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都市圈:理论机理、空间态势与产业协同发展

包邮中国都市圈:理论机理、空间态势与产业协同发展

1星价 ¥49.4 (6.3折)
2星价¥49.4 定价¥7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967462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179
  • 出版时间:2020-11-01
  • 条形码:9787509674628 ; 978-7-5096-7462-8

内容简介

  《中国都市圈:理论机理、空间态势与产业协同发展》首先以文献综述的形式对都市区、都市圈、城市群的概念进行了科学界定,分析了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其次,运用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和新兴古典经济学理论演绎了都市图形成的微观机理;再次,应用较为科学的界定方法,分析了我国都市圈发展的空间态势;又次,通过构建都市圈城市功能分工强度模型和城市流强度模型,分析了我国都市圈的产业协同发展和圈层结构;*后,在分析都市圈规划的目的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我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目录

**章 绪论
**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框架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五节 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都市圈及相关概念的界定和比较分析
**节 引言
第二节 都市区、都市圈和城市群的概念界定及其内涵
第三节 都市区、都市圈与城市群的联系与区别
第四节 世界典型都市圈发展
第五节 本章结论

第三章 都市图形成和产业分工深化的微观机理
**节 引言
第二节 基于新兴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城市和企业形成机理
第三节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都市圈形成机理
第四节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都市圈产业分工深化机理
第五节 本章结论

第四章 我国都市圈的界定方法和发展态势
**节 引言
第二节 我国大都市的界定和发展
第三节 我国都市圈空间范围的决定因素、界定方法及原则
第四节 我国都市圈的发展态势
第五节 本章结论

第五章 我国都市圈产业协同发展的时空特征和圈层结构
**节 引言
第二节 都市圈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发展
第三节 我国都市圈产业协同发展的时空特征分析
第四节 我国都市圈产业协同发展的圈层结构分析
第五节 本章结论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节 本书主要结论
第二节 建设现代化都市圈的战略意义
第三节 都市圈规划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第四节 促进我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马燕坤,生于1984年,河北省魏县人,经济学博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发展和经济体制方面的研究工作。2008年、2012年和2017年分别毕业于北京工商大学、福州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分别获得管理学学士、经济学硕士和经济学博士学位。2017年10月至2019年9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在《经济管理》《宏观经济管理》《经济与管理》《经济纵横》《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