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银行业系统性风险-机理.影响因素.量化识别与监管

包邮银行业系统性风险-机理.影响因素.量化识别与监管

1星价 ¥16.2 (4.1折)
2星价¥16.2 定价¥40.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498673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87
  • 出版时间:2016-11-01
  • 条形码:9787504986733 ; 978-7-5049-8673-3

本书特色

本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四部分,具体分为12个章节进行论述。*部分是概念与机理篇,包括第1章至第3章。其中,第1章是绪论,主要对银行业系统性风险、银行危机和银行破产等几个概念之间的异同进行分析,同时概要介绍了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特征。第2章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出发回顾、总结现有研究中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度量成果,并提出适合我国金融发展特征的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度量指标,为中国问题的研究提供基础。如果银行业系统性风险不断积累,*终会由量变到质变以银行危机的形式爆发。因此,本书的第3章将对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表现——银行危机的发生机理进行详细的介绍。 本书的第二部分是实证篇,包括第4章至第7章,主要对银行危机的量化识别、影响因素等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第4章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对银行危机的量化识别进行多角度的探讨,构建不同的货币市场压力指数与历史上银行危机事件的信息进行对比,寻找能够较好识别银行危机事件的量化指标。第5章则是从时间和发展水平差异的维度出发,探讨不同时间和不同发展水平下银行危机爆发的主要影响因素,对银行危机发生机理的时变特征进行研究。第6章则是从国际视角出发,以2008-2010年全球金融危机为样本,分析银行危机通过贸易、资本流动和地理等不同渠道进行跨国传导的特征,为银行危机的发生机理提供新的研究证据。第7章则以次贷危机期间美国破产银行样本为研究对象,探讨金融衍生产品对银行破产的主要影响作用。
第三部分则是针对中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问题的研究,包括第8章至第10章。第8章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银行体系的发展历程进行简要回顾,同时根据现有研究成果和我国金融发展特征对我国的银行业系统性风险进行度量。第9章以第8章研究成果为基础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对我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影响程度比较显著的宏观经济金融指标。*后,本书的第10章以我国商业银行机构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类型的跨境资本流动对我国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影响。
第四部分是金融监管改革案例分析和总结,包括第11章至第12章。第11章针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国际上主要银行监管部门,包括巴塞尔委员会、美国联邦储备局、英格兰银行和欧洲中央银行在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监管改革方面的经验进行介绍和总结。第12章首先对2007年以前我国银行业监管的发展特征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回顾分析,并总结归纳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所采取的银行监管改革措施。同时,本章对前面各章内容的研究成果和各国银行监管改革经验进行总结梳理,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银行改革提出具有针对性地政策建议。

内容简介

本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四部分,具体分为12个章节进行论述。**部分是概念与机理篇,包括第1章至第3章。其中,第1章是绪论,主要对银行业系统性风险、银行危机和银行破产等几个概念之间的异同进行分析,同时概要介绍了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特征。第2章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出发回顾、总结现有研究中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度量成果,并提出适合我国金融发展特征的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度量指标,为中国问题的研究提供基础。如果银行业系统性风险不断积累,*终会由量变到质变以银行危机的形式爆发。因此,本书的第3章将对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极端表现——银行危机的发生机理进行详细的介绍。本书的第二部分是实证篇,包括第4章至第7章,主要对银行危机的量化识别、影响因素等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第4章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对银行危机的量化识别进行多角度的探讨,构建不同的货币市场压力指数与历史上银行危机事件的信息进行对比,寻找能够较好识别银行危机事件的量化指标。第5章则是从时间和发展水平差异的维度出发,探讨不同时间和不同发展水平下银行危机爆发的主要影响因素,对银行危机发生机理的时变特征进行研究。第6章则是从国际视角出发,以2008-2010年全球金融危机为样本,分析银行危机通过贸易、资本流动和地理等不同渠道进行跨国传导的特征,为银行危机的发生机理提供新的研究证据。第7章则以次贷危机期间美国破产银行样本为研究对象,探讨金融衍生产品对银行破产的主要影响作用。第三部分则是针对中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问题的研究,包括第8章至第10章。第8章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银行体系的发展历程进行简要回顾,同时根据现有研究成果和我国金融发展特征对我国的银行业系统性风险进行度量。第9章以第8章研究成果为基础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对我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影响程度比较显著的宏观经济金融指标。*后,本书的第10章以我国商业银行机构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类型的跨境资本流动对我国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影响。第四部分是金融监管改革案例分析和总结,包括第11章至第12章。第11章针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国际上主要银行监管部门,包括巴塞尔委员会、美国联邦储备局、英格兰银行和欧洲中央银行在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监管改革方面的经验进行介绍和总结。第12章首先对2007年以前我国银行业监管的发展特征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回顾分析,并总结归纳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所采取的银行监管改革措施。同时,本章对前面各章内容的研究成果和各国银行监管改革经验进行总结梳理,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银行改革提出具有针对性地政策建议。

目录

第1章 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含义与特征 1.1 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概念讨论和界定 1.2 银行破产与银行业系统性风险 1.3 银行危机与银行业系统性风险 1.4 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特征总结第2章 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度量方法研究 2.1 宏观视角的度量方法 2.2 银行机构层面的度量方法 2.3 系统性风险度量方法的适用性分析第3章 银行业系统性风险极端表现——银行危机发生机理 3.1 银行危机的含义讨论 3.2 银行危机的微观机制分析 3.3 银行危机的宏观机制分析 3.4 银行危机的传染机制分析 3.5 总结与评价第4章 基于货币市场压力指数的银行危机量化识别研究 4.1 引言 4.2 货币市场压力指数的讨论与构建 4.3 实证检验 4.4 结论与启示第5章 银行危机宏观影响因素变迁的实证研究 5.1 引言 5.2 银行危机发生机理及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新特征的研究综述 5.3 研究方法与指标选取 5.4 实证研究结果与分析 5.5 结论与启示第6章 金融危机期间银行危机的跨国传导效应研究 6.1 引言 6.2 文献综述 6.3 变量、传导渠道与模型的介绍 6.4 实证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第7章 银行破产的财务因素分析:金融危机冲击下美国 银行业的实证研究 7.1 研究背景 7.2 研究方法、数据来源以及指标选择 7.3 实证研究与分析 7.4 结论第8章 中国银行业发展与系统性风险的定性分析 8.1 引言 8.2 中国银行业发展回顾 8.3 中国银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8.4 中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指标的选取 8.5 中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表现与背景分析 8.6 本章小结第9章 中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宏观影响因素的计量研究 9.1 银行危机影响因素综述 9.2 影响因素的选择 9.3 影响因素的筛选 9.4 基于误差修正模型的实证结果分析 9.5 结论与启示第10章 跨境资本流动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10.1 引言 10.2 文献综述 10.3 变量选择与模型 10.4 实证结果 10.5 结论与启示第1l章 危机后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监管的国际经验介绍 11.1 巴塞尔协议Ⅲ的改革内容 11.2 美国金融监管改革经验 11.3 英国金融监管改革经验 11.4 欧盟金融监管改革经验第12章 中国银行业监管回顾与展望 12.1 危机前中国银行业监管体系特征与问题 12.2 危机后我国主要金融监管改革措施 12.3 金融监管改革的国际经验 12.4 对未来我国银行监管的探讨和展望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