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蓝色思维:与幸福感相关的大脑模式与思维偏好

蓝色思维:与幸福感相关的大脑模式与思维偏好

1星价 ¥22.1 (4.9折)
2星价¥22.1 定价¥45.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0869402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36
  • 出版时间:2017-05-01
  • 条形码:9787510869402 ; 978-7-5108-6940-2

本书特色

正是因为水对于生命如此重要,在我们每个人的大 脑深处,都潜藏着我们自己可能都没有意识到的“蓝色思维”。

——褚波 《环球科学》主编

如果你觉得我们这颗星球应该少一点压力,多一些快乐,那么请务必阅读尼科尔斯的《蓝色思维》。在这本书里你将发现,水可以通过非常简单愉快的方式改变你的生活。

——蒂莫西·德克曼,《海洋革命》导演

尼克尔斯坚持以身作则,鼓励人们直接与水接触,亲身体会人与水的亲密关系和情感联系——你必须亲自踏足于水中。

——《智族》(GQ)

《蓝色思维》告诉我们,无论你居住在世界上的什么地方,你的健康与幸福总是与水息息相关。

——席薇亚·厄尔博士,《美国国家地理》特约探险家

内容简介

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人类形成了对近水地貌的偏爱,基于同样的道理,对环境的需求也塑造了我们的大脑。目前,已有大量的科学研究证实,这些与水有关的大脑模式和思维偏好与我们的幸福感息息相关。尼科尔斯博士这种与水有关的大脑模式与思维偏好命名为“蓝色思维”,并从情绪、行为、心理和生理各方面探讨了蓝色思维的能量。蓝色思维不仅让我们感到平和、 宁静、和谐,幸福感和满足感油然而生,还可以帮我们控制“红色思维”(一种明显的亢奋状态,主要表现为压力、焦虑、恐惧,甚至可能还有一点愤怒和绝望)的破坏力,将之转换为健康的专注力和创意。

前言

序 知识、灵感与启迪  



我的祖父留下了许多名言,其中流传*广的是这两句:

“一旦大海的魔力捕获了你,你就永远陷入了那张奇迹之网。”

“人们总会保护自己所爱的东西。”

他说这两句话的时候是想表达什么意思呢?现在我只能猜测——因为他已经无法回答了——不过我相信,他想说的其实很简单。**句话描述的是水的神奇魅力,这一点很多人都有切身体会。第二句话事关生存——保护所爱的东西是人类的本能之一(问问做父母的就知道了)。这两句话解释了水科学领域众多科学家的生活:他们爱上了水的世界,所以不惜用生命去守护它。不过,为了保持不偏不倚、中立客观的立场,这些科学家根本不会深入探查自己为何如此热爱这份工作。

每年都有数百万普通人选择去水边度假,对于他们来说,情况同样如此。大部分人不会思考自己为什么觉得水边的度假胜地*令人放松,*适合休养身心,坐在海滨的沙滩椅上读一本畅销小说能带来什么。他们不会问这种问题。他们只知道,自己需要享受一段不受打扰的水边时光,这就是他们热爱的假期。

我也一样。我出生在一个海洋之家。我的祖父雅克通过电视让数百万观众看到了海底的精彩世界,他对大海的热爱刻进了我的DNA,成为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不过,我内心中的某个部分也不想去探寻自己为什么会爱水,隐约中,我更愿意将它视作一种有魔力的、未知的——确切地说,是不可知的深厚情感。

我觉得生命中的某些东西无须解释。但在眼下,地球上的水环境岌岌可危,要想让全世界的水系统恢复健康,我们必须鼓励人们改变自己的行为,说服政府改变政策——当我想到这些时,我不得不赞同我亲爱的朋友华莱士·J.尼克尔斯博士的意见:我们应该设法解释水的魔力。

情感共鸣可以帮助你有效地达成目标,有许多例子可以证明这一点;但在某些时候,你必须从理性上说服大家。你还需要根据受众来改变自己传达信息的方式。要想说服立法者、渔夫、冲浪者、房产中介或者一位母亲,你必须用他们各自熟悉的语言来表达。这意味着要让人们理解水的伟大和精彩之处,我们需要用数字、事实、生物学和神经化学来证明。

正如本书中提到的,现在,神经学家和心理学家正在做这方面的工作。他们正在开始研究:人类大脑为什么天生就会对水做出积极的响应?为什么靠近水可以让我们平静下来,让人与人之间也会变得更加亲密?为什么水有助于促进创新与洞见,甚至还能帮助治疗创伤?健康的水对我们的身心福祉至关重要,水对环境生态和社会经济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我们拥有“蓝色思维”——所以与水有关的一切都会让我们快乐起来, 无论是冲浪休闲,还是聆听溪流的呢喃,或是静静地漂浮在池塘中。

