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图文详情
  • ISBN:9787300194028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428
  • 出版时间:2014-07-01
  • 条形码:9787300194028 ; 978-7-300-19402-8

本书特色

本书叙述内容广泛,覆盖中国自先秦两汉至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闻传播活动的历史,涉及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同时囊括台湾、香港、澳门的新闻传播事业。古代史论述尤为详尽,史料丰富详实;对网络传播的历史进行了专章论述。

内容简介

本书涵盖了中国自先秦两汉以迄当代新闻传播活动的历史,涉及报刊、广播、电视、新媒体和新闻传播学教育、新闻传播学研究等各方面的内容,同时囊括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新闻传播事业。

前言

  一般说来,新闻教育质量的高低,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两个因素:一个是师资,一个是教材。两者之间,教材的作用更大。这是因为,师资的多少和良窳,往往受办学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而教材一旦完成,就可以直接嘉惠于学子,风行四海,无远弗届。进一步说,一部好的教材,不仅可以满足教学的需要,培养出一大批人才,而且还可以同时拥有一定的学术含量,推动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发展。1919年出版的徐宝璜的《新闻学》,1927年出版的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就是这方面的很好的例子。这两本书都是作者在高等学校从事新闻学理论和新闻史教学时作为教材编写出来的,出版之后,立即引起世人的关注和推崇,一再重版,历久不衰,至今仍然是公认的新闻学理论和新闻史方面的传世之作和经典之作。正因为这样,新闻教育的前辈们,历来十分重视教材的建设。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十来年,坊间出版的新闻学方面的书籍,绝大部分都是教材。改革开放以后,新闻传播学研究空前繁荣,新闻学方面的书籍大量问世,但教材仍然在其中占了很大的比重。这些教材,覆盖了新闻传播学的方方面面,经过出版家和众多作者的长期努力,门类和品种基本配套齐全,曾经为同时期的新闻教学做出过重要的贡献。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新闻工作实际的飞速发展,这些教材的体例日显陈旧,观点和内容也亟待调整和更新。一些属于学科前沿和科技含量较高的新开课程的教材尚付阙如,使现有的教材出现了不少缺口。在新世纪已经到来之际,集聚力量,重新编写出一套体系完整,门类齐全,能够为新世纪的新闻教育和新闻人才培养服务的新闻传播学的系列教材,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和新闻业界与新闻教育界的迫切需求。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应这样的需求产生的一套系列教材,它将涵盖新闻学、传播学两个二级学科的方方面面内容,满足新闻、广播、电视、广告、媒体经济、新媒体等多个专业的教学需要。负责这些教材编写工作的,是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等多所著名院校长期从事新闻传播学方面教学与研究工作的专家学者,其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编写者都是相关学科的国家级的学术带头人,堪称一时之选。收入本系列的教材中.既有国家级重点教材,也有部级重点教材,其他的也都是经过严格筛选的精品,所以,本套系列教材的质量是有保证的,其权威性也将会得到社会的认同。

目录

**章 中国古伐的新闻传播活动
**节 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溯源
第二节 唐代的新闻传播与早期的官报
第三节 宋代官办的“邸报”和流行于民间的“小报”
第四节 元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第五节 明代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六节 清代早期和中期的新闻传播活动
……

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于初步发展
第三章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
第四章 清末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五章 民国初年的新闻传播事业
……

第六章 五四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
**节 《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
第二节 新的报刊宣传阵线的形成
第三节 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传播事业的诞生
第四节 新闻工作改革、新闻学研究与新闻教育

第七章 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
**节 中国共产党的报刊
第二节 国共合作后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三节 北洋军阀统治地区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四节 北伐战争中的革命报刊

第八章 十年内战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
**节 国民党统治区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二节 革命根据地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三节 抗日救亡运动中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四节 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九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
**节 延安等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二节 国统区新闻传播事业与境外抗日宣传活动
第三节 沦陷区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十章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
**节 国民党新闻统制的重建与新闻界的抗争
第二节 解放区人民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与新闻工作中两条战线的斗争
第三节 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划时代巨变

