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局外人·鼠疫
读者评分
5分

局外人·鼠疫

豆瓣8.7分,世界文学名著系列丛书,著名翻译家李玉民先生翻译。世界和人生都是荒谬且无意义的。然而我们不能就此放弃,始终要寻求真实,奋力反抗。

1星价 ¥16.2 (4.9折)
2星价¥16.2 定价¥33.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商品评论(2条)
朝暮与***(二星用户)

其实很多人跟男主人公本质一样只不过男主人公不懂得扮演能满足社会需求和大众希望看到的角色,同质化的洪潮无法忍受一个随心所欲释放自我的人,他太直白太坦诚了,没有按照那些审...展开

2020-05-28 13:00:14
0 0
布鸡布***(二星用户)

李玉民老师译的版本不太是我喜欢的类型,个人推荐刘方译本,但这个因人而异,也有人认为刘方译的太晦涩难懂。

2020-05-26 12:00:21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38755886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72页
  • 出版时间:2018-01-01
  • 条形码:9787538755886 ; 978-7-5387-5588-6

本书特色

◎荒诞主义哲学大师加缪的成名作《局外人》及代表作《鼠疫》完整收录。

拯救心灵的*读本:世界虽然一片荒谬,但我们还是要奋起抗争。

>>本书收录了加缪的《局外人》与《鼠疫》两部作品。

>>《局外人》让加缪一举成名,而《鼠疫》则让加缪获得195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这两部作品也是加缪*经典的作品,阐释了他关于“荒谬”的哲学思考。

>>从《局外人》到《鼠疫》,书中的主人公始终以抗争的姿态与荒谬的世界做斗争,堪称在这个时代里“拯救心灵的*读本”。



◎著名翻译家李玉民全新译本,法语直译,给你原汁原味的阅读体验。

此版本由法语直译而来,无任何删减,且语言精湛,将加缪作品中所揭示的荒谬体现得淋漓尽致,还原了完整的作品原貌。



◎本书一大靓点:在有阅读障碍之处添加拓展性注释,阅读不“卡顿”!

比如:

P75,原文小说人物说“*难熬的就是天将亮未亮的时候”

所加的注释为:法国司法惯例,凌晨六时,警察到家拘捕嫌疑犯,这也是突审犯人的时间。

又见P117处,原文提到世界历史上发生的多次鼠疫,编者均添加了注释:1720年,法国闹鼠疫,普罗旺斯地区死了十二万人。为阻止传染扩散,法国当局在市郊筑起“鼠疫墙”。

而在P201处,文中提到 “法国甲级联赛”“W战术”,不熟悉足球的读者难以理解,编者加注释为法国甲级联赛:即法甲,是法国*别的职业足球联赛,1932年开赛。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加缪的《局外人》与《鼠疫》两部作品。

《局外人》讲述了一个叫默尔索的小职员因过失杀人被指控,*终却因为他在母亲的葬礼上没有流泪而被判处死刑的故事。在这部小说中,加缪以一个与社会格格不入的“局外人”的视角,用客观、冷静的语调,通过默尔索经历的一场假借法律之名的道德审判,深刻地揭示了这世界的荒谬性。

《鼠疫》讲述的是,在一座十几万居民的小城市里,鼠疫突然来袭,夺去成百上千人的性命,并改变了整座城市的行政管理、社会秩序、道德良心。当这座城市的居民由一开始的冷漠自保转变成一致抗击鼠疫时,鼠疫却突然消失了。在这部小说中,突然肆虐而又突然消失的鼠疫代表的也正是一种荒谬。

从《局外人》到《鼠疫》,同样是面对荒谬,但个体的反抗变成了群体的反抗;默尔索冷漠消极的反抗变成了鼠疫城中居民们积极的反抗。虽然反抗的*终结果都不甚理想,但却能从中窥见加缪的哲学思想并引人思考。

世界和人生都是荒谬且无意义的。然而我们不能就此放弃,始终要寻求真实,奋力反抗。本书收录了加缪的《局外人》与《鼠疫》两部作品。

《局外人》讲述了一个叫默尔索的小职员因过失杀人被指控,*终却因为他在母亲的葬礼上没有流泪而被判处死刑的故事。在这部小说中,加缪以一个与社会格格不入的“局外人”的视角,用客观、冷静的语调,通过默尔索经历的一场假借法律之名的道德审判,深刻地揭示了这世界的荒谬性。

《鼠疫》讲述的是,在一座十几万居民的小城市里,鼠疫突然来袭,夺去成百上千人的性命,并改变了整座城市的行政管理、社会秩序、道德良心。当这座城市的居民由一开始的冷漠自保转变成一致抗击鼠疫时,鼠疫却突然消失了。在这部小说中,突然肆虐而又突然消失的鼠疫代表的也正是一种荒谬。

从《局外人》到《鼠疫》,同样是面对荒谬,但个体的反抗变成了群体的反抗;默尔索冷漠消极的反抗变成了鼠疫城中居民们积极的反抗。虽然反抗的*终结果都不甚理想,但却能从中窥见加缪的哲学思想并引人思考。