人类对水的热爱如此普遍,如此持久,乍看之下,苦苦追问原因似乎毫无必要。但只要你潜入那片深海(我无意双关 !),你就会发现,事情没有我们想得那么简单。我们喜欢波浪拍打海岸的韵律,但这种声音的放松效果几乎超越了其他所有声音,为什么?对平静湖面的偏爱,是如何深植在史前狩猎者的思维模式之中的?研究躯体紧张为什么有助于解释我们在水下感觉到的愉悦?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本书将一一为你解答。这些答案带来的不光是知识,还有灵感与启迪。或许可以用引力来比喻:我们知道引力是什么,但是如果人类的好奇心仅止于知道扔上天的东西必然会掉下来,那么我们永远不可能把宇航员送上月球。所以,研究水对人类的影响也是一样的。

幸运的是,随着越来越深地参与到尼克尔斯博士的“蓝色思维”项目中,我逐渐意识到,从科学角度理解我们对水的热爱,并不会妨碍深植于心中的那些感觉。正如尼克尔斯博士喜欢说的一句话:“研究奇迹与爱背后的科学完全不会损害它本身的精彩。”当然,科学家可能不太爱听这样的宣言。很多人害怕探索人类情感过程中那些“过于切身相关”的东西。2013年,我在布鲁克岛参加第三届蓝色思维峰会时发现,那是个遗世独立的小岛,我的周围只有来自各行各业的人——神经学家、心理学家、教育者、潜水者、艺术家、音乐家——和水。我们彼此激励,摸索着用不同的方式来解释人们共同的感觉。我参加了很多论坛和会议,活动结束后,与会者总会严格地审视梳理自己对自然的感觉和体验,留待闭幕时发言致辞,或在休息时私下交流。发表演讲的神经学家解释了自己在这个多学科项目下所做的工作,告诉我们这些机制如何影响情绪。有的科学家表示,他们习惯了撰写满是表格、数据、大脑影像图片和化学方程式的报告,却不擅长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自己的研究。不过当他们真的阐述清楚了这些东西时,每个人都产生了共鸣,因为我们这些对神经科学了解不多的普通人突然之间恍然大悟:“噢,神啊,真是这样吗?是这么回事?我的神经元是这样工作的?那我们真的可以说大脑与水密不可分了 !”

我坚信,这些研究、辩论、探讨的成果应该得到广泛传播。曾经的藩篱正在被推倒甚至铲除,新的领域已经展现在我们眼前。我们必须让更多人知道这些知识,让它成为全人类共有的常识。从本质上说,蓝色思维计划是由人类固有的好奇心驱动的, 我们希望更深地了解自己。如果尼克尔斯博士没有那么强的好奇心,我们根本不会走到今天。

一旦大海的魔力捕获了你,你真的会永远陷入那张奇迹之网。人们的确总会保护自己所爱的东西。为什么这两句简单的话流传得那么广泛?因为它是朴素的真理。我的祖父说出这两句话只是出于直觉,现在,是时候用科学来解释它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和认识人类在这颗星球上的地位、我们是谁、人类身体和大脑的运作机理以及我们是如何互动的; 我们的心灵与灵魂将与大地上的水流和海洋重新建立联系;除此以外,我们还将从“蓝色思维”的深处找到创意、明朗与自信。

我的祖父一定愿意迈出这一步,我们也应该这样做。

目录

目录
推荐序 我们都需要蓝色思维   1

序 知识、灵感与启迪    9

前言 情感背后的科学原理    1 5  

推荐序

第1 章

水与情绪:蓝色思维的起源  0 0 1

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人类形成了对近水地貌的偏爱,基于同样的道理,对环境的需求也塑造了我们的大脑。

第2 章

水与大脑:神经科学与蓝色思维  0 2 3

神经学家正在利用现有的一切方式研究人类行为和情绪的方方面面。但是不知为何, 我们与水的互动却被忽视了。

第3 章

幸福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0 4 1

在不同的研究中,我们反复看到,自然环境能提升我们的幸福度,而水又会进一步加强这一效果。

第4 章

为什么人类痴迷蓝色  0 6 3

影响我们理解世界的不是颜色本身——而是演化赋予这些颜色(以及其他所有东西)的意义。

第5章

红色思维与蓝色思维 087

要想控制红色思维的能量,将之转换为健康的专注力和创意,我们就必须设法将它驯服。

第6章

蓝色纽带 117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经写道:“我们就像大海中的岛屿,看似孤独,但在深处却彼此相通。”

