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样的风采:近代大学女教师研究

别样的风采:近代大学女教师研究

1星价 ¥37.4 (7.8折)
2星价¥37.4 定价¥4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30818560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72
  • 出版时间:2018-12-01
  • 条形码:9787308185608 ; 978-7-308-18560-8

内容简介

近代大学女教师人数已达7000多人。然而,对这一群体在大学的教学、学术、管理、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研究却是少之又少,跟这一群体的重要性很不匹配。本专著把近代大学女教师作为研究对象,以女性“别样的风采”作为主线。在具体研究过程中,先从整体上描述近代大学女教师群体形成的主客观原因及特征,再从教学、学术、管理、社会服务等方面详细展开,其中选取了袁昌英、苏雪林、林巧稚、林徽因、冯沅君、俞庆棠、王世静、杨崇瑞、陆礼华等个案进行深入剖析,点面结合,充分展现近代大学女教师的“别样风采”,并总结了她们的成就和贡献。

目录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概念厘定
四、研究方法和内容
(一)研究方法
(二)主要内容

**章 近代大学女教师群体的形成及特征
一、近代大学女教师群体的形成
(一)大学女教师群体形成的客观因素
(二)大学女教师群体形成的主观因素
二、近代大学女教师群体的基本特征
(一)大学女教师群体的人员构成
(二)大学女教师群体的地缘结构
(三)大学女教师群体的学历结构
(四)大学女教师群体的专业结构

第二章 别样的风采:近代大学女教师教学研究
——以苏雪林、袁昌英、林巧稚为个案
一、苏雪林的教学风采——求真
(一)认真备课为教学
(二)率真为教显初心
(三)真心付出爱学生
(四)真知源于教学中
二、袁昌英的教学风采——求美
(一)教学形象呈现端庄美
(二)教学语言富有情感美
(三)教学态度蕴含温暖美
(四)教学内容渗透正气美
三、林巧稚的教学风采——求善
(一)教导学生以慈善之心对待病人
(二)秉持亲善之心对待学生
(三)对待教学精益求精止于至善
四、近代大学女教师对教学的贡献
(一)开设了一批教学课程
(二)呈现了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三)编撰了多种教学教材
(四)形成了丰富的教学风格

第三章 别样的风采:近代大学女教师学科学术研究
——以冯沅君、林徽因、俞庆棠为个案
一、冯沅君与文学科的学术发展
(一)融入情感,使文学科学术研究更加丰富
(二)关注细节,使文学科学术研究更加准确
(三)中西比较,使文学科学术研究视野更加开阔
二、林徽因与建筑学科的学术发展
(一)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古建筑学术
(二)探索民族特色的建筑创作
(三)在建筑学术领域注入诗意
三、俞庆棠与民众教育学科的学术发展
(一)带着关爱研究民众教育
(二)在民众教育实验中进行学术研究
(三)借鉴国外教育经验进行学术研究
四、近代大学女教师对学科学术的贡献
(一)打破了学科学术研究的性别隔阂
(二)增添了学科学术研究的风采
(三)拓宽了学科学术研究的领域
(四)培养了一批学科学术人才

第四章 别样的风采:近代大学女教师管理研究
——以王世静、杨崇瑞、陆礼华为个案
一、精细化管理——王世静在华南女大
(一)办学目标明确化
(二)课程设置精品化
(三)学生管理细致化
(四)教师管理细腻化
(五)行政组织结构精小化
二、服务型管理——杨崇瑞在北京国立**助产学校
(一)制定校训:牺牲精神,造福人群
(二)“造就产科专门人才”,服务社会
(三)组建精干的师资服务团队
(四)秉持服务社会的教学原则
三、刚柔相济式管理——陆礼华在两江女子体育专科学校
(一)办学宗旨:办女体校,达强国梦
(二)内柔外刚,多渠道筹款办学
(三)刚柔结合,培养体育人才
(四)刚中含柔,考核师资队伍
(五)以柔克刚,带领运动员在赛事中绽放风采
四、近代女校长对大学管理的贡献
(一)彰显了女性大学管理才能
(二)丰富了大学管理理念
(三)形成了多样的大学管理风格
(四)培养了一批杰出的女性人才

第五章 别样的风采:近代大学女教师社会服务研究
一、创作文学作品服务社会
(一)借文学改造社会——陈衡哲
(二)用文学呼唤爱——冰心
(三)以文学唤醒女性主体意识——冯沅君
二、参与医疗卫生教育服务
(一)医疗服务
(二)卫生宣传
(三)倡导节制生育
(四)开展社会教育
三、投入抗日救国运动
(一)笔伐
(二)口头演讲
(三)行动上积极参与抗日
四、走向国际舞台

