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时代的科学交流体系研究

网络时代的科学交流体系研究

1星价 ¥39.2 (7.0折)
2星价¥39.2 定价¥56.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0308595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180
  • 出版时间:2017-09-01
  • 条形码:9787520308595 ; 978-7-5203-0859-5

本书特色

抓住“相互建构”这个STS研究的理论前沿,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本书批判考察了网络时代科学交流体系的演变及其产生的新问题,并对该过程中不同行动者之间的互动和博弈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分析网络时代科学知识的共享过程考察了在线知识资源的重新配置及其实质,进而揭示了知识资源的重构对于当前的科学共同体乃至整个科学知识生产过程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内容简介

抓住“相互建构”这个STS研究的理论前沿,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本书批判考察了网络时代科学交流体系的演变及其产生的新问题,并对该过程中不同行动者之间的互动和博弈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分析网络时代科学知识的共享过程考察了在线知识资源的重新配置及其实质,进而揭示了知识资源的重构对于当前的科学共同体乃至整个科学知识生产过程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目录

**章 作为一个学术议题的“当代科学交流体系” **节 网络环境下当代科学交流体系的演化 一 当代科学交流体系的新变化与新问题 二 本议题的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相关问题域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几种研究视角及理论的评析 一 图书情报学研究(信息组织和管理的视角) 二 传播学研究(信息流动和再现的视角) 三 STS研究(信息的多维度跨学科研究视角)第二章 网络环境与当代科学交流体系:内涵、特征与功能演变 **节 网络技术环境下的当代科学交流体系 一 网络通信技术的内涵及其历史演化 二 科学研究中的网络通信技术群 三 在线数据库的功能及特征分析 第二节 “科学交流体系”的历史源头回溯 一 科学交流体系的形成及其历史演变 二 作为一个系统的科学交流体系及其功能 第三节 STS视域下当代科学交流体系的构建及其主要特征 一 STS视域下的科学交流体系的构建 二 当代科学交流体系的主要特征评析第三章 网络环境下当代科学交流体系的演化路径 **节 网络技术构建了知识存取的新方式 一 基于网络的知识出版新模式的涌现 二 基于网络的模块化与知识网格的新构造 三 基于网络的知识存取方式的新格局 第二节 网络技术打造了学术评价的新机制 一 网络环境下的学术质量控制 二 知识内容评价体系与方法的技术化 三 新技术环境下学术不端行为的监测第四章 网络环境下当代科学共同体的重构及其影响 **节 网络环境下当代科学共同体的重构 一 网络信息空间中的当代科学共同体:概念透视 二 网络技术环境下当代科学共同体的重构及其表现 三 当代科学共同体的虚拟重构对于科学界的影响 第二节 网络环境下当代科学共同体重构的批判反思 一 当代科学共同体重构的哲学反思 二 当代科学共同体重构的哲学批判第五章 网络环境下知识资源的“数字鸿沟”现象及其批判 **节 在线知识资源库与科学共同体的互动与共生 一 ICT:理解科学家新技能的关键要素 二 在线知识资源库在学术交流中主体地位的构建析因 三 网络环境下的当代学术资源配置:平等还是分化? 第二节 科学交流领域中商业力量的介入及影响 一 “门槛费”与当代科学交流中的新壁垒 二 反抗且依赖——以Elsevier的涨价风波为例 三 科学信息的保密行为与商业垄断辨析第六章 开放获取模式的发展与知识资源的反垄断历程 **节 “开放获取”知识共享机制:历史、内涵与可能性 一 “自由科学运动”与开放获取新理念 二 开放获取的内涵及其认识维度 三 开放获取实施的现实可能性 第二节 开放获取知识共享策略的运行机制及相关问题 一 开放获取对于商业数据库的反抗 二 开放获取进程中的相关问题及其对策第七章 开放获取知识共享模式的案例研究 **节 开放预印本与知识协同创作模式:以arXiv为例 一 arXiv知识协同创作模式的内涵与功能 二 arXiv知识共享机制的STS分析 三 arXiv知识共享机制的影响及启示 第二节 NIH强制性开放获取政策的实施历程及其影响 一 NIH强制性“开放获取”政策的实现历程 二 STS视角下多元行动者之间的利益博弈 三 利益博弈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及遗留问题 四 NIH强制性开放获取政策的实质及启示第八章 科学知识“公有性”规范的当代意涵 **节 重回默顿的公有性规范:作为“公共产品”的科学知识 第二节 网络环境下的“开放性”要求与“公有性”规范的比较维度 第三节 开放获取:未来学术交流的必然趋势? 第九章 结语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丁大尉,1976年出生,山东烟台人,201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获哲学博士学位,现工作于烟台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信息哲学、网络社会学,目前主要的学术方向为当代科学知识生产、信息空间中的知识建构、网络技术标准演化等等;主要学术兼职有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技术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高校哲学、经济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山东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近五年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等项目5项;以**作者身份在国内外杂志发表相关学术论文30余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