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创造性的采访-(第三版)
读者评分
5分

创造性的采访-(第三版)

1星价 ¥37.9 (7.6折)
2星价¥37.9 定价¥49.8
图文详情
  • ISBN:9787300116945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198
  • 出版时间:2010-03-01
  • 条形码:9787300116945 ; 978-7-300-11694-5

本书特色

本书运用大量案例和插图,结合作者多年来新闻采访实践和教学的经验,形象生动地介绍了新闻采访各个环节的方法和技巧。例如:如何成功地策划和准备采访,如何从采访对象那里获取有意义的信息,如何营造和谐友善的采访气氛,如何借助电子手段进行采访等等。书中深入探讨了“采访的伦理道德”这个业内人士多年来非常关注的问题,还就如何将采访转化为报道提出了若干操作性极强的指导性建议。

内容简介

  《创造性的采访(第3版)/新闻与传播学译丛·国外经典教材系列》运用大量案例和插图,结合作者多年来新闻采访实践和教学的经验,形象生动地介绍了新闻采访各个环节的方法和技巧。例如:如何成功地策划和准备采访,如何从采访对象那里获取有意义的信息,如何营造和谐友善的采访气氛,如何借助电子手段进行采访等等。
  《创造性的采访(第3版)/新闻与传播学译丛·国外经典教材系列》中深入探讨了“采访的伦理道德”这个业内人士多年来非常关注的问题,还就如何将采访转化为报道提出了若干操作性极强的指导性建议。
  《创造性的采访(第3版)/新闻与传播学译丛·国外经典教材系列》已被美国许多新闻院校采用为专业教材,并被列为新闻记者的必读书目。

前言

  如果用两个字来说明《创造性的采访》第三版与前两个版本的区别,那应该是——“真实”。再多用一些字眼,那就是“力求真实”。25年来,我始终将新闻采访作为一个课题潜心研究,也因此对它的真实性愈加关注。什么是“真实”?“真实”的定义到底是什么?如何将真实性应用于新闻工作?*重要的是,新闻工作领域里具体的采访活动日趋多样化,这到底是增强了还是妨碍了真实性的体现?是什么促使我们发生了上述这些思想转变?我想多半是因为这样一个事实,即今日的公众看到从事新闻采访活动的记者的人数越来越多,多过了以往任何时候。越来越多的广播节目采用了问答的形式,包括尖刻的谈话节目——通常变成了较量谁更能喊叫的比赛;或者是聪明人用一问一答式的对话来斗智斗勇,而这些*终都是为了搞笑;偶尔,你甚至能看到某些讨论公共事件的论坛类节目也采用了问答形式。所有的这些例子都表明,公众已经逐渐开始认识到,提问的性质决定了回答的性质。诙谐的提问得到的回答也是诙谐的;而挑衅性的问题則会招致防卫性的回答。在这样一个竞技场里,如何获得事实真相?在记者的工作实质上就是与采访对象唱对台戏这样的前提下,怎样才能保证事情的真实性?这个前提表明,记者与采访对象是敌人,在两者之间进行的采访就像一场象棋比赛,你攻击我防御,你前进我后退,你胜利我失败。但如果我们的采访目的就是公正地讲述事实真相,我们不妨重新考虑这些采访策略。

目录

第1章 你的采访问题何在
显性问题
隐性问题

第2章 何为采访?
不带个人评价的倾听——一条基本原则
记者如何获取信息
什么是新闻采访
创造性的采访
创造性的提问
采访的类型——直接采访和间接采访

第3章 采访的十个步骤
明确采访目的
进行背景调查
进行采访预约
策划采访
与采访对象见面:打破僵局
提**个问题
营造轻松和谐的采访氛围
提问敏感问题(Askingthe Bomb)
提问敏感问题之后的情感恢复
总结本次采访

