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0644561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52页
  • 出版时间:2017-06-01
  • 条形码:9787560644561 ; 978-7-5606-4456-1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应用创新型思路,系统地介绍信息化体系,普及信息化知识,快速学习信息化的非同质化教材式读物。内容包括信息化基础、信息化、信息化技术、信息化工具、信息化产品、信息化管理;国家信息化、政府信息化、信用信息化;微处理器、NGI与移动通信、云计算与大数据、宽带战略与光网络等。 本书浓缩了信息化和我国信息化进程的基本内容。在讲述中,本书既注重理论创新、基本概念,又对当前信息化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探讨。本书语言通俗,内容丰富,层次明晰,章节自成体系。 本书可作为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干部的学习用书,也可作为大专院校师生以及对国家信息化和信息化技术感兴趣的各方人士的参考读物。

目录

**篇 信息化体系 第1章 信息化基础 3 1.1 信息的构成 3 1.1.1 信息的概念 3 1.1.2 信息的构成 3 1.1.3 信息的表示 4 1.1.4 信息处理与传输 5 1.2 互联网中的信息 5 1.2.1 多媒体信息 5 1.2.2 信息间的变换 6 1.3 信息处理概述 6 1.3.1 信息处理的定义 7 1.3.2 信息处理流程 7 1.4 信息处理分类 8 1.4.1 信息处理的深度 8 1.4.2 信息处理的广度 9 1.5 信息处理的方式方法 10 1.5.1 信息处理的方式 10 1.5.2 信息处理的方法 12 1.6 互联网中的信息处理 12 1.6.1 信息组织技术 12 1.6.2 信息库的建立 13 1.6.3 信息库的优化 15 1.7 信息传输概述 15 1.7.1 信息传输的概念 16 1.7.2 信息媒介 16 1.7.3 信息传输理论与参数 16 1.7.4 数据通信系统 16 1.7.5 信息传输的分类 17 1.8 信息传输的方式方法 18 1.8.1 网络传输方式 18 1.8.2 信息传输方法 19 1.9 互联网中的信息传输 20 1.9.1 地址的确定 20 1.9.2 路径的确定 20 1.9.3 传输过程 21 1.9.4 传输过程的控制 22 1.9.5 移动IP中的信息传输 23 1.10 即时通信中的信息传输 23 1.10.1 即时通信的概念 23 1.10.2 IM的信息传输 24 1.10.3 微信及其技术 25 1.11 数据中心 25 1.11.1 数据中心的概念 26 1.11.2 数据中心的结构 26 小结 26 第2章 信息化 27 2.1 信息化元 27 2.1.1 信息化元 27 2.1.2 三元 28 2.2 信息化的组成与概念 29 2.2.1 信息化的组成 29 2.2.2 信息化的概念 29 2.2.3 概念辨析 30 2.2.4 国家信息化的概念 31 2.2.5 社会信息化的概念 32 2.3 信息化的特点与作用 32 2.3.1 五大特点 32 2.3.2 三大作用 33 2.4 信息化体系与标准 34 2.4.1 信息化体系 34 2.4.2 信息化标准 35 2.5 信息化建设与顶层设计 36 2.5.1 顶层设计 36 2.5.2 阶段性设计 38 2.6 信息化与两化融合 38 2.6.1 两化融合概述 39 2.6.2 两化融合之因 39 2.6.3 两化融合的范围 39 2.6.4 两化融合的差异 41 2.7 信息化与工业革命 42 2.7.1 工业4.0 43 2.7.2 工业互联网 43 2.7.3 工业4.0与工业互联网 43 2.7.4 互联网+ 44 2.8 信息化与数字经济 45 2.8.1 数字经济概述 45 2.8.2 数字经济的优势 45 2.8.3 数字经济的发展 46 2.8.4 经济全球化 46 2.9 信息化与共享经济 47 2.9.1 共享经济概述 47 2.9.2 共享经济的基础 47 2.9.3 共享经济的意义 47 2.10 信息化与信息消费 48 2.10.1 信息消费概述 48 2.10.2 两种消费的区别 49 2.10.3 信息消费的作用 49 2.10.4 信息消费系数 50 2.11 信息化与信息安全 50 2.11.1 信息化安全的重要性 50 2.11.2 信息化安全的起因 