第7章

唯一的羁绊  137

感受与大自然的羁绊能给人带来更强的敬畏感、更多的活力、更明确的目标感以及更积极的情绪。

第8章

一百万个蓝色玻璃球  171

每一颗蓝色玻璃球都在提醒我们: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无论是情绪上还是生理上。



致谢 1 8 1

索引 1 8 7
展开全部

节选

神经学家正在利用现有的一切方式研究人类行为和情绪的方方面面。但是不知为何,我们与水的互动却被忽视了。



大脑与海洋同样幽深入微,亟待探索。我们努力寻找合适的方法,进一步理解这两个领域。我们为它们的神秘及内在的奇妙韵律所吸引,渴望找到一种语言来描述它们。

—— 戴维·珀佩尔博士,心理学与神经科学教授,纽约大学

冲浪者若奥·德·马科多在冲浪板上等待,现在他离岸边大约有300英尺。他看起来相当悠闲,不过实际上,他一直在警觉地观察下一波海浪的蛛丝马迹。平滑微涌的海面意味着适合驾驭的海浪即将到来,一旦发现这种迹象,冲浪者心里的期待就会激发另一波浪潮——身体与大脑内部的神经化学物如潮水般涌起。浪潮徐徐上升,他本能地站上冲浪板,利用历经千百道波涛锤炼的大脑寻找*佳切入角度。在他潜入浪袋子的那一刻,爆发的多巴胺淹没了神经元。马科多钻进洋溢着蓝绿色冷光的水中隧道,海浪的声音与气息包围了他;他小心翼翼地调整冲浪板和身体的姿态,尽力延长在海浪中翱翔的时间,湿漉漉的空气从他的皮肤上滑过。负责快感的神经递质——肾上腺素、多巴胺、内啡肽——一波波拍打着他的大脑和身体。浪冠劈头盖脸砸下来之前的一瞬,他从浪袋里冲了出来。他笑 了,或许是放声大笑。然后,他回头越过浪巅,俯身跳下冲浪板,游向外海寻找下一道海浪和下一波汹涌的多巴胺。

马科多脸上的笑容无声地告诉我们他刚才体验到的战栗和愉悦。通过这样的面部表情,以及诗歌、文学作品和各种各样的描绘,人类记录下了水对思维和身体的影响。不过,直到大约20 年前,科学家才开始深入研究,在我们与世界和自身的方方面面发生接触的时候,大脑到底在干什么。如今,神经科学领域迎来了爆炸式的发展,研究者事无巨细地跟踪我们在做各种事情时的脑部活动,包括吃饭、喝水、睡觉、工作、发消息、接吻、锻炼、创造、解决问题、玩耍,等等。只要有人做的事情,就有人研究, 科学家试图弄清楚某个特定的活动到底会激发哪些神经回路和神经递质。

有人说, 这个大脑研究的新时代是“神经科学的黄金年代”。不过,尽管这些研究颇有新闻报道价值(彩色的脑部扫描图像也让我们更容易接受这些研究的结论),任何合格的科学家都不得不承认,在理解人类大脑活动过程的道路上,我们才刚刚迈出小小的一步。2011 年,著名的神经科学家V.S. 拉马钱德兰表示,目前我们对大脑的理解“大约相当于19 世纪人类对化学的理解,也就是说,不太多”。直到现在,情况依然如此。

不过,就连这个“不太多”也远远超越了过去两千年来我们对大脑工作机制的理解。毫无疑问,10 年、20 年或者50 年后, 今天的许多研究和结论会被证明是错的。这就是科学:你细心观察周围的世界,提出一个假说,设计实验或研究、利用已有的技术来证明或证伪自己的观点,然后根据得到的结果归纳出结论。不过,这轮研究的浪潮*激动人心的地方在于,它努力探索了人类对世界的主观体验背后的生理学、化学和结构性过程。当你看到爱人的脸庞,或者站在船头凭栏远眺时,你的脑子里发生了什么?当你灵感勃发,或者试图戒瘾的时候,哪些神经回路会被激发?在大脑实时过滤、认知、阐释环境信息的过程中,大脑自身也会受到环境的深层影响吗?这些对大脑机制的理解能不能帮助我们激发创意、酝酿爱意、消除压力、走向幸福?