第六章 几点思考
一、近代大学女教师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女教师所占比例低
(二)女教师职称职务偏低
(三)女教师地位偏低
二、近代大学女教师面临的几对矛盾
(一)女教师与男教师的矛盾
(二)事业与家庭的矛盾
(三)教学、学术研究与管理之间的矛盾
三、突围的几条路径
(一)女教师与男教师相互共存
(二)事业与家庭兼顾
(三)教学、学术研究与管理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教育部专科以上女教师审核通过名册
人名索引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别样的风采:近代大学女教师研究》:  3.独立的自主意识  近代大学女教师从小就有强烈的自主意识。陈衡哲认为女性的真正解放在于女性现代人格的建立。这个现代人格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女性的性别人格,“为女”的人格;一是女性的个性人格,“为人”的人格。女性的双重人格都要给予充分发展,否则牺牲任何一种人格,女性的人格就不会健全。她在自己的人生中,也一直在为自己“造命”。从十三岁起,她就远离父母南北奔走。曾有一次,从成都到上海的船上,她一路远行,并不感到寂寞,反而感到独处具有相当诱惑力。当时同船的两个男孩子一直哭哭啼啼,*后一个仆人告诉她:“这些男孩比你胆小多了,小姐,虽然他们是男孩你是女孩。他们老哭,想他们的母亲和舒服的家,尽管他们要比你大两三岁。”①甚至考上了清华大学留美奖学金出国时,陈衡哲也不要家人为她送别,她说:“我已经习惯于各种各样的独处。”②林徽因从小就知道父亲不喜欢母亲,对她母亲非常冷淡。她父亲善诗文、工书法,是一个儒雅风流的新派人物,而她母亲则是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旧式女子。所以“她爱父亲,却恨他对自己母亲的无情;她爱自己的母亲,却又恨她不争气;她以长姊真挚的感情,爱着几个异母的弟妹,然而那个半封建家庭中扭曲的人际关系却在精神上深深地伤害过她。可能是由于这一切,她后来的一生中很少表现出三从四德式的温顺,却不断地追求人格上的独立与自由”③。她跟随父亲游历欧洲时,就立志学建筑,做一名优秀的建筑师。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时,建筑系只收男生,不收女生,因为建筑系的学生常常要彻夜赶图,女生不是很方便。虽然林徽因在美术系注册上学,但第二年春季班开始,林徽因就成了建筑系设计教授的助理,过了一个学期,又当上了建筑设计课的辅导员。虽然我们不知道林徽因是怎样成为建筑系设计教授的助理和建筑设计课辅导员的,但有一点非常明确,她有她自己的执着追求,她不想步她母亲的后尘,她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想学什么,想成为一个怎么样的人。  正是这种独立的自主意识,使得她们敢于同传统守旧势力作斗争,实现人生的真正独立;也正是这种独立自主意识,使得她们非常自信,为她们以后走上大学讲台奠定了基础。  4.融汇中西的文化素养和能力  近代大学女教师,用柯灵的话说是:“大多出生于仕宦之家,还是清末的遗民,有的留学海外,渑欧风,沐美雨,或多才多艺,或作家而兼学者,格调高雅清婉,上承古典闺秀余绪而别具五四新姿。”①也就是说,这些女性之所以能成为大学女教师,是因为她们有着令人羡慕的高等教育背景,具有融汇中西的文化素养和能力。赵萝蕤出生于书香世家,她的父亲是东吴大学教授赵紫宸。她曾在苏州圣约翰堂附近的幼儿园上学三年,七岁进景海女子师范学校学习,十四岁考入燕京大学附属中学,十六岁时,她被燕京大学中文系录取,大学二年级时转入英语系,二十岁考入清华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在积累了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后,她又赴美国芝加哥大学英语系学习,专攻美国文学,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对亨利-詹姆斯(HenryJames)的作品产生独特兴趣,花了几年时间关注他的各种作品。正是这种教育,使她得天独厚,具备了中西融汇的素养和能力。袁昌英是一位集学者、大学教授、外国文学研究家,翻译家、作家于一身的现代知识女性。在她小时候,她的父亲就非常重视对她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中国诗歌艺术的熏陶。由于她父亲袁雪安曾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观念很新,非常看重女儿的教育。袁昌英十三岁时,她父亲就送她到上海教会学校中西女塾读书,1916年毕业后又自费送她去英国深造。1921年袁昌英毕业于爱丁堡大学,获英国文学硕士学位,是在英国获硕士学位的**位中国女性。1926年她又只身赴法,在巴黎大学攻读法国文学和近代欧美戏剧,获硕士学位。这种融汇中西的文化积淀,使得“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西方文化的接受时,袁昌英也并非盲目照搬,而是以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和自身的好恶,有选择地吸纳与接受,形成了她兼具知识分子的雍容气度、传统女性的兰心蕙质和西方人文精神的独立意识,表现出女作家中少见的才、学、识、德的水乳交融,这些正是袁昌英散发出的独特魅力所在”②。  ……

作者简介

  项建英,女,1970年生,浙江余姚人。现任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代教育史。曾先后在《高等教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版)、《比较教育研究》等杂志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和合著2部;系列论文获浙汀省高校科研成果二等奖;曾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和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课题2项。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