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144329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55
  • 出版时间:2017-06-01
  • 条形码:9787511443298 ; 978-7-5114-4329-8

本书特色

  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化工环境系列之一,介绍了环境中的污染物在不同介质中存在、迁移、转化、归趋的现象,并从化学的角度给予解释。内容主要包括水环境化学、大气环境化学、土壤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化学。

内容简介

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化工环境系列之一,介绍了环境中的污染物在不同介质中存在、迁移、转化、归趋的现象,并从化学的角度给予解释。内容主要包括水环境化学、大气环境化学、土壤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化学。

目录

**章绪论(1)
**节环境问题概述(1)
一、历史上出现的环境问题(1)
二、环境化学的定义及特点(8)
第二节环境化学的发展趋势(11)
一、优先发展领域(11)
二、重大交叉领域(18)
第二章水环境化学(21)
**节水分子的结构及其特异性(21)
一、水分子的结构(21)
二、水的特异性(22)
第二节天然水的组成及化学特性(25)
一、天然水的组成(25)
二、天然水的化学特征(29)
三、天然水体化学(29)
第三节水中无机物的迁移转化(48)
一、沉淀溶解(48)
二、吸附(56)
三、絮凝-凝聚(61)
四、氧化-还原(64)
习题(72)
第三章大气环境化学(73)
**节大气层的结构和性质(73)
一、大气的组成及垂直结构(73)
二、气团的绝热过程和干绝热直减率(76)
三、逆温现象(78)
第二节大气中的化学反应(79)
一、大气中的光化学反应(79)
二、大气中自由基的测量(82)
第三节大气中的污染源与污染物(86)
一、大气污染的类型(86)
二、大气污染源与污染物(87)
三、大气污染物源解析技术(88)
四、我国大气污染现状(91)
第四节大气颗粒物(93)
一、大气颗粒物的特性及来源(93)
二、大气颗粒物的形成机制(97)
三、大气颗粒物的去除(98)
四、大气气溶胶特性研究方法(99)
第五节大气污染物的化学转化(102)
一、二氧化硫的转化(102)
二、氮氧化物的转化(105)
三、碳氢化物的转化(106)
第六节几种代表性的大气环境污染问题(108)
一、温室效应(108)
二、臭氧层破坏(111)
三、酸雨(115)
四、光化学烟雾(119)
五、雾霾(122)
第七节大气污染控制化学(127)
一、含硫化合物的控制化学(127)
二、含氮化合物的控制化学(131)
三、同时脱硫脱硝技术(133)
习题(138)
参考文献(139)
第四章土壤环境化学(140)
**节土壤的形成、结构及其组成(140)
一、土壤的形成过程(140)
二、土壤的剖面结构(141)
三、土壤的组成(142)
第二节土壤的主要性质(144)
一、土壤胶体(144)
二、土壤酸碱性(149)
三、土壤的缓冲性能(152)
四、土壤的氧化还原性(153)
第三节土壤环境污染(157)
一、土壤污染的定义和特征(157)
二、土壤污染源和污染物分类(158)
第四节土壤重金属污染处理(161)
一、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来源与危害(161)
二、土壤重金属的化学形态及环境行为(164)
三、典型重金属元素在土壤中的迁移和转化(171)
第五节土壤中农药污染处理(180)
一、土壤农药污染现状、来源及危害(180)
二、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扩散(182)
三、农药在土壤中的降解转化途径(187)
第六节土壤石油污染处理(190)
一、土壤石油污染现状、途径及危害(190)
二、石油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192)
第七节土壤污染修复技术研究现状(195)
一、土壤污染修复技术(195)
二、土壤污染修复技术筛选方法(202)
三、土壤污染修复治理技术发展趋势(204)
习题(205)
参考文献(206)
第五章环境生物化学(207)
**节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迁移(207)
一、生物富集(207)
二、生物积累(208)
三、生物放大(208)
第二节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转运(209)
一、吸收(209)
二、分布(210)
三、排泄(210)
四、蓄积(211)
第三节生物膜基本理论(212)
一、生物膜的组成、结构、功能及性质(212)
二、生物膜的微生物相(214)
三、物质通过生物膜方式(215)
第四节污染物的微生物转化与降解(216)
一、微生物对物质降解与转化的特点(217)
二、影响微生物对物质降解转化作用的因素(218)
三、耗氧有机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221)
四、有毒有机污染物质的微生物降解机理(225)
第五节污染物的生物毒性(242)
一、毒物危害性及影响因素(242)
二、单一毒性作用分类及评价指标(244)
三、联合毒性作用的分类和评价方法体系(246)
四、毒物作用的生物化学机理(249)
习题(253)
参考文献(253)
附表25℃条件下的碳酸平衡系数(254)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兰州理工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的研究方向:农林废弃物在环境工程领域内的应用;农村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