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联精选自然之辩:苏轼的有限与不朽
读者评分
5分

包邮三联精选自然之辩:苏轼的有限与不朽

1星价 ¥34.2 (7.6折)
2星价¥34.2 定价¥45.0
商品评论(2条)
201***(三星用户)

苏东坡的分析

看了书的简介,感觉很对自己的口味。

2022-06-26 20:00:30
0 0
ztw***(三星用户)

心得与感受

在中国传统文论中,“自然流露”“道法自然”显然是高明的文学境界。但人真的能完全契入自然吗?在这本书中,作者深刻地质疑了这一传统批评方式。杨治宜认为,人对“自然”的追寻犹如西西弗斯无休止的劳动,永远不能达到目的,但恰恰在这种永恒的徒劳中,凸显出人的价值。苏轼文学的价值,也正体现在这种对于自然的“自我否定”式的追寻中。本书讨论了苏轼文学创作背后的佛、道等思想资源,又以苏轼对牡丹和名石的吟咏来阐发对自然美的争辩,最后落在他晚年和陶诗及丹学上。把苏轼几经贬谪的命运与各种带有象征性的意象联系在一起,展现了苏轼的审美、创作以及他在有限的肉身与无限的自由之间的挣扎。作者借鉴了东西方各种思想视野,不仅丰富了苏轼文学研究,还将中国文学置于跨文化、跨学科的对话之中。

2021-05-01 16:54:08
1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108063014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37
  • 出版时间:2017-02-01
  • 条形码:9787108063014 ; 978-7-108-06301-4

本书特色

在中国传统文论中,“自然流露”“道法自然”显然是高明的文学境界。但人真的能完全契入自然吗?在这本书中,作者深刻地质疑了这一传统批评方 式。杨治宜认为,人对“自然”的追寻犹如西西弗斯无休止的劳动,永远不能达到目的,但恰恰在这种永恒的徒劳中,凸显出人的价值。苏轼文学的价值,也正体现在这种对于自然的“自我否定”式的追寻中。
本书讨论了苏轼文学创作背后的佛、道等思想资源,又以苏轼对牡丹和名石的吟咏来阐发对自然美的争辩,*后落在他晚年和陶诗及丹学上。把苏轼几经贬谪的命运与各种带有象征性的意象联系在一起,展现了苏轼的审美、创作以及他在有限的肉身与无限的自由之间的挣扎。作者借鉴了东西方各种思想视野,不仅丰富了苏轼文学研究,还将中国文学置于跨文化、跨学科的对话之中。

内容简介

在中国传统文论中,“自然流露”“道法自然”显然是高明的文学境界。但人真的能接近契入自然吗?在这本书中,作者深刻地质疑了这一传统批评方式。杨治宜认为,人对“自然”的追寻犹如西西弗斯无休止的劳动,永远不能达到目的,但恰恰在这种永恒的徒劳中,凸显出人的价值。苏轼文学的价值,也正体现在这种对于自然的“自我否定”式的追寻中。本书讨论了苏轼文学创作背后的佛、道等思想资源,又以苏轼对牡丹和名石的吟咏来阐发对自然美的争辩,很后落在他晚年和陶诗及丹学上。把苏轼几经贬谪的命运与各种带有象征性的意象联系在一起,展现了苏轼的审美、创作以及他在有限的肉身与无限的自由之间的挣扎。作者借鉴了东西方各种思想视野,不仅丰富了苏轼文学研究,还将中国文学置于跨文化、跨学科的对话之中。

目录

中文版序柯马丁
自序
导言
2016年2月20日,瑞士巴塞尔
否定的自然
艺术与自然
苏轼:一个天才的神话

**章 诗心如镜
风格、诗人与道
一位青年僧人的艺术教育
僧诗及其批评
诗歌作为“方便法门”
结语:言说无言

第二章 制造“自然”
艺与“学”
坐忘与解脱
雪堂与“似境”
结语:通过有限,抵达不朽

第三章 名花的挑战
自然美学
花解语
佛寺牡丹考
“色”与道德
结语:面对绝对自然的独白

第四章 雄辩的怪石
无用之用
用之无用:砚石之例
文人经济学
结语:“非人”而人

第五章 回归内在的乌托邦
尚友古人
隐喻的山川
诗歌的民族学
怨诗
桃花源与内在乌托邦
归去来
结语:通过陶潜,抵达自身

第六章 逍遥的肉身
作为业余爱好的丹学
阅读命运
龙虎铅汞说
白鹤峰上的道人
撤出自然
纵身见在
结语:妥协此在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相关资料

历史上,像苏轼这样,无论思想、文学还是艺术全都值得反复品味并且也经得起各种诠释的作家并不多见。这本书以细致绵密的思路和文笔,呈现一位青年学者与苏轼的对话。看点很多,以下三点*突出:*,利用苏轼思想观念、审美意识和文学艺术中含义丰富复杂而又十分核心的“自然”命题,将各个领域贯穿成一整体,构成宏大的阐释体系,核心概念的抽绎和阐释框架的设立都富于理论建构意义。第二,通过历史文本的细读,尝试还原苏轼思想、文学、艺术以及审美观念得以生成的语境,实现同情之理解与理解之同情,在与苏轼对话的场域中,表达作者对苏轼的独到思考和认知。第三,在细读历史文本过程中体现出绵密的思维追求和方法论自觉。做到独出心裁、深入诠释、充分揭示文本承载的信息而又尽量避免背离文本的意义走向,避免将复杂问题简单化。论者犹如解牛的庖丁,运斤的匠石,在历史文本字里行间梳理出苏轼原文的精彩,
眼光之敏锐,思考之深细,都煞是好看。
——张鸣(北京大学教授)

这是一部充满雄心和勇气的著作……杨治宜对苏轼艺术的分析既保持了一定距离,又拥抱、赞颂了它。因此,《“自然”之辩》同时是思想的胜利,又是一部美文——我禁不住想,如果苏轼能读到它,一定也会默契含笑吧。
——柯马丁(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

作者简介

杨治宜,江西宜春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史哲试验班本科、比较文学硕士,2012年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博士学位,自此执教于德国法兰克福大学汉学系,2015年起任副教授(终身教职)。主要研究方向为南北宋、近现代旧体诗,尤重诗学与其他智识领域之关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