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地方志普及读本系列上海六千年

上海地方志普及读本系列上海六千年

1星价 ¥86.9 (5.5折)
2星价¥86.9 定价¥15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20815324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943
  • 出版时间:2018-08-01
  • 条形码:9787208153240 ; 978-7-208-15324-0

本书特色

全书以上海建设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为切入点,以上海历史演进和发展为脉络,突出体现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全书充分发挥地方志“存史、育人、资政”功能,利用并活化地方志资源,穿插大量具象的故事、鲜活的细节讲述上海故事、彰显上海精神,是反映上海时代特点和地域特色,开展乡史乡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著作。

内容简介

仲富兰著的《上海六千年(共3册)/上海地方志普及读本系列》以上海地方志文献资料为基础,以上海历史演进和发展为脉络,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通俗易读的语言和体裁多样的结构,是一部具有很好不错性、科学性和系统性,又兼顾可读性、资料性、启发性的上海史读本。在时间上,主要包括史前上海、古代上海、近代上海和当代上海,并特别重视上海的革命史、建设史和改革开放史,以及展现上海“两个一百年”的发展愿景;在内容上,既系统叙述,又重点突出在上海具有代表性、标志性的事、人和物。

目录

《远古文明》:
编纂说明
前言
一面观察上海的镜子王荣华
一、概述
二、先民遗存
1.从6000年前的一把稻谷说起
2.崧泽遗址与文明曙光初现
3.远古文明的缩影——福泉山遗址
4.从马桥文化遗址看文明曲折历程
5.广富林遗址的民俗价值
三、水与上海
6.吴淞江源头太湖水
7.名不虚传的“东方水都”
8.回望吴淞江沧桑
9.水网纵横古河道
10.水与上海城市发展
四、海陆变迁
11.“冈身”与上海地理特点
12.奉贤“三女冈”与“货币起源”说
13.“东海瀛洲”崇明岛
14.湿地:人与鸟共融
15.松郡九峰蒹葭苍苍
五、生活器具
16.“火耕水耨”与“畎亩之勤”
17.佩玉与先民想象力
18.“华亭鹤唳”与鸟图腾
19.从香薰炉说到铜镜
20.青铜时代的铸造
六、吴根越角
21.夹在吴越争霸之间
22.稻作文明源远流长
23.天地人和祭祀坛
24.“楚狂接舆”与云间陆氏
25.秦代“驰道”极吴楚
七、文化发轫
26.春申君其人
27.“言子”事迹
28.“吴子寿梦,始筑华亭”
29.康僧会与龙华寺
30.何处“沪渎垒”
八、艺文滥觞
31.“法帖之祖”《平复帖》
32.唐墓与石刻经幢
33.“襄阳米芾治事青龙”
34.唐诗里的上海
35.青龙遗址中的唐代器物
九、经济食货
36.“青龙港”与“上海港”兴替
37.“灶户熬盐堆似雪”
38.淞江水兮鲈鱼肥
39.“华亭吟唱”
40.《江上渔者》与“渔人泛江”
十、风土海疆
41.“与海夺田”与浦东海塘
42.抗倭血战“青村堡”
43.金山三岛的传说
44.龙华犹存古刹名
45.沪地龙文化渊源
十一、土地记忆
46.西郊有个“虞姬墩”
47.“(号虎土)上村”与“号上三邑”
48.“御桥”地名传说猜想
49.“醉乡酒海”古瓶山
50.“韩仓”与韩湘子传说
附录:大事记(约6000年前-1074年)