如前所述,神经学家正在利用现有的一切方式研究人类行为和情绪的方方面面。但是不知为何,我们与水的互动却被忽视了。(试试看:找一家*近的书店或图书馆,扫一眼那些关于神经科学、心理学或心理自助的流行书目录,看看有多少与水有关的东西。)所以,在本章中,我们将审视大脑与水有关的几个重要方面。不过首先,我们应该谈谈脑科学的基础知识。



第3章 幸福的神经生物学基础(节选)

在不同的研究中,我们反复看到,自然环境能提升我们的幸福度,而水又会进一步加强这一效果。



如果让你说说幸福的定义,你会怎么回答?午后的河上之旅?工作上的成功?健康快乐的家庭?冲浪板和完美的海浪?与心爱的人约会?暖乎乎的宠物,就像漫画家查尔斯·舒尔茨(“史努比”的创作者)那句名言说的一样?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幸福的定义并不是一种单纯的感觉,而是能够产生这种感觉的情景和条件。因为对个体来说,幸福是非常主观的,而幸福的终极仲裁者总是“隐藏在一个人的内心深处”,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和埃德·迪安纳说。1的确,我们所说的“幸福”通常包含了多种不同的情绪。不久前,心理学教授兼计量心理学家(量化评估知识、能力、态度、个人特质和教育的科学家)瑞安·T.豪厄尔在旧金山度过了一个“幸福”的周末,他这样描述自己的体会:我沿着海滩漫步,感觉“安定”“精神焕发”“充满活力”;野餐时“放松没有压力”;乘渡船前往天使岛的路上看到的景色令我震撼;在农夫集市上我产生了强烈的归属感;整个周末我一直觉得和家人十分亲近。这样看来,“幸福”到底是这个周末的整体,还是说在此期间每一种单独的体验都是幸福?或者两者皆是?

豪厄尔的体验包含了哲学家们定义的两种不同的幸福。**种是当下的体验,也就是周围的环境与当前的状态带来的积极情绪。亚里士多德将这种幸福定义为“快感”:通过感觉体验到的愉悦。快感通常转瞬即逝,在很多关于幸福的研究中,它表现为个人的情绪。不过,瑞安· 豪厄尔在农夫集市上体验到的归属感代表了幸福的另一种面貌——“*高善”,即生活本身的安康和福祉带来的愉悦。就算愉快的情绪逐渐消失,*高善依然能够继续维持下去,并且有助于促进我们的主观幸福感,即SWB,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神经学家经常用这个概念来衡量幸福。SWB由三个关键元素组成:正面效应(或情绪)、负面效应(不愉快的情绪出现的次数和持续时间)和生活满意度(对生活是否愉快的整体感觉)。2归根结底,人不会无缘无故地一直感觉幸福;在某些情况下产生适当的负面情绪在所难免,这是健康的情绪响应。只要积极的情绪大体上能超过消极情绪,那么你对生活的满意度就比较高——就像豪厄尔在那个周末里体验到的一样——从科学的角度来说,你的SWB 值达到了“幸福”的程度。

现在我们转变一下话题,不再讨论瑞安·豪厄尔有多幸福, 而是探究他为什么感到幸福——再推而广之,探讨人类的幸福从何而来,无论是当下的还是整体的。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为什么有的人看起来就是比别人更幸福?认知生物学家拉迪夫· 科瓦克曾说,幸福“既有转瞬即逝的感觉和情绪,也包含内心深处永久保存的你有意识地珍视的东西”。我敢打包票, 你肯定认识那么一两个“乐天派”,哪怕面临困境,他们看起来也比别人开心;或许你还认识某个“不高兴”,什么事儿他都只能看到阴暗面。当然,我们知道哪些情况能带来“转瞬即逝的感觉与情绪”,而且通常还能对它施加一定的影响,不过,这会改变我们整体的性格吗?

说到这里,就得谈到DNA了。实验心理学家索尼娅·柳博米尔斯基、肯农·谢尔顿和戴维·施卡德提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幸福“基准线”,它由三个因素决定:(1)由基因决定的幸福“初始值”;(2)在能带来幸福的环境中生活;(3)选择能带来幸福的活动和行为。他们相信,我们的幸福等级大约有一半是由遗传倾向决定的,环境(如生活的国家和文化,年龄、性别、种族等人口统计学因素,包括过去的成功和失败在内的个人经历,以及婚姻状况、职业、健康和社会经济学地位等个人条件)的影响只有10%。另外40%的幸福来自我们通过有意义的活动追求的个人目标。