50 2.11.3 信息化安全的概念 51 2.11.4 信息化系统的安全技术 52 2.12 信息化与法律法规 53 2.12.1 信息化立法之因 53 2.12.2 信息化立法的概念 53 2.13 信息化与评测指标 54 2.14 信息化起源与成长 55 2.14.1 信息化的起源(20世纪50年代) 55 2.14.2 信息化的初始点 56 2.14.3 信息化的初期 56 2.14.4 信息化的成长(1995—2010年) 56 2.14.5 信息化的发展(2010年—) 57 2.15 信息化与知识社会 58 小结 59 第3章 信息化技术 60 3.1 工业技术 60 3.2 信息技术 61 3.2.1 信息技术概述 61 3.2.2 计算机技术 61 3.2.3 信息技术与工业3.0 62 3.3 数字技术 62 3.3.1 数字技术的定义 62 3.3.2 数字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关系 63 3.4 通信技术 63 3.4.1 通信技术概述 63 3.4.2 统一通信技术 64 3.5 ICT技术 64 3.5.1 ICT技术概述 64 3.5.2 CT与IT的异同 64 3.5.3 ICT服务 65 3.6 智能化技术 65 3.6.1 智能化技术概述 65 3.6.2 智能化技术的特点 65 3.7 信息化技术 66 3.7.1 信息化技术概述 66 3.7.2 信息化的核心技术 67 3.7.3 信息化技术与工业4.0 68 小结 68 第4章 信息化工具 69 4.1 信息化工具概述 69 4.1.1 信息化工具的定义 69 4.1.2 信息化工具与信息化 70 4.1.3 信息化工具与经济 70 4.1.4 主要参数及其度量 71 4.2 信息化工具的两个定律 72 4.2.1 摩尔定律 72 4.2.2 梅特卡夫定律 73 4.2.3 两定律的启示 73 4.3 模块化 73 4.3.1 模块化的概念 74 4.3.2 非模块化设计的问题 74 4.3.3 非模块化设计问题的解决 74 4.4 微细化 76 4.4.1 微细化之因 76 4.4.2 微细化问题的解决 76 4.4.3 体系结构问题的解决 77 4.4.4 功耗问题的解决 77 4.4.5 容错问题的解决 77 4.5 网络化(上) 78 4.5.1 互联网概述 78 4.5.2 网络协议问题的解决 78 4.5.3 网络空白问题的解决 79 4.5.4 地址匮乏问题的解决 79 4.5.5 带宽不足问题的解决 80 4.5.6 网速过慢问题的解决 81 4.5.7 网络安全问题的解决 81 4.5.8 服务质量问题的解决 82 4.5.9 综合性能提高问题的解决 82 4.6 网络化(中) 83 4.6.1 物联网概述 83 4.6.2 传感器问题的解决 84 4.6.3 物联网标准问题的解决 84 4.6.4 物联网安全问题的解决 85 4.7 网络化(下) 85 4.7.1 云计算概述 85 4.7.2 虚拟化技术问题的解决 86 4.7.3 分布式存储技术问题的解决 87 4.7.4 分布式计算技术问题的解决 87 4.7.5 云计算标准问题的解决 87 4.7.6 云计算安全问题的解决 88 4.8 移动化(上) 88 4.8.1 移动IP的概念 88 4.8.2 移动互通问题的解决 89 4.8.3 传输效率问题的解决 89 4.8.4 无线接入问题的解决 89 4.9 移动化(下) 91 4.9.1 移动通信问题的解决 91 4.9.2 1G与2G问题的解决 92 4.9.3 3G与4G问题的解决 92 4.10 智能化 93 4.10.1 智能的概念 93 4.10.2 人工智能 93 4.10.3 智能计算机概述 94 4.10.4 智能计算机问题的解决 95 4.10.5 智能网络 96 小结 96 第5章 信息化产品 97 5.1 信息化产品概述 97 5.1.1 信息化产品概述 97 5.1.2 信息化产品分类与特点 98 5.2 电子产品 99 5.3 软件产品 99 5.3.1 软件产品的概念 99 5.3.2 软件产品的特点 100 5.4 数字产品 100 5.4.1 数字产品的概念 100 5.4.2 数字产品的特点 101 5.5 网络产品 101 5.5.1 网络产品概述 101 5.5.2 大数据 101 5.5.3 网络电话 102 5.6 初级智能产品(上) 102 5.6.1 智能产品概述 102 5.6.2 智能手机 103 5.7 初级智能产品(中) 104 5.7.1 智能可穿戴产品 104 5.7.2 智能视觉 104 5.7.3 无人驾驶系统 106 5.8 初级智能产品(下) 107 5.8.1 