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设中国特色福利社会

包邮建设中国特色福利社会

¥42.7 (5.0折) ?
1星价 ¥42.7
2星价¥42.7 定价¥85.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619342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355
  • 出版时间:2016-10-01
  • 条形码:9787516193426 ; 978-7-5161-9342-6

本书特色

由景天魁等*的《建设中国特色福利社会》论述了民生建设的“中国梦”是建设中国特色福利社会。
现在提出建设福利社会,非但没有**现实发展阶段的要求,恰恰是为基本建成现代化的中国社会尊定必要的福利基础。我们国家已经进入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阶段,在这个新增长阶段,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能力的增强,来自优先发展教育、增强人民健康、发展社会服务的需要—— 这些正是“普遍福利”的内涵,因此,福利建设恰恰是新阶段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是社会和谐、进步的主要保证。

内容简介

本书论述了民生建设的“中国梦”是建设中国特色福利社会。现在提出建设福利社会,非但没有超越现实发展阶段的要求,恰恰是为基本建成现代化的中国社会尊定必要的福利基础。我们国家已经进入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阶段,在这个新增长阶段,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能力的增强,来自优先发展教育、增强人民健康、发展社会服务的需要——这些正是“普遍福利”的内涵,因此,福利建设恰恰是新阶段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是社会和谐、进步的主要保证。

目录

**篇 中国特色福利社会的概念**章 民生建设的“中国梦”:中国特色福利社会**节 关于“中国梦”的民生内涵第二节 建设中国特色福利社会问题的提出第三节 “福利社会”概念释疑第四节 福利模式的新选择第二章 迈向普遍福利时代**节 普遍福利时代的来临第二节 从特殊福利迈向普遍福利第三章 建设中国特色福利社会的认识和实践基础**节 建设中国特色福利社会的现实可行性第二节 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福利社会第三节 建设中国特色福利社会的意义 第二篇 社会福利模式选择第四章 制约福利模式选择的物质因素**节 引言第二节 社情人情第三节 经济条件第五章 制约福利模式选择的精神因素**节 文化传承第二节 价值目标第三节 总结:福利中道论第六章 底线公平福利模式(上)——经验基础与基本特征**节 福利模式的可靠基础第二节 福利系统的内外平衡第七章 底线公平福利模式(下)——需求结构与制度结构**节 社会福利需求的结构第二节 底线福利制度第三节 非底线福利制度第四节 跨底线福利制度 第三篇 社会福利体系建设第八章 底线公平与福利社会建设**节 以底线公平为原则,建设中国特色福利社会第二节 按照底线公平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福利社会的预期效果第九章 养老保障体系建设**节 养老保障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二节 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的目标与原则第三节 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的途径第十章 医疗保障体系建设**节 医疗保障体系的运行情况及存在问题第二节 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设计第三节 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实现条件第十一章 就业保障体系建设**节 就业保障体系的运行及存在问题第二节 就业保障体系建设的设计第三节 就业保障体系建设的支持条件第十二章 住房保障体系建设**节 住房保障体系的运行情况第二节 我国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第三节 我国公共租赁住房的实践第四节 我国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的途径第十三章 社会服务体系建设**节 社会服务概念第二节 当前中国社会服务的特征与任务第三节 社会服务的管理问题第四节 中国社会服务的框架形成和指导思想第十四章 社会治理创新与福利社会建设**节 现代社会治理的基础和前提第二节 社会组织创新:社会治理和福利发展的关键环节第三节 社工队伍建设:社会治理和福利发展的人才保障第四节 简短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景天魁,男,1943年4月出生于山东蓬莱,研究员,主要学术专长是社会认识论,现从事社会认识论、社会科学方法论和社会学哲学研究。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987年获博士学位。1981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室主任,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党委书记、所长,中国社会经济系统分析研究会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等职。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