第4章 采访要素——个案史
明确采访目的
背景调查
策划采访
电话采访
需要牢记在心的一些要点

第5章 提问
提问的语言要简单明了
开放式问题和封闭式问题
提问的顺序:漏斗
使采访开始的提问
过滤型问题
探究型(加强型)问题
与事实有关的提问:五个“w”
概念界定型的提问
数字问题
评论性问题
创造性问题
诱导性问题、内容过剩问题和垃圾问题

第6章 采访中对话的延伸
研究的价值
新闻采访问题的文献回顾
“温柔”提问的重要性
非语言的交流
人际交流的基础

第7章 受访
一夜成名者的尴尬
为什么要接受采访?
采访对象是否需要建立一个全同性的组织?
被访者的访前准备
记者在采访中使用的花招
*后的几点说明

第8章 采访策划
采访策划的**步——明确采访目的
提出采访要求
做作业
研究采访对象的性格和兴趣
准备提问的领域
预测答案
制订具体的采访计划
保持策划的弹性
关于策划的几点补充

第9章 失败的教训

第10章 学会倾听
进攻性的倾听(AggressivcListening)
怎样成为职业倾听家

第11章 新闻观察
对“文学性新闻”创作研究的新要求
新闻观察的三种类型
应该观察什么

第12章 引语和逸事的采访
学会识别引语
引语的采访
刺激对方讲出一些逸事

第13章 电话采访、采访记录与采访录音
电话采访
做采访记录
使用录音机

第14章 特殊问题
难以约见的采访对象
询问敏感性问题
采访的精确性
如何面对被访者的敌意
他们是否在讲真话
使模糊的记忆渐渐清晰
托词回避的被访者
不可以公开的言论
新闻发布会
你会怎么写我?
枯燥乏味的采访对象
无准备的“战役”

第15章 电子辅助采访
通过收发电子邮件进行的采访
国际互联网对采访的帮助
收集新闻线索
从网上查阅资料

第16章 广播电视采访
广播电视采访有哪些不同
广播电视采访的三种形式
广播电视采访的提问

第17章 特定新闻领域的采访
不同采访领域的采访方式
特定领域新闻采访的基本原则
怎样开始某一领域的新闻采访
采访某一新的领域需要遵循的基本步骤
新闻的三个来源
事态不明情况下的提问

第18章 多重采访项目
多重采访项目的实质
多重采访项目的特殊要求

第19章 人物采访
人物采访的分类
人物采访的用途
人物处理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如何进行人物采访
可用于人物采访的20个提问
记住采访者

