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向集权的物质文化之路:秦代造物设计的多元融合研究

包邮走向集权的物质文化之路:秦代造物设计的多元融合研究

1星价 ¥76.8 (6.0折)
2星价¥76.8 定价¥12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10214894
  • 装帧:平装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650
  • 出版时间:2020-06-01
  • 条形码:9787010214894 ; 978-7-01-021489-4

本书特色

本书通过对有关“秦文化”文本材料的深入解读以及古籍文献的分类、梳理,以文献实证建构秦代造物设计多元融合研究的理论框架。该书注重于从秦代物质文化(衣、食、住、行、用)入手,对秦代造物设计的多元融合进行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综合研究。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爬梳剔抉、规范有致,更注重“造物”概念的融入,将历史性研究法中现存文献、实物证据、推理性证据、多重证据等重要的解释手段,结合“长时段”与“生活史”,力求客观真实复现秦代造物艺术的叙述方式,回归设计文化的原初存在。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对有关“秦文化”文本材料的深入解读以及古籍文献的分类、梳理,以文献实证建构秦代造物设计多元融合研究的理论框架。该书注重于从秦代物质文化(衣、食、住、行、用)入手,对秦代造物设计的多元融合进行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综合研究。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爬梳剔抉、规范有致,更注重“造物”概念的融入,将历史性研究法中现存文献、实物证据、推理性证据、多重证据等重要的解释手段,结合“长时段”与“生活史”,力求客观真实复现秦代造物艺术的叙述方式,回归设计文化的原初存在。

目录

序 导言 绪论 上篇 文化承袭:秦代造物设计的历时性观察 **章 多元融合中秦国社会的造物设计“图景” **节 从雍城到成阳的造物环境观察 第二节 礼与用多元交融中的“封国”造物设计流变 第三节 秦国农耕生产中的“创新”与“多元” 第二章 秦代造物设计的经济环境与商品贸易的多元演进 **节 市肆的形成动因与“末业”说之源起 第二节 “抑”与“利”框架下秦人物品交换与多元演进形态 第三节 法制化管理轨道下秦代商业活动的多元之迹 第三章 秦代造物设计中手工业的发展溯源与工艺技术精进 **节 秦代手工业构成与发展溯源 第二节 多元手工业门类的演进 下篇 工匠造物:秦代造物设计的专题性研究 第四章 “征战”与“礼用”多元融合中秦代兵器的机械之造 **节 秦代兵器多元种类及其实战效能初探 第二节 秦代兵器材质选择与加工工程技术中的“物有适宜” 第三节 秦代兵器种类演进的个案分析 第四节 制度与法制框架下秦代兵器生产环节的多元构成 第五章 “生活”与“价值”融汇中秦代造物设计的多元品类 **节 生活中的秦人之“用” 第二节 生存与心灵的栖息地——设计中的秦人之“筑” 第三节 水陆并行,一日百里——行驶之“具” 结语 参考文献 图版说明 静态的遗迹,动态的生活 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宗椿理,江苏沛县人,先后毕业于兰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艺术学院,获艺术学博士学位。2015年荣获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现任洛阳师范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设计艺术历史及理论的教学和研究,研究重点为秦代造物设计研究,主要立足于“秦文化”文本材料的深入解读以及古籍文献的分类梳理,结合田野考察与古迹遗存探寻秦代物质文化,注重秦代设计艺术演进的路径研究。发表《民以食为天,饮当器以用——秦代饮食器具的多元类别与特定社会功能解析》等相关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项;河南省哲学社科规划项目1项;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1项。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河南省哲学社科规划项目;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共4项。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