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44498104
  • 装帧:一般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88
  • 出版时间:2020-08-01
  • 条形码:9787544498104 ; 978-7-5444-9810-4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以亲切的语言诠释了“诗和远方”的必要性】 书中没有说教,只是娓娓道来,以爱因斯坦、冯·诺依曼、奥本海默等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著名科研人员的例子,有力地证明了这样一个论点:在很多时候,科学家研究的“有用知识”才是改变人类命运的关键所在,进而向科学界及至全社会提出,不可一味追逐实用价值,而应让思考者留有“诗和远方”(文中的比喻是“山的另一边的风景”)。 【不仅仅探索曲折科学之路,更道出人生的哲学】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首任和现任院长,两位作者的两篇文章跨度达大半个世纪,从科研说开去,不仅仅透彻地阐述了科研的本质,更传递了隽永的人生哲学。尤其是弗莱克斯纳在1939年写成的文章,自首次发表以来,历久弥新,在科学界一直备受推崇,并且启发了科学界之外的更多人,既有政治领袖、商业精英,又有无数的普通人。 【体量轻巧,值得反复阅读】 本书小巧轻便,可谓微言大义、字字珠玑,值得反复阅读,随着读者阅历的变化,每次读完都会有新的感悟。

内容简介

这四十年来,科研资金紧缩,导致资源更多倾斜于实用或实际的成果,以创造能够带来即时价值的产品。这样的大背景下,专攻紧迫的显著问题是否才是明智之举?事实并非如此。普林斯顿大学高等研究院的创始董事、曾帮助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来到美国的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在其经典作品《无用知识的有用性》中描述了一个有关科研的巨大悖论。那些纯粹由好奇心驱动而无关应用的对深层问题的探索,往往能催生伟大的科学发现,带来拥有革命性的技术变革。简单的例子:没有量子力学,就没有电脑芯片。 这本小书包含了弗莱克斯纳于1939年写就的那篇永不过时的文章,以及高等研究院现任院长罗·戴克格拉夫的一篇新作。戴克格拉夫在文中指出,弗莱克斯纳对“无拘无束地追求无用知识”这一价值观的捍卫,在当今时代的意义更甚于20世纪初。他讲述了在过去的那个世纪里,基础研究如何引发了重大变革;解释了它为何既是创新的先决条件,又是社会和文化变革的步。他提出,唯有在自然与人文科学领域真正重视并大力资助由好奇心驱动的“对无用知识的追求”,社会才能获得更广博的智识,才能在当下和未来实现实质性的发展。

目录

明日的世界

罗贝特·戴克格拉夫

001

无用知识的有用性

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

045

关于作者

083

拓展阅读


展开全部

节选

1939年4月30日,在战争阴云的笼罩之下,纽约世界博览会于昆斯县的法拉盛草地公园举办, 主题定为“明日的世界”。在接下来的18个月里,将近4500万名游客得以一览新兴科技所勾勒出的未来图景。展览中的一些新发明确实相当有远见——整个展览中出现了世界上**台全自动洗碗机、**台空调和**部传真机。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Franklin Roosevelt)在世博会开幕式讲话的现场直播昭示着美国开启了电视机时代。新闻短片里播放着2米多高、名为Elektro的铝制机器人的画面,它笨拙地踱着步子,能通过播放78 r/min的录音来“说话”,能抽烟,还能和自己的机器狗Sparko 玩耍。另外的一些展览,如一个宏大的蒸汽机车露天展会,则更像是昨日世界的*后一抹掠影。 作为世博会科学顾问委员会的名誉主席,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亲自主持了整场开幕仪式,并且在电视上进行了现场直播。他在成千上万的观众面前说起关于宇宙射线和外太空高能亚原子粒子撞击地球的话题。人们后来把这件事当成一个带有喜剧色彩的失误。现场的扬声器出了故障,导致人们很难听懂爱因斯坦的讲话。而开场表演——10束宇宙射线的捕获过程——*终演变成了一场轰动一时的闹剧。微粒从曼哈顿海登天文馆通过电话线路被传到昆斯县,被捕获之后,接收器会响铃并发光,但是当第10束宇宙射线正要被捕获时,电源突然出现了故障。现场的观众感到无比失望,纷纷离场。次日,《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报道此事时写道:“观众抛弃了科学,转而支持能令他们拍手称奇的表演。” 两个即将主宰世界的重大科学发现——核能和电子计算机——并没有出现在世博会上。值得注意的是,这两项科学技术起源于同一个学院,即美国新泽西州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自1933年以来, 这里一直是爱因斯坦的学术家园。构建该学院的想法*早来自其首位院长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Abraham Flexner)。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旨在打造一个“学者的天堂”,在这里,学术明星不用承担教学工作和行政职责,只需要全心全意地投入深度思考,尽可能地远离日常琐事和务实的应用问题。这就是弗莱克斯纳所提倡的“不受阻碍地追求无用知识”观念的具体体现。在他看来,这些无用的知识就算真有发挥作用的一天,也是好几十年以后了。 无意间引发了核技术革命和数字化革命。他*早聘任的一批学者就包括爱因斯坦,后者在参加纽约世博会开幕式后不久的1939 年8 月致信罗斯福总统。在这封著名的信中,他敦促罗斯福启动原子弹项目。紧接着,尼尔斯·玻尔(Niels Bohr)和约翰·惠勒(John Wheeler)关于核裂变的突破性论文于1939年9月1日发表在《物理评论》(Physical Review)上。就在同一天,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

作者简介

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 构想、创办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并于1930—1939 年担任创始董事。身为美国教育改革(包括医学训练和实习)领域的杰出人物,弗莱克斯纳对知识、学术诚信和学术理想的发展进步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致力于好奇心驱动的基础研究,这所研究院至今是他遗产的核心所在。 罗贝特·戴克格拉夫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院长、“利昂·莱维”教授,数学物理学家,为弦理论和科学教育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戴克格拉夫是荷兰皇家艺术与科学院前任校长,国际学术合作伙伴协会主席,以及杰出的公共政策顾问和科学与艺术倡导者。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