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研究

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研究

1星价 ¥41.8 (7.2折)
2星价¥41.8 定价¥5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642178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1cm
  • 页数:162页
  • 出版时间:2020-08-01
  • 条形码:9787516421789 ; 978-7-5164-2178-9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大众互联网金融,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创举,其利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不仅改变了人类社会经济的时空边界,也改变了传统市场中的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程度,很大程度地改善人类生产生活的便捷度。 《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研究》一书结合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通过多个信用风险评估模型的实际运用对比分析研究。从互联网金融及信用风险的概念、发展模式、信用风险影响因素分析、信用风险评估方法、信用风险的控制与防范、信用风险的监管等方面对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进行具体论述。

内容简介

本书结合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 通过多个信用风险评估模型的实际运用对比分析研究。从互联网金融及信用风险的概念、发展模式、信用风险影响因素分析、信用风险评估方法、信用风险的控制与防范、信用风险的监管等方面对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进行具体论述。

目录

第1章 互联网金融及风险概述

1.1 互联网金融

1.1.1 互联网金融特点

1.1.2 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1.2 互联网金融风险及类别

1.2.1 信用风险

1.2.2 技术风险

1.2.3 市场风险

1.2.4 流动性风险

1.2.5 操作风险

1.2.6 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特征

1.3 本章小结

第2章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

2.1 众筹

2.1.1 众筹的分类

2.1.2 众筹项目的运作流程

2.1.3 众筹的风险

2.2 P2P网络借贷

2.2.1 P2P的概念

2.2.2 P2P的发展

2.2.3 P2P的模式

2.2.4 P2P平台的风险

2.3 第三方支付

2.3.1 第三方支付的概念

2.3.2 第三方支付的特点

2.3.3 中国第三方支付的发展

2.4 互联网银行

2.4.1 互联网银行的概念

2.4.2 互联网银行的发展

2.4.3 互联网银行的业务模式

2.4.4 互联网银行的现状

2.5 其他模式

2.5.1 数字货币

2.5.2 大数据金融

2.5.3 信息化金融机构

2.5.4 金融门户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信用风险概述

3.1 信用风险

3.1.1 信用风险的概念

3.1.2 信用风险的分类

3.1.3 信用风险的特征

3.1.4 信用风险高的原因及其不利影响

3.2 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形成的原因

3.2.1 信贷行为不需要抵押或者担保

3.2.2 征信体系不完善

3.2.3 缺乏严格的信息披露机制

3.2.4 金融监管机制不明确

3.3 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的表现

3.3.1 第三方支付信用风险的表现

3.3.2 P2P信用风险的表现

3.3.3 互联网银行信用风险的表现

3.3.4 众筹信用风险的表现

3.3.5 互联网基金销售信用风险的表现

3.3.6 互联网理财信用风险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4.1 信用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4.1.1 信用风险影响因素识别

4.1.2 信用风险影响因素具体分析

4.2 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2.1 模型的建立

4.2.2 构造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判断矩阵

4.2.3 计算指标权重及一致性检验

4.2.4 综合评价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

4.3 对策建议

4.3.1 构建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的防控系统

4.3.2 提高防控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的技术水平

4.3.3 加强互联网金融知识的宣传与普及

4.3.4 加大监管力度,完善相关法律体系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信用风险评估方法