第十一章 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
**节 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创建与初步发展
第二节 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与新闻业务的探索和改进
第三节 新闻宣传报道的成就与过失
第四节 1956年社会主义新闻工作改革

第十二章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
**节 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与调整
第二节 从反右派斗争到”大跃进“运动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三节 60年代初期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
第四节 主要新闻思想评价

第十三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
**节 新闻传播事业的艰难发展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新闻传播事业的主要特点

第十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闻传播事业
**节 回归新闻本位(1978-1992)
第二节 驶上市场化的快车道(1992-2002)
第三节 日渐开放的新闻事业(2003-2012)
第四节 十八大以来的新闻传播事业(2012年底-)
第五节 改革开放以来的广播电视事业

第十五章 网络媒体的崛起
**节 网络传媒格局的初步形成(1995-2000)
第二节 网络媒体舆论影响力日增(2000-2009)
第三节 互联网的微博时代
第四节 网络媒体发展纳入国家战略

第十六章 1949年以来台湾、香港、澳门的新闻传播事业
**节 1949年以来台湾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二节 香港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三节 澳门的新闻传播事业
参考书目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基础课程系列》:
  三、中文商业报纸的迅猛发展
  与香港不同,上海英文商业报纸的市民读者数量有限。随着西方国家的商品向中国的大量涌人,外商们迫切需要中文报刊来为其商品做广告,以便在中国人中间打开销路。于是,由外商创办的中文商业性报刊在上海应运而生,并获得很好的发展。这是在中国社会近代化转型背景下,随着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过渡,报业所做出的一种正常反映。中文商业性报刊刚兴起不久就成为上海报业的主流,其中影响*大的是《申报》以及《字林沪报》、《新闻报》等。
  在香港,中文商业报纸往往由成熟的英文商业报纸创办,这一特点在上海报业早期发展中也有所体现。上海*早的中文商业报纸是北华捷报馆于1861年11月19日创办的《上海新报》(英文报名是TheChineseShippingList&Advertiser),字林洋行出版,初为周刊,1862年5月7日起由周刊改为周三刊,初创时日销约300份。
  《上海新报》的历史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重信息的商业化阶段;重教化的综合化阶段;重经营的娱乐化阶段。前550期为其发展的**个阶段,主要刊登商业广告、航运信息、货品货价等内容。《上海新报》创刊号发刊词宣称其编辑方针是:“大凡商贾贸易,贵乎信息流通。本行印此新报,所有一切国政军情,市俗利弊,生意价值,船货往来,无所不载。”该报初创时为两个版面,第1版为商业信息和新闻,第2版全部为商业性内容,将商业信息放在了首要地位。
  1868年2月1日,时任《上海新报》主笔的英国传教士傅兰雅实行改革,该报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版式革新,重新编号,称“新式第××号”,每期l张4版,第1版广告,第2版中外新闻,第3版广告、船期及行情表,第4版论说及杂著,其中广告、船期、行情等商业信息仍占多数。样式已接近现代日报,高45.72厘米,宽60.96厘米,白报纸两面印刷。《上海新报》是国内*先使用白报纸印刷的报纸。编辑业务上,《上海新报》自1870年3月24日起率先在每条新闻上加标简明题目,用头号字排标题,4号字排正文,此前的国内各报都没有专门的新闻标题。革新后不久,傅兰雅将编务交给林乐知主持,内容较之前更为丰富,由傅、林两位传教士主持的《上海新报》具有较浓的宗教色彩。