世界和人生都是荒谬且无意义的。然而我们不能就此放弃,始终要寻求真实,奋力反抗。

节选

局外人

**部



妈妈今天死了。也许是昨天,我还真不知道。我收到养老院发来的电报:“母去世。明日葬礼。敬告。”这等于什么也没有说。也许就是昨天。

养老院坐落在马伦戈,距阿尔及尔有八十公里的路程。我乘坐两点钟的长途汽车,这个下午就能抵达,也就赶得上夜间守灵,明天傍晚可以返回了。我跟老板请了两天假,有这种缘由,他无法拒绝。看样子他不大高兴,我甚至对他说了一句:“这又不怪我。”他没有搭理。想来我不该对他这样讲话。不管怎样,我没有什么可道歉的,倒是他应该向我表示哀悼。不过,到了后天,他见我戴了孝,就一定会对我有所表示。眼下,权当妈妈没有死。下葬之后就不一样了,那才算定案归档,整个事情就会披上更为正式的色彩。

我上了两点钟的长途汽车。天气很热,我一如往常,在塞莱斯特饭馆吃了午饭。所有人都为我感到非常难过,而塞莱斯特还对我说:“人只有一个母亲。”我走时,他们都送我到门口。我有点儿丢三落四,因为我还得上楼,去埃马努埃尔家借黑领带和黑纱。几个月前他伯父去世了。

怕误了班车,我是跑着去的。这样匆忙,跑得太急,再加上旅途颠簸和汽油味,以及道路和天空反光:恐怕是这些缘故,我才昏昏沉沉,差不多睡了一路。我醒来时,发觉自己靠在一名军人身上,而他朝我笑了笑,问我是否来自远方。我“嗯”了一声,免得说话了。

从村子到养老院,还有两公里路,我徒步前往。我想立即见妈妈一面。可是门房对我说,先得见见院长。而院长碰巧正有事儿,我只好等了一会儿。在等待这工夫,门房一直说着话,随后我见到了院长:他在办公室接待了我。院长是个矮小的老者,身上佩戴着荣誉团勋章。他用那双明亮的眼睛打量着我,然后握住我的手,久久不放,弄得我不知该如何抽回来。他查了一份档案材料,对我说道:“默尔索太太三年前住进本院。您是她唯一的赡养者。”听他的话有责备我的意思,我就开始解释。不过,他打断了我的话:“您用不着解释什么,亲爱的孩子。我看了您母亲的档案,您负担不了她的生活费用。她需要一个看护。而您的薪水不高。总的说来,她在这里生活,更加称心如意些。”我附和道:“是的,院长先生。”他又补充说:“您也知道,她在这里有朋友,是同她年岁相仿的人。她跟他们能有些共同兴趣,喜欢谈谈从前的时代。您还年轻,跟您在一起,她会感到烦闷的。”

这话不假,妈妈在家那时候,从早到晚默不作声,目光不离我左右。她住进养老院的头些日子,还经常流泪,但那是不习惯。住了几个月之后,再把她接出养老院,她还会哭天抹泪,同样不习惯了。这一年来,我没有怎么去养老院探望,也多少是这个原因。当然也是因为,去探望就得占用我的星期天——还不算赶长途汽车,买车票,以及步行两个小时。

院长还对我说了些话,但是我几乎充耳不闻了。*后他又对我说:“想必您要见见母亲吧。”我什么也没有讲就站起身来,他引领我出了门,在楼梯上,他又向我解释:“我们把她抬到我们这儿的小小停尸间了,以免吓着其他人。养老院里每当有人去世,其他人两三天都惶惶不安。这就给服务工作带来了很大不便。”我们穿过了一座院落,只见许多老人三五成群地在聊天。在我们经过时,他们就住了口,等我们走过去,他们又接着交谈。低沉的话语声,就好像鹦鹉在聒噪。到了一幢小房门前,院长就同我分了手:“失陪了,默尔索先生。有什么事儿到办公室去找我。原则上,葬礼定在明天上午十点钟,我们考虑到,这样您就能为亡母守灵了。*后再说一句:您母亲似乎经常向伙伴们表示,希望按照宗教仪式安葬。我已经全安排好了,不过,还是想跟您说一声。”我向他表示感谢。妈妈这个人,虽说不是无神论者,可是生前从未顾及过宗教。

我走进去。南屋非常明亮,墙壁刷了白灰,顶上覆盖着玻璃天棚。厅里摆放着几把椅子和几个呈X形的支架。正中央的两个支架上放着一口棺木,只见在漆成褐色的盖子上,几根插进去尚未拧紧的螺丝钉亮晶晶的,十分显眼。一个阿拉伯女护士守在棺木旁边,她身穿大褂,头戴色彩艳丽的方巾。