智能灰尘 107 5.8.2 神经灰尘 107 5.9 控制型智能产品(上) 108 5.9.1 控制型智能产品概述 108 5.9.2 民用控制型智能产品 108 5.10 控制型智能产品(中) 109 5.10.1 集散控制系统概述 109 5.10.2 集散控制系统的组成 109 5.10.3 集散控制系统的特点 110 5.11 控制型智能产品(下) 110 5.12 高性能智能产品 111 5.12.1 机器人概述 111 5.12.2 智能机器人 112 5.12.3 仿生机器人 113 5.12.4 综合型机器人 113 5.13 信息化产品的发展 113 5.13.1 网络化 113 5.13.2 智能化 113 小结 114 第6章 信息化管理 115 6.1 信息化管理概述 115 6.1.1 信息化管理的概念 115 6.1.2 信息化管理的优势 115 6.2 企业信息化管理 116 6.2.1 企业信息化管理概述 116 6.2.2 企业信息化管理的五个特征 117 6.3 企业信息化管理软件的发展 118 6.3.1 物资需求计划 118 6.3.2 制造资源计划 118 6.3.3 企业资源计划 119 6.3.4 客户关系管理 119 6.3.5 CIMS 119 6.3.6 业务流程管理 119 6.3.7 企业管理软件的发展 120 6.4 企业架构 121 6.4.1 企业架构概述 121 6.4.2 企业架构关系图 122 6.4.3 业务架构 123 6.4.4 IT架构 125 6.4.5 企业架构的优势 126 6.5 资源计划管理 126 6.5.1 ERP系统的管理思路 126 6.5.2 ERP系统的信息化技术与工具 127 6.5.3 ERP的R/3系统 128 6.6 企业数字化转型 129 6.6.1 数字化转型之原因 129 6.6.2 数字化转型之思路 130 6.6.3 全数字化业务概述 130 6.6.4 全数字化业务平台 131 6.6.5 全数字化网络架构 131 6.6.6 企业全数字化转型的六个阶段 132 6.7 智能化管理 132 6.7.1 智能化管理的定义 132 6.7.2 智能化管理的发展 133 6.7.3 智能化管理环境 133 6.7.4 智能化管理软件 134 6.7.5 智能化管理的特点 135 6.7.6 智能化工厂 136 6.7.7 人工智能管理 136 6.8 行业信息化管理 136 6.9 产业信息化管理 137 6.9.1 产业结构 137 6.9.2 产业信息化 137 6.9.3 产业信息化管理 138 6.10 国民经济信息化管理 138 6.10.1 国民经济 138 6.10.2 国民经济管理 139 6.10.3 国民经济信息化管理 139 6.10.4 信息化管理促进供给侧 结构改革 139 小结 140 第二篇 国家信息化 第7章 国家信息化 143 7.1 国家信息化的动因 143 7.1.1 国家治理的基本需求 143 7.1.2 先进的信息处理设备 144 7.1.3 国家级的信息处理项目 144 7.2 基础阶段 145 7.2.1 分组与计划 145 7.2.2 强化信息化领导工作 146 7.3 创建信息中心 147 7.3.1 创建核元——国家信息中心 147 7.3.2 创建核元——首脑机关信息中心 148 7.3.3 创建核元——国家大数据中心 149 7.3.4 国家信息化元年 150 7.4 创建基础设施 151 7.4.1 创建网元——四大网络 151 7.4.2 创建网元——四大运营商 152 7.4.3 基础设施与信息产业的发展 153 7.5 创建电子政务 153 7.5.1 强化电子政务引导 154 7.5.2 创建电子政务 154 7.5.3 政府门户网站 155 7.5.4 互联网+政务服务 156 7.5.5 电子政务的发展 157 7.6 国家信息化的运行 158 7.6.1 国家经济信息系统 158 7.6.2 部委信息化运行 158 7.6.3 两化融合深入进行 159 7.6.4 网络经济应运而生 160 7.7 网络强国的新举措(上) 160 7.7.1 网络强国概述 160 7.7.2 网络强国的新举措 161 7.8 网络强国的新举措(中) 162 7.8.1 宽带中国战略 162 7.8.2 推进物联网发展 162 7.8.3 发展智慧城市 163 7.8.4 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 163 7.9 网络强国的新举措(下) 163 7.9.1 中国制造2025 164 7.9.2 互联网+ 的重点行动 165 7.9.3 线上线下互动 166 7.9.4 促进大数据发展 