介绍乌克兰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情况。 除北大之外,我国还有十多所学校从事乌克兰文化的教育工作,成绩卓著且有特色的如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令人欣慰的是,除了这些传统上开设乌克兰文化教育的学校之外,*近几年,又有大连外国语大学和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开设乌克兰文化的相关课程,此举当然壮大了我国培养乌克兰文化人才的队伍。不过,值得强调的是,北京大学是时间*长、持续*久的**个乌克兰文化教育基地。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乌克兰伟大的人民诗人塔拉斯·谢甫琴科(1814—1861),在乌克兰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一向被尊称为乌克兰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和乌克兰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并赢得国际声誉,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名人”。 他一生的命运极其悲惨:*初的二十四年过的是农奴生活;赎身后获得十年的自由;接着因为写作反对沙皇暴政的革命诗歌被当局逮捕,贬为小兵,过了十年非人的流放生活;释放后又过了多病的三年。因此他说:“我的生活历史,组成了我的祖国历史的一部分。” 译者简介 戈宝权(1913—2000),江苏省东台县人,是我国著名的外国文学研究者和翻译家。他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开始翻译和研究文学的工作。曾任《大公报》驻苏记者,《新华日报》编辑及编委;建国后任我国驻苏联大使馆参赞;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他的译著有五十余种;编辑有《普希金文集》《高尔基研究年刊》;著有《苏联文学讲话》《鲁迅在世界文学上的地位》;译作有《普希金诗集》《谢甫琴科诗选》《爱明内斯库诗选》《裴多菲散文选》等。 1988年3月,他荣获苏联*高苏维埃授予的“各国人民友谊”勋章、苏联文学基金会授予的普希金文学奖和乌克兰作家协会主席授予的伊万·弗兰科文学奖。
-
她们
¥16.0¥46.8 -
事已至此先吃饭吧
¥15.9¥55.0 -
中国小说史略
¥11.5¥35.0 -
一间自己的房间
¥14.8¥32.0 -
我是一只骆驼
¥12.5¥32.0 -
瓦尔登湖
¥11.1¥39.0 -
有趣,都藏在无聊的日子里
¥14.5¥45.0 -
茶,汤和好天气
¥8.6¥28.0 -
夏日走过山间
¥9.1¥30.0 -
读人生这本大书
¥8.8¥26.0 -
像我这样和生活开玩笑的人
¥16.6¥52.0 -
我的心曾悲伤七次
¥7.8¥25.0 -
一个人生活
¥14.5¥45.0 -
存在的艺术(八品-九品)
¥13.5¥39.0 -
门
¥14.4¥42.0 -
南方周末记者文集-大地孤独闪光
¥13.4¥28.8 -
几多往事成追忆
¥10.6¥32.0 -
随园食单
¥9.1¥30.0 -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6.1¥15.0 -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15.8¥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