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凿井而饮-明清以来黄土高原的生活用水与节水

凿井而饮-明清以来黄土高原的生活用水与节水

1星价 ¥50.2 (8.1折)
2星价¥50.2 定价¥62.0
图文详情
  • ISBN:9787100162289
  • 装帧:70g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24
  • 出版时间:2018-07-01
  • 条形码:9787100162289 ; 978-7-100-16228-9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历史研究者 黄土高原是中国民生用水困难的地区之一,日常生活用水历来为乡民所重。跟与国家正赋相关的灌溉用水相比,日常生活用水被赋予不同的意义等级,与农业灌溉用水在水源利用方面存在重大区别,有重要的类型意义。本书主要利用田野考察搜集的生活用水碑刻,结合其他文献,试图勾勒出历史时期黄土高原日常生活用水的基本状貌。并且追问日常生活的历史意义,从民生用水的角度,考察基层社会的运行、控制,尝试建立乡村社会史新的解释途径。

内容简介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是中国传统乡村日常生活的写照,作者利用文献考证和田野考察相结合的方法,搜集了大量碑刻和访谈资料,对水井、水池、旱井、守战、水质、节水等问题进行了全面考察,细腻地刻画了黄土高原日常生活用水的具体实践图景。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一个研究乡村社会的新概念——生活用水圈。生活用水圈是对黄土高原乃至北方乡村社会具有主导性、统摄性地位的生活用水与社会关系的概括与解释,具有一定的开创性。