166 7.9.5 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 167 7.9.6 一带一路信息化 167 7.10 信息化十三五规划要点 168 7.10.1 信息化十三五规划 168 7.10.2 人工智能的四大工程 169 7.11 国家信息化进程 170 7.11.1 进程划分原则 170 7.11.2 初创期(1982—2000年) 170 7.11.3 成长期(2000—2010年) 170 7.11.4 发展期(2010至今) 170 7.12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上) 171 7.12.1 战略方针 171 7.12.2 战略目标 171 7.13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下) 172 7.13.1 增强国家信息化发展能力 172 7.13.2 着力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 173 7.13.3 着力优化信息化发展环境 174 7.14 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 175 小结 175 第8章 政府信息化 176 8.1 电子政务概述 176 8.1.1 电子政务的概念 176 8.1.2 电子政务的特点 176 8.2 电子政务总体框架 177 8.2.1 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 177 8.2.2 服务与应用系统 177 8.2.3 信息资源服务层 178 8.2.4 基础设施层 178 8.2.5 网络信息安全层 178 8.2.6 法律法规与标准化体系层 179 8.3 国家电子政务外网 179 8.3.1 国家政务外网 179 8.3.2 外网应用的网络划分 180 8.4 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安全与管理 181 8.4.1 安全保障体系 181 8.4.2 管理服务体系 182 8.5 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的技术特点 183 8.5.1 高速可靠IP网络 183 8.5.2 强逻辑隔离技术 183 8.5.3 互联网注册地址 183 8.5.4 与各省政务网络的安全对接 184 8.5.5 支持MPLS VPN技术 184 8.5.6 公用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 184 8.5.7 综合安全措施和策略 184 8.6 国家电子政务内网 185 8.6.1 电子政务内网概述 185 8.6.2 信息资源层 185 8.6.3 应用基础支撑平台层 186 8.7 电子政务内网应用层 187 8.7.1 办公业务系统 187 8.7.2 信息服务系统 187 8.7.3 视频应用系统 187 8.7.4 信息采集系统 188 8.7.5 门户网站及其服务 188 8.8 信息安全保障 189 8.8.1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189 8.8.2 分域保护框架 189 8.8.3 等级保护框架 190 8.8.4 信息安全技术 190 8.9 电子政务的发展 191 8.9.1 加快推动重要政务的应用 191 8.9.2 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应用 191 8.9.3 加强创新社会管理的应用 191 8.9.4 强化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191 8.9.5 完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 192 8.10 电子政务发展指数 192 8.10.1 电子政务准备度指数 192 8.10.2 电子化参与度 193 小结 193 第9章 信用信息化 194 9.1 信用信息 194 9.1.1 信用信息 194 9.1.2 信用信息指数 195 9.2 社会信用体系 195 9.2.1 社会信用体系 195 9.2.2 社会信用体系的组成 195 9.3 信息化与信用体系 196 9.3.1 信用体系需要信息化 196 9.3.2 信息化支撑信用体系 196 9.4 信用中国系统 