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球系统与演变

地球系统与演变

1星价 ¥124.8 (7.9折)
2星价¥124.8 定价¥15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30576040
  • 装帧:一般铜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565
  • 出版时间:2018-06-01
  • 条形码:9787030576040 ; 978-7-03-057604-0

本书特色

三十年来“全球变化”的研究,把地球科学推上了一个新台阶。地球上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连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甚至地球内部和表层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也在影响着人类享用的环境与资源,而这就是地球系统科学的研究对象。本书是在二十年教学科研实践基础上编写而成,前五章介绍各圈层的构成与来历,后五章讨论不同时间尺度的地球系统演变,*后两章介绍地球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全书以圈层间相互作用为主题,重点突出机理追究和问题探讨,不以灌输知识为目的。

内容简介

全球变化驱动“地球系统科学”的诞生。地球上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连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每一个圈层都有不止一门学科在研究,但往往如盲人摸象,而地球系统科学的特点就在于穿越界限,把各圈层串起来研究。本书打通了各个圈层的界限,展现给读者一个完整地球系统科学。
全书铜版纸彩印精装,版面活跃、形式新颖,各章均配有内容提要和思考题,适于地球科学各学科作辅助研究生教材使用;同时尽量反映国内外研究的*进展,提供千余篇文献供读者追索,适于地球科学工作者或者关心环境变化的读者,用作拓宽知识领域、激活研究思路的参考书。