《千年之城》:
一、概述
二、市镇雏形
1.“上海浦”与“下海浦”
2.浦边聚落知多少
3.“踏曲爨蒸”说酿酒
4.千年酤道“上海务”
5.从“上海务”到“上海镇”
三、港口迁移
6.上海衙署的变迁
7.嘉定与州桥故事
8.从青龙港出发
9.浏河、江湾与上海港崛起
10.前赴后继的治水专家
四、海道风骨
11.改写中国漕运史的两个上海人
12.纺织先驱黄道婆
13.“帆樯比栉”与沙船出海
14.顺济庙里祭妈祖
15.骨子里的冒险性格
五、市镇兴起
16.“一城烟火半东南”
17.“金罗店,银南翔,铁大场”
18.“多少龙华七宝尖”
19.“三泾不如一角”
20.“百家烟火傍朱泾”
六、万商云集
21.上海县:小城大市面
22.城墙与城门:从设立到拆毁
23.船商富甲引领商帮勃兴
24.“牙行”交易
25.开放与商业辐射力
七、城市信仰
26.“霸王潮”与“汉将功臣庙”
27.“闹猛”与“猛将庙”祭祀
28.“察司庙”与“太仆祠”
29.从“民间”到“国家”的城隍信仰
30.城市信仰与生命信仰
八、市政格局
31.-城三治格局形成
32.越界筑路与“洋泾浜”变迁
33.华洋杂居的城市景观
34.西人生活的示范效应
35.“大上海”计划始末
九、都会空间
36.“公园”出现上海滩
37.“乃文乃武,唯精唯一”
38.娱乐休闲场所“蝶变”
39.大世界与娱乐业变革
40.文博场馆开门迎客
十、新知沓来
41.西方人文思潮袭来
42.墨海书馆与广学会
43.开风气之先的书局与报馆
44.书院向新式教育迈进
45.张园与新公共空间肇建
十一、红日破晓
46.《新青年》横空出世
47.品尝“真理的味道”
48.“作始也简,将毕也巨”
49.南京路上擦不去的“街血”
50.东方图书馆的红色记忆
十二、风俗嬗变
51.“赶时髦”:服饰求新趋时
52.“吃得开”:饮食开放流畅
53.“石库门”:住宅中西合璧
54.“快节奏”:百年城市交通
55.“德律风”:通讯迅疾发展
附录:大事记(1074-1949年)

《百年梦想》
展开全部

节选

  《远古文明》:  三国时期,西域僧人康僧会从交趾(即今天的越南北部)来到长江口,即今天的上海地区,结茅茨设像布道。后来文献和传说都指出,康僧会*初到达的传道地点就是后来的龙华寺。还有传说,在三国时期,康僧会来到吴王孙权那里,为孙权求得13颗放出五色祥光的佛骨舍利子,孙权很是喜欢,在江南造了13座塔供奉舍利子,龙华塔即为其一。塔影横江,令人赞不绝口。  魏晋南北朝时期,上海地区海岸线由冈身向东推进。大批中原人避乱南迁,栖居地广人稀的上海地区,其中有些人充当世族豪强的农奴性质的佃客、部曲。陆氏等名门大族,“童仆成军,闭门为市,牛羊掩原隰,田池布千里”,世家豪族富甲一地。西晋年间,佛教传人上海,至南朝蔚为大观。梁天监年间(502-519年),上海地区建有菩提、方泰、护国、云翔、昆福、吴兴诸寺。相传天监年间,有农人坌地得一石,常有两鹤飞来伫立石上,有僧人募化建寺,寺成后鹤南飞而不复返,故名南翔寺,今日之南翔镇也由寺得名。  到唐代,开元元年(713年),为防海涌,西起海盐、东至吴淞江南岸,沿杭州湾长130余里海岸线兴筑捍海长堤捍海塘。唐天宝十载(751年),析嘉兴东境、海盐北境、昆山南境之地置华亭县。上海地区的**个独立县级行政建置,范围相当于今吴淞江以南的上海市地域,县治在今松江区附近。  筑捍海塘、设华亭县,成为上海地区相对独立发展的重要标志。  唐宋时期,上海地区农业仍以粮食生产为主,疏浚河道、修建圩田成为粮食生产重要保障。农作物产量大为提高,宋代西部肥沃圩田亩产稻谷已达五六百斤。北宋年间,传人北方豆、麦,推动东部高亢斥卤地带农业生产发展。唐宋时期,渔业生产仍为重要经济活动,顺吴淞江入海口的“沪渎”是主要渔业产区,唐陆龟蒙称“列竹于海澨日沪,吴之沪渎是也”。唐宋时期,上海地区人口不断增加。华亭县初建,全县在册户12780户,北宋元丰初年增至近10万户,南宋末达20万户。北宋“宋神宗熙宁七年立镇”,近年来新发现的《平阳曹氏族谱》由南宋进士谢国光写于宋末的记载直接注明上海镇建于北宋熙宁七年(1074年),使上海建镇的时间有了确切的文献记载,这段宋代文字与明清史料前后呼应,形成了几百年延续的、完整的“证据链”,从而把上海建镇的“熙宁七年说”给坐实了。上海建镇之后,船舶辐辏,番商云集,成“华亭东西一巨镇”,地处“海之上洋”,滨上海浦,遂称上海镇。人口增加促进新居民村落和草市、墟集的发展,形成上海地区的早期市镇。  ……

作者简介

仲富兰,男,汉族,上海市人,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兼职为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会长。著有三卷本《中国民俗学通论》《中华风物探源》《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民俗传播学》《图说中国人生礼仪》等四十多部著作。近年来承担多项国家社科与上海市社科研究课题。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