这看起来似乎很荒谬。为什么环境对幸福的影响这么小?首先,情景式的幸福感(相对于持久的幸福)非常短暂,转瞬即逝。豪厄尔在海滩上散步时十分愉快,但要是他丢了钥匙或者弄伤了脚,这样的快乐可能马上就会消失。第二,即使你可以改变部分环境(比如说住在哪里,做什么以及婚姻状态),但你却无法控制他人(过往的痛苦事件或文化环境)。比如说,如果豪厄尔小时候差点儿淹死,那么他在太靠近水的地方恐怕不会感到很愉快。不过,快感的习惯化会极大地冲淡情景式的幸福。“如果带来快感的刺激一直持续下去,那么接受者的情绪响应会逐渐变弱乃至消失。”科瓦克在《幸福生物学》(The Biology of Happiness)中写道。豪厄尔**次在这片海滩上散步的时候,新鲜的环境会吸引他的全部感官,让他觉得自己充满活力。但是,如果他每天都在同一个地方散步,熟悉的风景 会降低他的投入程度,环境带来的幸福感也会随之减弱。结果, 他又将回到基因决定的幸福“基准线”附近。死亡或多次失业等重大事件可能永久性地降低我们的“幸福初始值”,不过, 有什么办法能够提高这个初始值吗?

追求并达成个人目标,参加有意义的活动,这些因素有助于维持长期的幸福感。比如说,豪厄尔计划参加自己*喜欢的慈善组织发起的跑步活动,每天在沙滩上散步是训练计划的一部分。或者说,他平时工作十分忙碌,难得有时间陪孩子,但他们每个周末都要一起去沙滩上玩一会儿。在这两种情况下, 定期前往沙滩或许能够更有效地增强他的幸福感,因为这个活动现在有了另一重意义和目的。此外,利他性的慈善类活动也能增强长期幸福感。这是个好消息,因为幸福会影响我们的基因。在*早期的此类研究中,北卡罗来纳大学和UCLA 的科学家总结称:“要问哪种幸福能够*直接地对抗分子对映体(疾病促进基因的标志),从功能基因组的角度来说,答案是*高善。”4换句话说,虽然两种类型的幸福互有交叉,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要将幸福刻入基因,更高的追求和对他人的付出(*高善)比转瞬即逝的愉悦(快感)更加有效,前者能够减少与促进炎症有关的生物学标记物,从而降低癌症、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我们会带着孩子和他们的朋友去海边玩一天,有时候是去冲浪,有时候会参加一些保护海洋的活动, 比如说清理海滩上的垃圾或者帮助小海龟,这是我们追求幸福的方式之一。这些活动包含了促进“整体幸福”的几个关键元素:户外、运动、追求目标、合作解决问题。

而且,比起环境来,我们对活动有更高的掌控力,因此,这种追求幸福的方式更简单一些。不过,能够促进幸福的活动必须满足以下条件:(1)时间不长,具有偶然性,避免形成习惯(要是你成天都在海滩上泡着,那就别指望这还能提高幸福感);(2)适合你自己(如果你是个素食主义者,拒绝杀戮,不吃活物,那么你可能不适合钓鱼);(3)可以长期坚持(你必须定期参加这些活动,不过每次都要有点儿变化,以免产生习惯性疲劳——比如说,换一条跑步路线)。

不过,还有一个问题:某些活动和环境天生就能带来更多的幸福吗?是否有这样的可能:某些体验会带来幸福,因为它们反映了“共通的心理需求”?——很多心理学模型都提出过类似的概念,例如亚伯拉罕·马斯洛的生理需求/安全感需求/爱和归属感需求/尊重需求/自我满足需求模式,或者经济学家曼弗雷德·马克思-里夫的生存/保护、影响、理解、参与、休闲、创造、认同、自由层级模式。5或者说,某些环境——无论我们是否能掌控它——就是能带来幸福?

作者简介

华莱士J.尼科尔斯,先后就读于美国迪堡大学、杜克大学、西北大学,博士期间曾深入研究海龟,后转向水科学与神经科学的综合交叉研究。

现在的尼科尔斯有多种身份,关注海洋生物和环境的科学家,海洋革命组织等公益组织的创始人,还是颇有建树的科普作家——在 《美国国家地理》《新闻周刊》《科学美国人》《新科学家》 等知名媒体上刊登过文章和摄影作品。

2011 年,他在旧金山发起了首届“蓝色思维”大会,邀请了一群神经学家、认知心理学家、海洋生物学家、 艺术家、保育者、医生、经济学家、运动员、城市规划者, 甚至房地产中介和和厨师,一起讨论水与人类幸福感的关系。

至今,“蓝色思维峰会”已经举办到了第七届,尼科尔斯博士始终坚持坚持以身作则,鼓励人们直接与水接触,亲身体会人与水的亲密关系和情感联系。

《蓝色思维》一书在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出版后,先后登上各大畅销书排行榜。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