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网络社会学导论/何明升

无网络社会学导论/何明升

1星价 ¥65.7 (8.4折)
2星价¥65.7 定价¥7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30131815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80
  • 出版时间:2020-11-01
  • 条形码:9787301318157 ; 978-7-301-31815-7

本书特色

互联网正进入万物互联的智能阶段,网络社会和智慧生活研究也进入了社会科学的中心论域。但是,网络社会学理论研究大大“滞后”于互联网技术发展,甚至连学科称谓和基本概念都处于混沌状态。为此,本书在全面厘清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本三分”的网络社会学框架。 所谓“一本”,是指网络社会学的本论部分,包括对网络超有机体的分析、对既有网络社会理论的梳理、对网络社会学的理解,以及网络社会学的范式与方法。这部分研究议题将网络社会学与一般性的知识体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提升了网络社会学的研究层次,提高了网络社会学的学科地位,故而成为网络社会学研究的一翼。至于“三分”,则是指网络社会学理论框架的三个组成部分,包括网民行为原理、网络化结构与效能、网络社会秩序三部分内容。对这些网络社会事实进行专门进行的个别研究,构成了网络社会学*接地气、鲜活涌动的研究主题和学科知识。 目前,《网络社会学》已被列入社会类相关专业的教学计划,不少院校还将其列为研究生课程,本书可以满足这一教学之需。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智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我国网络治理问题逐渐凸现,本书将逐渐显示出其教材地位和应用价值。

内容简介

本教材是华东政法大学规划通识类教材。互联网正进入万物互联的智能阶段,网络社会和智慧生活研究也进入了社会科学的中心论域。但是,网络社会学理论研究大大“滞后”于互联网技术发展,甚至连学科称谓和基本概念都处于混沌状态。为此,本书在全面梳理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本三分”的网络社会学框架。 所谓“一本”,是指网络社会学的本论部分,包括对网络超有机体的分析、既有网络社会理论的梳理、网络社会学的理解,以及网络社会学范式与方法的说明。这部分内容,实际上是基于网络超有机体这一对象系统来阐述关于网络社会学的观点与方法。 “三分”则是指网络社会学理论框架的三个组成部分,包括网民行为原理、网络化结构与效能、网络社会秩序三部分内容。其中,网民行为原理是在网民个体行为层面分析有关网络现象,包括网络社会化、网民生活方式、网民公共参与等内容;网络化结构与效能是分析网络化的社会结构及效能发挥问题,包括网络社区、网络群体、网络文化、网络舆情等内容;网络社会秩序则是与制度安排、网络治理相关的一些论题,包括网络社会制度、网络社会问题、网络社会治理等内容。 目前,《网络社会学》已被列入社会类相关专业的教学计划,不少院校还将其列为研究生课程,本书可以满足这一教学之需。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智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我国网络治理问题逐渐凸现,本书将逐渐显示出其教材地位和应用价值。

目录

目录

**篇 观点与方法

**章 网络超有机体
**节 网络超有机体的概念
第二节 网络超有机体的运作
第三节 网络超有机体的效应机制

第二章 网络社会经典理论
**节 虚拟社会理论
第二节 网络社会理论
第三节 网络民主理论

第三章 对网络社会学的理解
**节 网络社会学的产生
第二节 网络社会学语义分析
第三节 网络社会学的界定

第四章 网络社会学的范式与方法
**节 网络社会学的研究范式
第二节 网络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 大数据在网络社会研究中的应用

第二篇 网民行为原理

第五章 网络社会化
**节 社会化的本质与网络时代社会化的条件
第二节 网络社会化的内涵解析与目标定位
第三节 网络社会化的类型划分与偏差防范

第六章 网络角色
**节 网络角色的概念与特征
第二节 网络角色与现实角色
第三节 新角色的出现

第七章 网络生活方式
**节 网络生活方式概述
第二节 网民网络生活质量
第三节 微生活及其意义
第四节 网络美好生活

第八章 网民公共参与
**节 网民政治参与
第二节 网民公共政策参与

第九章 网络社区
**节 网络社区的实质与特征
第二节 网络社区的类型
第三节 网络社区中的互动、权力与认同

第十章 网络群体
**节 网络群体的概念和生成机制
第二节 网络群体的特征、类型和行为规制

第十一章 网络社会分层
**节 科技革命与社会分层
第二节 网络社会的分层机制
第三节 网络社会分层后果与影响

第十二章 网络文化
**节 网络文明、网络文化的兴起
第二节 网络文化的特质、功能与载体
第三节 网络文化的生产及限制
第四节 网络文化的价值及核心价值观建构

第十三章 网络舆情
**节 网络舆情及其相关概念
第二节 网络舆情的传播原理
第三节 网络舆情分析技术
第四节 网络舆情的引导

第三篇 网络化结构与效能

第十四章 网络社会制度
**节 家庭与亲密关系
第二节 教育与学习
第三节 经济与工作
第四节 政治与权力

第十五章 网络社会问题
**节 网络社会问题的概念
第二节 网络社会问题的基本类型
第三节 应对网络社会风险,维护网络安全

第十六章 网络社会治理
**节 网络社会治理的必要性
第二节 网络社会治理的主体结构
第三节 网络社会治理体系

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主编何明升,管理学博士,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学会网络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网络社会学、社会治理、司法社会工作,出版图书《叩开网络化生存之门》《司法社会工作概论》等20余本。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哲学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30余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和《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转载、转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共6项,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虚拟社会管理模式研究——基于网络关系结构的多主体协同治理方案及其法律支撑”首席专家,“中国特色网络内容治理体系及监管模式研究”首席专家。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