这时,门房进来了,走到我身后,估计他是跑来的,说话还有点儿结巴:“棺木已经盖上了,但我得拧出螺丝,好让您看看她。”他走近棺木,却被我拦住了。他问我:“您不想见见?”我回答说:“不想。”他也就打住了,而我倒颇不自在了,觉得自己不该这么说。过了片刻,他瞧了瞧我,问道:“为什么呢?”但是并无责备之意,看来只是想问一问。我说道:“我也不清楚。”于是,他捻着白胡子,眼睛也不看我,郑重说道:“我理解。”他那双浅蓝色眼睛很漂亮,脸色微微红润。他搬给我一把椅子,自己也稍微靠后一点儿坐下。女护士站起身,朝门口走去。这时,门房对我说:“她患了硬性下疳。”我听不明白,便望了望女护士,看到她眼睛下方缠了一圈绷带,齐鼻子的部位是平的。看她的脸,只能看到白绷带。

等护士出去之后,门房说道:“失陪了。”不知我做了什么手势,他就留下来,站在我身后。身后有人会让我不自在。满室灿烂的夕照,两只大胡蜂嗡嗡作响,撞击着玻璃天棚。我感到睡意上来了。我没有回身,对门房说:“您在这儿做事很久了吧?”他接口答道:“五年了。”就好像他一直在等我问这句话。

接着,他又絮叨了半天。当初若是有人对他说,他*后的归宿就是在马伦戈养老院当门房,他准会万分惊讶。现在他六十四岁了,他还是巴黎人呢。这时,我打断了他的话:“哦,您不是本地人?”随即我就想起来,他引我到院长办公室之前,就对我说起过我妈妈,他曾说起从前他在巴黎生活,难以忘怀。在巴黎,他守在死者身边,有时能守上三四天。这里却刻不容缓,想想怎么也不习惯,还没有回过神儿来,就得去追灵车了。当时他妻子还说他:“闭嘴,这种事情不该对先生讲。”老头子红了脸,连声道歉。我赶紧给解围,说道:“没什么,没什么。”我倒觉得他说得有道理,也很有趣。

在小陈尸间里,他告诉我,他是由于贫困才进了养老院。他自觉身板硬朗,就主动请求当了门房。我向他指出,其实他也是养老院收容的人。他矢口否认。他说话的方式已经让我感到惊讶了:他提起住在养老院的人,总是称为“他们”“其他人”,偶尔也称“那些老人”,而其中一些人年龄并不比他大。自不待言,这不是一码事儿。他是门房,他有权管理他们。

这时,女护士进来了。天蓦地黑下来,在玻璃顶棚上面,夜色很快就浓了。门房打开灯,灯光突然明亮,晃得我睁不开眼睛。他请我去食堂吃晚饭,可是我不饿。于是他主动提出,可以给我端来一杯牛奶咖啡。我很喜欢喝牛奶咖啡,也就接受了。不大工夫,他就端来了托盘。我喝了咖啡,又想抽烟,但是不免犹豫,不知道在妈妈的遗体旁边是否合适。我想了想,觉得这不算什么。我递给门房一支香烟,我们便抽起烟来。

……

相关资料

加缪是活跃的,具有高度的创造力,即便在法国之外,也处于文学界注意的中心。他被一种真正的道德感激励着,全身心地致力于探讨人生*基本的问题,这种热切的愿望无疑地符合诺贝尔奖为之而设立的理想主义目标。

——1957年加缪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授奖词



《局外人》是一部经典,一部严谨的关于荒谬、反抗荒谬的作品。

——法国哲学家、文学家 萨特



《鼠疫》是一部无论篇幅、题材、文笔和主题都无可挑剔的小说。

——青年作家、《新周刊》杂志副主编蒋方舟



《鼠疫》是个伟大的预言, 很少有人读过它而无动于衷,这是为什么?恐怕是加缪用了*简单的语言叙述了一些普通人面对一场灾难时一些*简单的行为吧。引人入胜、瑰丽奇异、慷慨激昂当然也会使我们感动,但是这种感动不大会持久。真正能使我们的心灵深处燃烧起来的,还是战胜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的平凡的、每日都在进行工作的人们。



  ——当代著名作家、学者 周国平

作者简介

作者

阿尔贝·加缪(1913—1960)

法国作家、戏剧家、哲学家,“荒诞哲学”的代表人物。

1913年,加缪出生于法属阿尔及利亚,在这里度过了艰苦的童年,这段经历对他的文学创作和哲学思考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高中毕业后,加缪开始尝试写作。

1942年,小说《局外人》出版,加缪一举成名,并进行持续性创作。

1957年,加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国际上名声大震。

1960年,加缪遭遇车祸不幸去世,年仅47岁。

加缪的作品中充满了人道主义的悲悯情怀,其高扬的人道主义精神使他被称为“年轻一代的良心”,代表作品有《局外人》《鼠疫》《西绪福斯神话》等。



译者

李玉民

中国著名翻译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从事法国文学教学与翻译四十余年,译著上百种,译文超过2500万字。

2010年获傅雷翻译出版奖。

代表译著有《羊脂球》《局外人》《鼠疫》《巴黎圣母院》《基督山伯爵》《茶花女》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