197 9.4.1 概述 197 9.4.2 信用中国系统的逻辑结构 197 9.4.3 信用中国系统的四大基础 198 9.4.4 信用中国系统的举措 198 9.5 征信系统 199 9.5.1 概述 199 9.5.2 征信系统的逻辑结构 199 9.5.3 征信系统的四个特点 200 9.5.4 征信系统的产品与服务 201 9.5.5 征信系统的成效 202 9.6 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 202 9.6.1 概述 203 9.6.2 逻辑结构 203 9.6.3 特点 203 9.6.4 作用 204 小结 204 第三篇 信息化工具的创新 第10章 微处理器 207 10.1 微处理器的主要结构 207 10.1.1 运算器 207 10.1.2 控制器 207 10.1.3 寄存器 208 10.2 微处理器的设计 208 10.2.1 微处理器设计因素 208 10.2.2 微处理器设计原理 208 10.3 智能微处理器 210 10.4 微处理器的节能 213 10.4.1 金属材料制作栅极 213 10.4.2 应变硅技术 213 10.4.3 低介电常数材料 213 10.4.4 多核技术 214 10.4.5 3D晶体管设计 214 10.5 微处理器的发展 215 10.5.1 微处理器微缩化 215 10.5.2 新材料石墨烯 215 10.5.3 新元件忆阻器 216 小结 216 第11章 NGI与移动通信 217 11.1 下一代互联网简介 217 11.1.1 下一代互联网的概念 217 11.1.2 下一代互联网的实现 217 11.2 下一代互联网的创新 218 11.2.1 网络虚拟化 219 11.2.2 网络自动化 219 11.2.3 软件定义网络 219 11.3 移动通信系统 219 11.4 4G与5G网络 220 11.4.1 4G网络技术 220 11.4.2 5G网络概述 221 11.5 移动通信与互联网 221 11.6 网络功能虚拟化 222 11.6.1 NFV概念 222 11.6.2 NFV架构 222 11.6.3 NFV与SDN 223 11.7 网络能力开放 223 11.7.1 OI概念 223 11.7.2 网络切片 224 11.7.3 OI 架构 224 11.8 物联网概念 225 11.8.1 物联网的概念 225 11.8.2 物联网的技术体系 225 11.9 数据采集技术 226 11.9.1 数据采集技术概述 226 11.9.2 传感器 226 11.9.3 射频识别技术 226 11.9.4 二维条码识别技术 227 小结 227 第12章 云计算与大数据 228 12.1 云计算 228 12.1.1 云计算的概念 228 12.1.2 云计算体系架构 229 12.1.3 云计算基本技术 230 12.1.4 云计算的特点 231 12.2 大数据概念与特点 231 12.2.1 数据分类 231 12.2.2 大数据概述 232 12.3 大数据的产生与发展 233 12.3.1 大数据的产生 233 12.3.2 大数据的发展 233 12.4 大数据与国民经济 234 12.4.1 经济指标的统计 234 12.4.2 大数据在经济领域的应用 234 12.5 大数据与政府治理 235 12.6 大数据处理技术 235 12.6.1 大数据处理概述 236 12.6.2 大数据处理的实现 236 小结 238 第13章 宽带战略与光网络 239 13.1 宽带战略 239 13.1.1 宽带的概念 239 13.1.2 宽带战略 239 13.1.3 宽带与光纤 240 13.2 光纤传输与宽带网络 240 13.2.1 光纤传输系统的组成 240 13.2.2 光纤传输系统的特点 241 13.3 宽带网络主要技术 241 13.3.1 宽带传输技术 241 13.3.2 宽带交换技术 242 13.3.3 宽带接入技术 243 13.4 可见光通信技术 243 13.4.1 可见光通信的概念 243 13.4.2 可见光通信的优点 244 13.5 超宽带网络 244 13.5.1 多载波技术 244 13.5.2 超级波道技术 245 13.5.3 全光网络 245 13.6 量子通信 245 13.6.1 量子通信的概念 246 13.6.2 量子通信的原理 246 13.6.3 量子通信的特点 246 小结 247 后记 248 后记1 成书点滴 248 后记2 信息化与创新 249 结语 251 参考文献 252
展开全部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