  1871年2月1日,林乐知离开《上海新报》。1871年之后的《上海新报》逐渐呈现出一种娱乐化的倾向,奇闻轶事、因果报应、花界动态等内容越来越多。1872年7月该报改为日刊,以应对新创办的《申报》的挑战。
  纵览《上海新报》所刊载的新闻,大多译载或转载自沪、穗、港等地出版的中外文报纸,有时也摘登一些《京报》上的内容。另辟有“苏省日报”专栏,刊登“辕门抄”发布的江苏政界消息。《上海新报》初创时,正值太平军席卷江南、欲进军上海之际。为了满足上海市民、特别是慑于太平天国的威力相继逃入上海租界的江南财主、乡绅了解太平天国*新动态的需求,该报也刊登了许多有关太平天国的报道,偶刊评论,大多敌视太平天国,吹捧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外国雇佣军的“功绩”,并积极为清政府消灭太平军出谋划策。
  《申报》是上海的第二份中文商业报纸,由英国商人安纳斯脱·美查(Ernest Major)等4人集资1600两白银创办。1872年4月30日,《申报》(初名《申江新报》)创刊,初为两日刊,第5期起改为日报,用毛太纸单面印刷。1874年9月11日,《申报》开始增加篇幅,更换纸张,改用赛连纸印刷。1877年6月20日,《申报》再次拓宽版面。自1879年4月27日起,《申报》取消每周休刊一天的办法,星期日照常出报。1884年,《申报》业务上有不少改进,扩充了篇幅,加强了新闻报道,纸张也有所改进,广告激增。
  美查创办《申报》的目的是为了赚钱,因而十分重视办报质量。在创办《申报》前,美查曾派钱昕伯去香港对中文商业性报纸进行考察。《申报》创刊后,美查将编辑大权交给蒋芷湘、钱昕伯等中国文人,在外国人所办的报刊中,一直由中国人主持笔政的,《申报》是**家。在美查的精心策划下,《申报》发行量不断上升。1877年6月20日,《申报》刊出告白,宣布该报每日销数约为八九千份。1889年10月15日,美查将所营事业改组为美查兄弟有限公司(Major Bros.Ltd),售出股份,收回白银约10万两,返回英国。新成立的美查有限公司设董事会,由董事4人、经理1人主持,《申报》由外国人独资报纸转为中外合资经营的报纸,但由于外资比重较大,公司大权仍然掌握在外国人手中。
  在新闻业务上,《申报》将新闻报道放在首位。《申报》创刊号上刊登的《发刊辞》、《本馆条例》及《申江新报缘起》宣称:“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与夫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足以新人听闻者,靡不毕载。”1872年5月28日,《申报》发表《采访新闻启》,征求各方面稿件。1874年7月9日,《申报》发表征稿告白,宣布对送刊的稿件“概不取值”,并向作者赠送报纸数张,以为酬谢。1875年7月5日,《申报》发表告白,宣布“本馆立志欲将中国境内各紧要消息采录无遗”,要求各地读者惠寄新闻、评论以实篇幅。至是年7月止,该报已在北京、南京、苏州、杭州、武昌、汉口、宁波、扬州等城市聘定特约记者,以报道当地新闻。其余无特约记者的城市,则要求当地读者“发于楮墨,而惠寄刊列”,发表后付给稿酬。
  为了提高新闻的时效性,《申报》在国内报纸中*早使用了电报。1874年1月30日,《申报》刊出了国内报纸的**条电报新闻。全长1400公里的津沪电报线路于1881年12月24日交付使用后,《申报》立刻利用这条电报线路传递南北各报新闻。1882年1月16日,《申报》刊出该报记者从天津发来的新闻专电,为国内报纸上出现的**条国内新闻电讯,开辟了我国报纸利用电报在国内传递新闻的新路。1884年8月22日,《申报》驻京记者开始使用有线电报从北京直接向上海拍发新闻专电。
  ……

作者简介

  方汉奇(1926-),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荣誉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新闻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学术总顾问。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届新闻传播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清华大学等17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顾问、名誉院长、客座教授、兼职教授。《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编委兼“中国新闻事业”部分的主编。著有《中国近代报刊史》、《报史与报人》、《新闻史上的奇情壮采》等书,主编有《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中国新闻事业简史》等书,发表论文200余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