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丁·伊登

马丁·伊登

¥9.6 (2.4折) ?
1星价 ¥19.1
2星价¥19.1 定价¥39.8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4959787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2cm
  • 页数:410页
  • 出版时间:2017-06-01
  • 条形码:9787549597871 ; 978-7-5495-9787-1

本书特色

古今中外,各个知识领域中的典范性、**性的著作,就是经典。可以说,进入“世界文学名著百部”的这一一百部书,是经过几代编者和读者遴选的结晶,不仅具有典型的代表性,而且其受欢迎的程度也自不待言。但作为**书目,有两点还须说明: 其一,重要性。对人的教育,特别是在青少年时期,不仅仅来源于教师和家长的伦理说教,还来源于对社会事件和人类活动的认知和接受。作为智育和德育教化的辅助手段,**的文学作品能起到教育的作用。这也是***为中小学“?语文新课标”选定百余部中外**文学作品作为**书目的宗旨。文学作品是通过艺术形式和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它犹如一面镜子,对开启人的心智,选择人生取向,都具有参照价值。阅读**的文学作品,往往能达到汲取精神力量的效果。在心灵被触动的刹那间,人的思想和品格会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从而不由自主地提高了自身的道德修养,充盈了自己的精神世界。正如常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 另外,作为精神享受或娱乐的一种方式,阅读也是生活的高雅选择。再则,阅读对于提升人的文化素质和语文能力的作用不容小觑。 其二,必要性。我们编选的这套书,多是译坛新秀的重译本,有人可能说,一遍遍地重译,意义不大。这种论调**是对翻译文化发展规律和实际缺乏认识的一一种偏见。众所周知,世界各民族语言之间的翻译文化活动已越千年,中国开始大量译介外国文学作品的历史亦逾白年。各国彼此互译文学名著不仅成为翻译文化交流的重要史实,也已成为翻译文学不断繁荣的象征。一部文学?名著在某种语言或几种语言的译本超过百种的,如今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尽管中国目前还没有达到这个数量,但有几种译本乃至几十种译本的现象已经不少见。随着中国翻译文化的迅速发展和时间的推移,译本愈来愈多将是大势所趋。

内容简介

本书描写水手马丁·伊登爱上了上流社会的小姐罗丝, 在爱情的鼓励下刻苦写作, 经过艰苦奋斗终于成名, 登上社会顶峰后却发现一切都是空虚的, 精神上的痛苦难以忍受, 终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目录

**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七章
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九章
第四十章
第四十一章
第四十二章
第四十三章
第四十四章
第四十五章
第四十六章
展开全部

节选

  《众阅文学馆:马丁·伊登》:  前边走着的那人用钥匙打开大门,径直走了进去,尾随他的青年笨拙地摘下了帽子。年轻人穿着一身粗布衣服,依稀有着海水的气味,他置身于如此宽敞的大厅之内,感到很不自然。手里拿着帽子,不知怎么办才好,正要揉起来塞进衣兜,那人伸手接了过去,动作从容而自然,笨拙的年轻人好生感激。“他能体谅人,”他暗自思忖,“行,他会关照我的。”  他一边想一边紧跟在那人后面走,肩膀一摇一晃,不知不觉地叉开两条腿,好像脚下平坦的地板正随着海浪的起伏而忽上忽下似的。对于他这种晃晃悠悠的步态,眼前这些房间显得狭窄了点,他生怕自己宽阔的肩膀会撞到门框子上,或者把低矮的壁炉架上的小摆设碰下来。伊登不由自主地在这些琳琅满目的陈设中间东闪西避,反而增添了危险,其实这只是他脑子里虚构出来的危险。在一架大钢琴和一张堆满书籍的大桌子之间空着非常宽的地方,足可供六个人并肩通过,但是他走过这里时,心里还是战战兢兢的。他那两条粗大的胳膊松弛地耷拉在身体两边,因为他不知道该把胳膊和手放在哪里才好。他这时心里非常慌,觉得一条胳膊快要碰着桌子上的书本,于是就像一匹受惊的野马,猛地朝旁边一跳,险些把钢琴凳子撞翻。他看着那人轻松自如地走在自己前面,这才头一次意识到自己和别人走路的姿势不一样。想到自己走路的样子如此粗野,他不由得感到一阵羞耻,额头上冒出了一片细小的汗珠。他停住脚步,掏出手绢擦了擦古铜色的脸膛。  “请等一下,昂森老弟,”伊登想用开玩笑的口气隐藏着自己内心的不安。“我对这种场面一下子消受不了。先叫我定定神。你知道我本不想来的,再说你家人恐怕也并不见得非要见我不可。”  “哦,别紧张,”对方要他安心,“你见我家人用不着害怕,我们家的人都非常随和——嘿,有我一封信。”  他退回到桌子跟前,撕开信封看信,给了这位生客一个定神的机会。客人对此自然会意,心里一阵感激。他生性敏感,善解人意,表面虽显慌张,内心却感受着对方的好意。他擦掉额头上的汗水,尽量露出镇定的神情,四下打量了一眼,不过他眼睛里仍带有慌张的神色,就像野兽害怕落入陷阱时那样。处在一个全然陌生的环境里,他难免提心吊胆,生怕会出什么乱子,不知道该做什么,但他清楚自己走路的姿势和一举一动都非常笨拙,所以非常担心自己其他品性和能力都带有同样的毛病。他这人极其敏感,自我意识强烈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那人以一种好笑的目光从信纸上边偷偷瞥了他一眼,他感到犹如匕首戳他的心。他看到了这一瞥,但他不露声色,因为在他所学到的知识当中,有一条便是如何自制。这匕首般的一瞥刺伤了他的自尊。他暗暗咒骂自己昏了头,竟到这种地方来,同时又打定主意,既然已经来了,那就无论发生什么,都要坚持下去。他脸上现出严峻的神情,眼睛里露出搏斗的光芒,满不在乎地四下打量着,炯炯有神的目光观察着周围的一切,把屋内精美的陈设一一记在脑中。他两眼之间距离宽阔,什么也逃不出它们的视野;他尽情饱览眼前这些优美的陈设,眼睛里那种搏斗的光芒渐渐温和了许多。  ……

作者简介

杰克·伦敦(Jack London,1876-1916),美国小说家。生于旧金山。父亲是破产农民,家境贫寒。杰克幼年时就曾以出卖体力为生,卖过报,当过童工,后来又当水手,到过日本。回国后在黄麻厂和铁路厂做工。以后他又加入了加拿大的淘金者行列,但空手而归,从此,埋头写作。他的早期作品有《野性的呼唤》(1903)、《白牙》(1906)等。1909年发表代表作、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描写了一个出身于劳动者家庭的现实主义作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坎坷命运,对社会做了尖锐批判。一生先后写过150多篇短篇小说,其中优秀的有《墨西哥人》、《热爱生命》、《在甲板的天篷底下》等。他笔下的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故事情节紧凑,文笔生动,有相当感染力。他成名后因经济上的破产和家庭纠纷,精神受到严重打击,于1916年11月22日自杀。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