5.1 传统的信用风险评估方法

5.2 KMV模型

5.2.1 KMV模型的基本思想

5.2.2 KMV模型的理论基础

5.2.3 KMV模型的内容

5.2.4 KMV模型的总结

5.2.5 KMV理论应用及应注意的要点

5.3 Credit Risk+模型在互联网金融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5.3.1 Credit Risk+模型的基本思想

5.3.2 Credit Risk+模型的内容

5.3.3 Credit Risk+模型的总结

5.4 Credit Metrics模型在互联网金融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5.4.1 Credit Metrics模型的基本思想

5.4.2 Credit Metrics模型的内容

5.4.3 Credit Metrics模型的计算方法——VAR

5.5 各模型的实用性比较

5.6 信用风险评估方法实例

5.6.1 样本分组与选取

5.6.2 相关变量的确定

5.6.3 实证结果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信用风险的防控与监管

6.1 资金供需方和中介平台的风险防控

6.2 互联网金融监管部门的风险防控

6.3 基于区块链技术防控信用风险

6.3.1 区块链简介

6.3.2 区块链的分类

6.3.3 区块链防控信用风险

6.4 信用风险的监管

6.4.1 监管的原则

6.4.2 国内外监管分析

6.5 现阶段改善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对策建议

6.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节选

作为一种新型金融业务模式,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服务有很大的不同,具有传统金融所不具备的许多特点。 1. 互联网金融具有创新性 互联网金融本身就是创新的产物,创新融合了互联网技术和金融服务,使得互联网金融改变了现代人的生产生活方式,人们可以在家里购物,用支付宝或微信转账支付,可以网上贷款,还可以在众筹平台发布项目融资和搜索合适项目进行投资,也可以在网上开设证券账户买卖股票、基金、债券和保险。银行等传统的金融机构也推出了网上银行业务。这都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丰富了投融资活动,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互联网金融打破了传统金融业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整个金融体系。 2. 互联网金融具有共享性和移动化 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参与成本低,传播广泛,品种繁多,能惠及各个资本层次的人群,满足各方利益。共享性体现在金融信息资源公开透明,参与者都能在网络上寻找到相关信息,做出分析,实现决策。同时参与互联网金融的业务成本低,个人、大企业、小企业都能量力而行,实现投融资目标。互联网金融移动化是指通过手机等手持终端的电信和互联网通信技术融合,实现金融服务应用信息化,*终随时随地获得金融服务或获取金融需求。 3.互联网金融具有高效性和经济性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一个显著区别是更加高效,投融资双方不用对接,投融资行为在平台进行即可,操作方便快捷,信息对称,收集信息容易。互联网降低了传统金融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使得金融市场信息透明度提高,因而决策和交易行为都更加高效。互联网的成本投入低收益高,互联网金融企业无须设立经营场所、无须聘用很多服务人员,只需投资前期的产品开发和后期的系统维护,是一个虚拟的实现金融服务需求的平台。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使得获取和处理信息成本降低。融资渠道的拓宽也降低了融资者的融资成本,投资的便利降低了投资者的交易成本,因此具有极高的经济性。 4.互联网金融具有去中介化 互联网金融脱媒即去中介化,传统金融业务都有中介参与并提供一些专业服务,这种中介通常是指在金融市场融资过程中充当出资人和借款人之间的媒介或桥梁的个人或机构。金融中介机构一般是指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息咨询服务公司等金融机构。去中介化即投融资者在资金融通时直接在平台操作实现目的,不用额外支付中介的费用,经济又高效。 5.互联网金融的行业风险扩大化 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进出壁垒低,参与人员范围广,对金融知识的掌握程度良莠不齐,同时不乏利用系统漏洞谋取利益的不法分子,因此行业风险较传统金融业要大得多。行业的专业人员配备不齐全,风控知识、能力、经验不足,当问题出现时却不能妥善处理而导致公司和客户损失。即使发生违约行为,带来的损失也较小,极易产生恶意欺诈贷款、卷款跑路等风险问题。互联网金融也因其共享性、经济性和创新性使得出现风险事件传播广、频率高、影响大,并且限于经验有限,监管机构没法管或者监管效率不高。与传统金融业相比,互联网金融具有特定的风险,如操作风险、市场风险、信息风险、信用风险和法律风险。 6.互联网金融管理较弱 互联网金融的监管现状是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在倒逼监管。在互联网金融的极速发展和野蛮生长过程中会出现形形色色的问题。虽然互联网金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信息不对称,但只是相比较于传统金融而言,同时,互联网金融本身也存在着信息披露不充分的问题。互联网金融企业掌握着融资方和投资方双方的信息,同时熟悉自身的经营和盈利模式,而投资人了解的信息只限于披露出的并且吸引自己去投资的利好的消息,并不是全部,例如投资项目的风险点。所以,若是互联网金融企业为了自身利益故意隐瞒一些对投资人有用的信息也不是不可能。此外,我国对各种经济生活的监管滞后,缺乏有效监管的互联网金融市场秩序混乱,会对社会造成危害。

作者简介

王明哲,管理学博士,副教授。现任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中国职工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兼任中国劳动经济学会理事、北京系统工程学会理事、劳动关系与工会研究院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创新管理、普惠金融、工会工作。曾出版《职工创新工作室的创建与管理》《创新,让世界爱上中国造》《互联网+工会工作创新》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