目录

目录
第1章 地球系统的组成与起源 001
1.1 地球系统的圈层结构 002
1.1.1 地球系统的圈层及其构成 002
1.1.2 圈层中的环流和圈层界限 006
1.2 地球的起源 008
1.2.1 宇宙大爆炸和元素起源 008
1.2.2 太阳系和地球的形成 012
1.2.3 月球的碰撞产生和地球的岩浆海 013
1.3 地球圈层的分异 016
1.3.1 地核、地幔和地壳的形成 016
1.3.2 水圈与大气圈的形成 017
1.4 生命和光合作用的起源 019
1.4.1 生命起源的证据和理论 019
1.4.2 光合作用起源的探索 022
1.5 氧化大气圈的形成 024
1.5.1 大氧化事件 025
1.5.2 硫化氢海洋 027
参考文献 030
思考题 034
推荐阅读 035
第2章 地球表层与地幔 037
2.1 地壳的形成和板块运动 038
2.1.1 洋壳的产生与俯冲 039
2.1.2 大陆地壳及其古老性 043
2.1.3 大陆增生与“俯冲带加工厂” 046
2.1.4 陆壳形成期与形成机制之争 048
2.1.5 板块运动起源的假说 050
2.2 威尔逊旋回与超级大陆 052
2.2.1 联合大陆的聚合与瓦解 052
2.2.2 地质历史上的超级大陆 055
2.2.3 内大洋与外大洋的演变 059
2.3 地幔柱与大火成岩省 063
2.3.1 热点与地幔柱 063
2.3.2 大火成岩省 064
2.4 地幔环流及其两极性 067
2.4.1 地幔底部低速区的不均匀性 067
2.4.2 地幔环流与地球的东西两极结构 071
2.4.3 威尔逊旋回的前因与后果 073
2.4.4 西太平洋演变的深部原因 076
参考文献 079
思考题 084
推荐阅读 085
第3章 地球系统的水循环 087
3.1 水的特性与地球表面过程 088
3.2 地球系统中水的赋存 093
3.2.1 地球表层水的分布与变化 093
3.2.1.1 气态水 094
3.2.1.2 液态水 097
3.2.1.3 固态水 100
3.2.2 地球内部的水与板块运动 104
3.2.2.1 地球内部水的储量与分布 104
3.2.2.2 地球表层与内部的水交换 106
3.2.2.3 板块运动与水 107
3.3 地球表层系统的水循环 109
3.3.1 水循环的全球视野 109
3.3.2 水的三相转换与气候 112
3.3.2.1 气态与液态的转换 112
3.3.2.2 固态与液态的转换 118
3.3.2.3 三相转换的气候意义 124
3.4 追踪水循环的地质标志 125
3.4.1 水文循环中的氢、氧同位素分馏 125
3.4.2 水文循环的其他替代性标志 128
参考文献 131
思考题 138
推荐阅读 139
第4章 地球系统的碳循环 141
4.1 引言:温室气体与碳 142
4.2 地球系统各圈层中碳的赋存 143
4.2.1 大气圈 144
4.2.2 陆地生物圈 146
4.2.3 水圈 147
4.2.4 岩石圈与地球深部 148
4.2.5 碳储库与稳定同位素 149
4.3 地球表层系统的碳循环 151
4.3.1 寻找失踪的碳 151
4.3.2 表层海的碳汇与碳源 152
4.3.3 深层海的碳汇与碳源 154
4.3.4 陆地的碳汇与碳源 156
4.3.5 生命过程与水、碳循环 158
4.4 冰与碳:冰期旋回里的碳循环 159
4.4.1 海洋碳泵 160
4.4.2 陆地碳库 162
4.4.3 碳循环的时间尺度 163
4.5 地质碳储库的演变 164
4.5.1 地质碳储库 164
4.5.2 早期地球的碳储库演变 166
4.5.3 显生宙的碳储库演变 168
4.5.3.1 海洋碳同位素变化 168
4.5.3.2 海洋碳酸盐沉积 170
参考文献 173
思考题 178
推荐阅读 179
第5章 生物圈及其演化 181
5.1 重新认识生物圈 182
5.1.1 地球系统里的生物圈 182
5.1.2 微生物——地球生态系统的基础 183
5.1.2.1 微型光合生物 183
5.1.2.2 黑暗食物链和深部生物圈 186
5.1.2.3 微生物与地球系统科学 192
5.1.3 生物的重新分类 195
5.1.3.1 从形态分类到化学分类 195
5.1.3.2 真核生物的演化和分类 197
5.2 生产力与化学过程 202
5.2.1 新陈代谢途径的多样性 202
5.2.2 生源要素的循环 204
5.2.2.1 氮循环和碳循环 204
5.2.2.2 限制性营养元素:磷还是氮 207
5.2.2.3 硫循环和生源要素的耦合 210
5.2.3 生物泵和海洋有机碳 212
5.2.3.1 微生物碳泵和溶解有机碳 212
5.2.3.2 两种类型的碳循环 215
5.2.3.3 海洋有机碳库的演变 217
5.3 生物演化与地球系统 219
5.3.1 生物圈的发展 219
5.3.1.1 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的产生 219
5.3.1.2 底栖动物及其骨骼的出现 221
5.3.1.3 生物圈登陆 224
5.3.2 浮游生物演化与环境 224
参考文献 228
思考题 234
推荐阅读 235
第6章 构造尺度的演变 237
6.1 地球系统演变的时间尺度 238
6.1.1 能量和物质的转移 238
6.1.2 构造运动概念的变更 241
6.1.3 构造运动的时间尺度 244
6.2 海陆分布与环境演变 245
6.2.1 海陆分布的环境影响 245
6.2.2 海道启闭的环境效应 248
6.2.2.1 白令海道开启和北冰洋的演变 249
6.2.2.2 巴拿马和印尼海道关闭与大洋的不对称 253
6.2.2.3 德雷克和塔斯马尼亚海道开启与南极冰盖的形成 257
6.2.3 大陆破裂的环境效应 260
6.3 岩浆活动与环境演变 262
6.3.1 地幔柱与大洋缺氧事件 262
6.3.1.1 白垩纪大火成岩省 262
6.3.1.2 白垩纪缺氧事件 264
6.3.1.3 白垩纪环境变化 266
6.3.2 火山喷发与生物大灭绝 266
6.3.3 海底扩张与海水化学 270
6.4 地形改组与环境演变 274
6.4.1 古高度再造 275
6.4.2 地形和水系 275
6.4.3 剥蚀与沉积 278
参考文献 280
思考题 287
推荐阅读 288
第7章 轨道尺度的演变 291
7.1 地球上的周期性过程 292
7.1.1 循环,周期,韵律 292
7.1.2 冰期旋回及其轨道驱动的发现 294
7.1.3 地球过程中的天文因素 296
7.2 轨道驱动的气候变化 298
7.2.1 轨道参数的周期变化 298
7.2.1.1 斜率 299
7.2.1.2 偏心率与岁差 302
7.2.1.3 轨道参数的不稳定性 305
7.2.2 气候旋回的轨道驱动 306
7.2.2.1 冰期旋回的轨道驱动 307
7.2.2.2 低纬过程的轨道驱动 309
7.3 地球过程轨道驱动研究的发展 311
7.3.1 地质历史上的轨道周期 311
7.3.1.1 前第四纪的轨道周期 311
7.3.1.2 地质计时的天文标尺 314
7.3.2 轨道驱动的计算和应用 316
7.3.2.1 轨道驱动的计算问题 316