第20章 采访的伦理道德问题
欺骗
背叛
歪曲
侵犯个人隐私
采访对象的“权利法案
总结

第21章 通向事实真相的十个步骤

附录A 采访练习
附录B 采访报告示例

参考文献
书中提到的采访
索引
译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创造性的采访(第3版)/新闻与传播学译丛·国外经典教材系列》:
  倾听不应该是被动的。“进攻性的倾听”这种说法听起来有些自相矛盾。你得努力抓住对方谈话的要点,还得以自己的反应——语言方式和非语言方式——去鼓励对方。
  调查显示,与花在其他交流活动中的时间相比,成年人花在倾听上的时间更多一些。早期的一项研究(Rankin,1926)计算出,人们在交流时,倾听的时间占42%(说的时间占32%,阅读占15%,写作占11%)。到1975年,另有一位研究者更新了这项研究,倾听的时间上升至55%(Werner,1975,见Wolvin和Coakley的报告,1985)。但倾听被作为学术课题来关注并不普遍,这方面的学术研究也很少。
  表面来看,倾听的关键似乎是人脑处理信息的速度。我们说话的速度大约是每分钟125个单词,但大脑吸收信息的速度却是它的三四倍。但人的思维是单向的——人人都如此。一次只能做一件事。于是你在谈话中来回穿梭,利用多余的时间来记笔记,温习与先前谈话相关的细节,把谈话者的想法和其他想法相比较,思考接下来该问的问题。你还可以利用这段时间进行一些不相关的探索。
  大脑的活动速度和谈话者的谈话速度之间的差距把倾听家与非倾听家区分开来。一项权威调查(NicholsandStevens.1957)显示,*优秀的倾听者的思维速度往往快于谈话者,有时甚至能率先领悟谈话的要点。
  对优秀和糟糕的倾听者的倾听习惯的调查显示——通过检验他们对口述材料的记忆能力,优秀的倾听者往往具备一些别人不具备的特点。他们肯花时间思考自己听到的东西,而且肯阶段性地回顾谈话者已经说过的和接下来要说的话。他们还会使用其他论据来权衡谈话者的见解,从“字里行间”听出一些暗示过的但未直接表达出来的观点和态度。
  糟糕的倾听者却倾向于只听事实,有时还下很大的工夫去记住它们,但却不考虑这些事实的深层含义。他们还经常被一些小事分神,比如说经过的车辆的声音,或者说话者的一些个人特征——外貌丑,外貌迷人,声音尖细,或者别的什么。通常,糟糕的倾听者的注意力容易被某个具有感情色彩的词分散,从而去想一些不相关的事情。这类倾听者不是觉得说话者无聊,就是觉得他们谈论的话题无聊。
  在尼科尔斯(Nichols)和史蒂文斯(Stevens)所做的开创性工作中,倾听被定义为从口述讯息中回忆信息的能力。近来有越来越多的文献对此定义提出质疑(决定记忆能力*关键的因素是什么?是倾听还是智力?研究表明与智力的关系很突出)。有关倾听文献的一项研究报告中,至少列出了17条倾听的定义,并下结论说,我们对该问题的思考仍然停留在定义的水平(Wolvin and Coakley,1985)。或许好的倾听者本身就是“善于关心他人的,以他人为中心的”(Bostrom,1990)。在乎采访对象的采访者——至少能够做到倾听或者陈述采访对象的观点——相对缺乏真诚的记者而言,能够赢得更加真诚的回答。
  同时,对新闻倾听的定义也可有可无。因为大部分新闻采访的重点都在收集信息,以便向观众陈述,所以定义倾听的任务也就变得容易了许多。倾听意味着关注采访对象提供的讯息,还意味着为了更好地理解该讯息,问一些问题。它意味着大脑以短期记忆的方式介入采访的方方面面,这样你的提问就特定地反映出你所听到的一切(这些问题并不是在采访前准备好的)。倾听意味着,离开的时候,刚刚被揭示出真相的一些事情以笔记、录音带或者记忆的形式被记录在案。
  对证人证词可靠性的研究表明,记忆是*不可靠的记录形式(Loftus and Doyle,1987)。采访过程包含了记忆的三个组成部分:短期记忆(STM),再现(rehearsal),和长期记忆(LTM)(Bostrom,1990)。记忆通常会在几秒钟内很快瓦解,除非再次排演,也就是思考和谈论你的所见所闻,或者把它们记录在案。如果采访对象的观点对你没什么意义,它们很快就会在你的记忆里消失。这也暗示了采访时作倾听的一点不足。在采访的初期,记者们通常不会留意采访对象的言论,这些言论只有通过接下来进一步的讨论,才会显现出其意义。除非被记录下来,否则有价值的言论*终会无影无踪。
  短期记忆在采访过程中显得弥足珍贵。关注谈话的进展程度能够帮助把记忆中的谈话片段重新组合,并帮助形成新的问题。这类提问往往开始于“你几分钟前说的话好像跟我们现在谈论的有关”,然后不断融合、重组谈话片段,目的是产生新的见解。评价、比较、对照采访对象的言论花费的心思越多,提问就越具创造性。
  ……

作者简介

肯·梅茨勒,1956年毕业于美国俄勒冈大学,获新闻学学士学位,之后做过五年新闻记者。1961年获美国西北大学新闻学硕士学位,同年开始在大学里任教。现任俄勒冈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名誉教授。梅茨勒教授于1972年开始教授新闻采访课程,曾经在世界多个城市主持召开学术研讨会,讨论新闻采访和信息采集的各类方法。主要作品有《创造性的采访》等。《创造性的采访》多年来一直被美国务:大院校的新闻院系作为专业教材使用。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