目录

序论 1

**章 凿井而饮 21

一、水井与空间建构 24

二、水井与社会秩序 35

三、井神崇拜与生育习俗 46

四、水井与公共空间 52

五、水井与村际关系 56

小 结 60

第二章 挖池蓄水 63

一、水池开凿与用水环境 64

二、水池与治所营造 68

三、水池与社会秩序 75

四、水池与人文景观 87

五、旱井与水池 91

小 结 97

第三章 修渠引水 100

一、且灌且食之水渠 101

二、由灌而食之水渠 108

三、军民争水之水渠 115

四、四社五村之水渠 119

小 结 122

第四章 明代边地守战与生活用水 124

一、文献所见边地生活用水环境 125

二、北征与水源供应 129

三、土木之变与满四叛乱 134

四、边镇经营与水源扼守 137

五、明末山西寇乱与乡村水井 148

小 结 153

第五章 水质与民生 155

一、生活用水环境与水质问题 157

二、生活用水形式与水质特征 163

三、水质与居民身体健康 174

四、古人的水质观念及改善水质的经验 182

小 结 191

第六章 安泽县的生活用水与地方病医治 195

一、一方水土一方人 197

二、水土病在安泽县的流行 210

三、群众运动下的水土病防治(上) 219

四、群众运动下的水土病防治(下) 233

小 结 250

第七章 节水及其他习俗 254

一、水源开发与节水 254

二、日常用水与节水 258

三、妇女与节水 262

小 结 269

结 语 271

参考文献 283

致 谢 303


展开全部

节选

水池与水关联,水池的开凿及其方位、形态等受风水观念的影响,州县治所、乡村聚落的水池修建均包含改变或补益风水的思想意识,在县城水池则是“为济民用而助文风,所系甚矩”e。在乡村则是“所以壮观瞻,所以补风水也”。山西省万泉县之王公惠民池,“非特莲动竹喧,利穷檐之浣濯,抑且桂科杏第,关阖县之文明”。壶关县康熙年间将章公堰改为水池就体现了风水思想,“形家谓乘离应坎,文运于此焉启。而水行所旺,聚宜设池”。河南省林县县城的水池的修凿似乎更加突出了水与“文运”的密切关联。水池碑文载“堪舆家言,阖邑风水所关,往时常流,科第极盛,后壅塞不利。康熙二十七年,知县徐贷详请疏浚,照旧灌注,未几黄骏果登贤书。又新浚洪峪涧渠,下注辛安池内……康熙三十一年知县熊远寄修浚,渠道坚固,三水复注,有便民汲,次年牛孟图又捷秋闱,士民立石记之”。据上所述,水池在州县治所不仅供求生活用水,同时突显了补益“文运”的作用。 在广大乡村,水池修凿在村庄的布局中也有相当的风水讲究,所谓“池坡之说,所以壮观瞻,所以补风水也。余村旧有池坡,观形度势,实在中央。迄今数百余年,而人文蔚起,户口繁殷,则村势之兴隆,未始不借此以助其风脉也”。水池在乡村“不独小益于人事,而且大有补于风脉”的思想在乡村水池碑刻较为常见,如山西省昔阳县某村庄同治六年(1867)水池碑刻载:“事有关于风水……改作方池,俾水为停蓄,似有财源宠深之象焉,盖于吾乡汲水不无小补。”山西省壶关县店上镇绍良村水池名为鲲化池,池为何得名,因为“形家之说,村近鱼形,鱼得水而生,而又不终为池中物也”。遂取庄子“北溟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之句,得名鲲化池。是池之成,固以维风,且以济用。在乡民看来,乾隆年间的一次长达三年的修理实在是一件惠泽长远的善举,“以言维风,则人文渐以蔚起,以言济用,则饥渴可以无忧矣”。山西省洪洞县罗云村乾隆四十年(1775)重修水池后,村人以为,此次修池,不仅扩大水池容量,减少了水池渗漏,“行见水日积而日采,万民之薄澣自便,六畜之式饮随时。犹其后也,而池水之澄清,远映霍岭之秀,近接云山之灵。异日者,地运渐转,人文蔚起,移风易俗……”陕西省蒲城县永丰村北部,南临沟畔,以风水观之则为地势不足。乾隆三十二年(1767)合村捐资凿池,工成之后一年,已是绿树荫浓,蔚然深秀,“村墟殊觉改观,况水为财库,而将来之富厚可豫卜矣!是以叹人功之造作,可以取天之所生,而补地之不足”。 在古人看来,除生活、生产、娱乐等基本功用外,水池还是一道美丽的风景,成为日常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山西万泉县王公惠民池“水色空明,天光掩映,秋露降而暮漪洁,春雪消而新涨平……轻风徐漾,鲛人织水面之绡,明月孤悬,龙女捧波心之镜”。莲动竹喧,浴鸭而呼,是黄土大塬上的风情。山西省壶关县西池“北枕龙溪,东凭雉堞,西南亦皆带螺峰,形势秀远,且池陂高旷,登高而眺焉,宛然负郭之幽渚也”。水池在修理之后,“巨浸澄鲜,不减东泉曲江之胜,……固令人流连不置矣。试观东西辉映,秀启舆图,彼涸此盈,既可相需为用,而波光云影,润泽林峦,不更钟灵文运哉!”则是一派太行山间的美景。河北省武安县阳邑村之圣水池,每年春季赴马洺泉顺水渠流20 余里入池中,“春夏之际,锦鳞游泳,凫鸭互飞,水色天光,一碧无涯,往来行人,群聚相观者,恒无虚日,此邑西一大观也”。山西省黎城县洪井村的大池不仅规模大,“其修理之要,经营之久,风景之丽,与夫功用之宏,均有为他池之所不及”。此池一年四季风景不同,“春冰即泮,池水湛清,楼台倒影,毫发可鉴,花光树色与水面相照映;夏则黄童白叟,往来运麦,与水底之影成四行焉;至秋则月印波心,静若沉璧,雨洒微澜,水与天接,苏子云:‘潋滟固好,空濛亦奇’者非此也耶?冬则坚冰既结,其明若鉴,六七童子,相与蹩躄其上,作溜冰之戏”,则勾勒出一幅乡村的田园画。黄土高原一些乡村水池旁建有池神庙、龙王庙,与之相对则有舞台、戏楼,演戏酬神。有的水池旁建有影壁、楼牌、社亭等,神庙、戏楼、影壁、楼牌、社亭等与水池联为一体,使水池景观内容更为丰富,形成了乡村广场。壶关县固镇《济旱池碑记》载:“西修影壁,固元气也,东移舞楼,广市场也。”水池周围不仅是汲水之地,还是聚会之处,游乐之场,交易之所。 在黄土高原地区,无论州县治所,抑或广大乡村,水池与其他景观共同形成了区域景观,但在相对缺水的北方地区,水池这一人文景观形象化地突出反映了居民生活用水*基本的需求,具有明显的地方特征,形成一种独特的人文景观类型。它作为人类利用环境的产物,同自然环境有着密切关系,体现了人对环境的认识以及对其改造利用的态度。本文有关水池的诸多论述,包括水池事务的组织形式、用水秩序、风水观念等,在很大程度上其实是在探讨这种景观形成的人文因素,反映了水池景观之所以形成的独特文化。

作者简介

胡英泽,山西永济人,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社会史学会理事,山西省历史学会秘书长。入选2017年度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社会史、华北区域社会史。主要研究领域为历史时期鱼鳞册地权、水利社会史、集体化时代农村社会等。出版专著2部,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