7.3.2.2 轨道驱动的机制研究 317
7.3.3 地球表层过程中的轨道因素 320
7.3.3.1 轨道驱动下的潮汐作用和海洋过程 320
7.3.3.2 轨道周期与内力作用 321
7.3.3.3 地外星球上的轨道周期 322
参考文献 326
思考题 332
推荐阅读 332
第8章 周期转型和气候突变 335
8.1 冰期旋回的多样性与跨冰期变化 336
8.1.1 冰期的多样性 336
8.1.2 间冰期的多样性 338
8.1.3 跨冰期变化 342
8.2 气候周期变化的转型 343
8.2.1 暖室期和冰室期的轨道周期 344
8.2.2 南极冰盖发育中的气候转型 346
8.2.3 北半球冰盖发育中的气候转型 348
8.3 气候环境的突变 352
8.3.1 冰消期的气候突变 352
8.3.1.1 末次冰消期 353
8.3.1.2 历次冰消期的比较 354
8.3.2 火山爆发事件 357
8.3.3 天体撞击事件 360
8.3.3.1 从微陨石到小行星 360
8.3.3.2 白垩纪末撞击事件与生物大灭绝 361
8.3.4 特大洪水事件 362
8.3.5 突发升温事件 366
参考文献 369
思考题 376
推荐阅读 377
第9章 人类尺度的演变 379
9.1 人类尺度环境变化的研究 380
9.1.1 人类尺度演变的记录载体 381
9.1.1.1 冰芯 381
9.1.1.2 纹层,石笋,珊瑚,树轮 383
9.1.2 人类尺度演变的测年方法 385
9.1.3 人类尺度演变的驱动机制 386
9.2 千年尺度演变的发现及其机理探索 387
9.2.1 冰芯记录的千年尺度变化 387
9.2.2 深海记录的千年尺度变化 388
9.2.3 石笋记录的千年尺度变化 391
9.2.4 “大洋传送带” 394
9.3 外因驱动下的人类尺度演变 399
9.3.1 轨道驱动的千年尺度变化 399
9.3.1.1 半岁差和1/4 岁差 399
9.3.1.2 潮汐作用与月球轨道周期 401
9.3.2 太阳活动周期与气候 405
9.3.2.1 太阳活动周期的发现 405
9.3.2.2 气候演变中的太阳活动周期 407
9.4 现代环境的周期变化 410
9.4.1 厄尔尼诺- 南方涛动 410
9.4.2 年际- 年代际尺度的气候涛动 412
参考文献 415
思考题 422
推荐阅读 423
第10章 全球变化与古环境研究 425
10.1 全球变化的提出与研究现状 426
10.1.1 全球变化科学问题的提出 426
10.1.2 全球变化与气候外交 428
10.1.3 全球变化的观测证据 430
10.1.4 全球变化研究的国际合作 433
10.1.4.1 国际研究计划的演进 433
10.1.4.2 国际地圈- 生物圈计划三十年 434
10.2 全球变化的科学问题与争论 437
10.2.1 温室效应的历史争论 437
10.2.2 围绕全球变化的科学争论 441
10.2.3 关于气候工程学的争论 443
10.2.4 关于地球未来的争论 444
10.3 全球变化与古环境研究 446
10.3.1 “人类世”——在“古”“今”之间拆墙 446
10.3.1.1 “人类世”的提出 446
10.3.1.2 “人类世”的争论 447
10.3.2 地质时期的全球变化 450
10.3.2.1 早新生代的高温期 451
10.3.2.2 高温期的全球变化 452
10.3.3 地外星球的全球变化 453
10.3.3.1 火星上的全球变化 453
10.3.3.2 金星的大气圈 456
10.3.3.3 外行星卫星上的全球变化 457
参考文献 460
思考题 468
推荐阅读 469
第11章 地球表层系统的定量研究 471
11.1 从定性到定量:地球科学的演变 472
11.1.1 地球科学定量化的起步 472
11.1.2 多元统计方法的应用 474
11.1.3 地球科学定量化的发展 477
11.2 地球表层的观测系统与数据管理 478
11.2.1 遥感观测平台 478
11.2.2 地面/ 海洋观测平台 480
11.2.3 海底观测平台 481
11.2.4 地球内部的观测 483
11.2.5 大数据和互联网 484
11.3 古环境定量再造与替代性标志 486
11.3.1 海水古温度——替代性标志的实例 486
11.3.2 替代性标志的应用和错用 490
11.3.3 替代性标志的发展前景 491
11.4 地球系统的数值模拟 492
11.4.1 数值模拟的产生 493
11.4.2 数值模拟的类型 494
11.4.3 地球系统模式 499
11.4.4 数值模拟的前景和局限性 502
参考文献 504
思考题 510
推荐阅读 510
第12章 探索地球系统的运行机制 513
12.1 地球科学的历程:从现象描述到机理探索 514
12.1.1 地球科学的视野 514
12.1.2 地球科学的理论探索 516
12.1.2.1 地球科学中的定律 516
12.1.2.2 19 世纪的进化论 517
12.1.2.3 20 世纪的活动论 518
12.1.3 寻求地球系统科学的理论 521
12.2 地球系统:理论探索的展望 523
12.2.1 行星循环和比较行星学 523
12.2.2 能量和熵 527
12.2.3 生物圈大电场 532
12.3 地球演变:变化历程与运行机制 536
12.3.1 从元素起源到生命产生 536
12.3.2 生物圈和地圈的协同演化 538
12.3.3 地球系统运行机制的探索 541
12.3.3.1 跨越时间尺度的现象 541
12.3.3.2 穿越空间圈层的交换 542
参考文献 543
思考题 547
推荐阅读 548
缩写名词 549
索引 554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62岁登船,82岁下潜到1400多米深海,一直奋斗在科学一线,讲述着“老人与海”的故事的地球系统科学大家!

汪品先,男,江苏苏州人,1936年11月生,我国著名的海洋地质学家,博士生导师、中科院院士。先后在华东师范大学和同济大学任教,历任同济大学海洋地质研究所副所长、海洋地质系主任、海洋地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任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目前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地球圈层相互作用中的深海过程和深海记录”的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学科“海洋地质学”和上海市重点学科“海洋地质”的学科带头人。近年来积极推动中国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强调地球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从海陆结合的角度研究新生代东亚宏观环境格局的演变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