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21世纪中国语言文学系列教材美学原理(第二版)(新编21世纪中国语言文学系列教材)
- ISBN:978730028927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92
- 出版时间:2021-01-01
- 条形码:9787300289274 ; 978-7-300-28927-4
内容简介
《美学原理)(第二版)是关于美学学科的简明的导论性著述,以简明清晰的学科构架、删繁就简的理论阐述和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达,为读者呈现美学的粗略概貌。
为适应当下高校各相关专业开设美学课程的新需要,本书在版的基础上进行了大幅修订,以适应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涵养自身美学理论素养的新需要,贴近当代大学美育和中学美育的教学实际。
本次修订的重点如下:,撤销“形式美”章,新增“网络艺术美”章和“审美鉴赏”章,扩充“美育”章,重点回应当代大学生高度关切的网络艺术美、审美鉴赏和美育等问题;第二,原有各章均有所调整,尽量充实或增补新理论、新艺术、新案例等;第三,各章在每节的头尾分别增设“本节重点”和“本节小结”,便于读者及时了解该节概要。
目录
**节人生、审美与美学
第二节美学的历史、研究方法和学科地位
第三节美学的属性、对象、定义和基本问题
第四节美学的学科特点与学习美学的方法
思考与练习
第二章美的建构及其形态
**节美的含义和特征
第二节美的形态
思考与练习
第三章审美体验
**节审美体验的含义与特征
第二节审美体验的心理要素
第三节审美体验的过程
第四节审美体验与艺术
思考与练习
第四章艺术美
**节艺术的类型
第二节第二节 艺术美中的形式美
第三节造型艺术美
第四节表演艺术美
第五节语言艺术美
第六节综合艺术美
第七节新媒体艺术美
思考与练习
第五章网络艺术美
**节网络艺术的含义和种类
第二节网络艺术美及其审美特征
思考与练习
第六章审美文化形态
**节审美文化及其形态
第二节古典性文化、现代性文化和外来文化
第三节高雅文化、大众文化和民间文化
思考与练习
第七章审美鉴赏
**节审美鉴赏及其作用
第二节审美鉴赏的心理特征与影响
第三节审美鉴赏的理论与实践
思考与练习
第八章美育
**节美育的概念、形态与功能
第二节青少年美育的任务与途径
第三节教师角色在美育中的作用与功能
第四节全面理解中华美育精神
思考与练习
阅读书目
后记
节选
青少年美育的目标与途径美育的目标是满足和提升人的审美需要,发展人的审美能力,塑造人的审美意识,促进审美创造的开展,引导人的审美生活,全面培育健康人格,进而使主体更富能动意识,社会更加和谐,世界更具有包容性。由于青少年发展阶段的特征以及青少年审美活动的特征,在青少年阶段,美育目标又更加具体,其实施途径也更具有针对性。这种针对性*终指向青少年的“成人”,即成为完整的人。1.青少年美育的目标青少年的审美意识可以表现在自我形象、想象能力、理性能力、价值取向和健康人格等几个方面。而这些方面的整体提升与正确塑造,就是其美育的目标。(1)青少年美育要以青春形象的塑造为目标。青少年是自我意识首次明确与世界“打交道”的阶段,这一时期美育的首要目标,就是要通过促进青少年的审美发展,塑造崭新的个体青春形象。这个形象应是外在美与内涵美的和谐统一。**,要形成充满活力的外在形态。青年时期是人生的上升时期,个体身心急速发育,处在生气勃勃、活力四射的状态。这个特点首先表现在形体、姿态、表情等外在方面,其目标是要形成和谐舒展、匀称健康的外在形态。形体和容貌要健康、匀称、光润。从形体上看,古今中外对人体美的共同要求是匀称,而对于容貌则看重光润。对于青少年来说,需要提高对人的美的理解和认识,积极参加有益身心的文体活动,加强锻炼,以*大程度获得健美的体形和光润的容貌。这种形态的动态表现,就是人体姿态的协调。中国古训有“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行如风”之说,显现的就是这样一种人体美。而这种人体美还需要配合表情的积极开放,显现出美育的社会化过程。通过表情传递对自己充满信心、对外界充满兴趣的内心信息,必然使人神采奕奕,朝气蓬勃,使别人信任并愿意接近,这也往往促进发展的良性循环,有助于事业的成功和人生的幸福。第二,要形成优雅得体的修养风度。个体的修养风度是人在生活实践中培养形成的内在知识、能力、经验、趣味等的外在表现,主要反映在仪表、礼节、谈吐等方面。仪表即“仪态表征”,由人的形体、情态和服饰着装构成,体现着人的心灵品格和内在气质。值得指出的是,服饰虽然重要,但更要紧的是主体的精神。《安娜?卡列尼娜》中描绘,安娜只穿了一件黑色的天鹅绒长袍,在自己乌黑的头发中间插戴着一只三色紫罗兰花环出席盛大的场合,但却使正当青春的18岁的吉提小姐忍不住感叹:“她(安娜)的魅力就在于她的人总是盖过服装,她的衣服在她身上决不会惹人注目……令人注目的是她本人――单纯、自然、优美,同时又快活又有生气。”这生动地说明了,服饰要成为仪表美的要素必须得体,与人的气质相符。那种为打扮而打扮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尤其青少年,形象气质中*宝贵的就是自身的活力与朝气,千万不要因服饰而弄巧成拙。此外,个体在与人交往中的礼仪和谈吐也极为重要。热情诚恳,自然大方,彬彬有礼,不卑不亢,区分对象,不但是基本礼节,更能显现出一种形态之美。如果加强修养,用词准确,言之有物,语言文雅,能做到风趣幽默,机智灵敏,那就更理想了。 第三,要形成远大高尚的理想情操。人格意识的重要内涵是趋向崇高的理想美,远大的人生理想是灿烂的心灵之光,可以由内而外地将人的形象照亮。有远大理想的人是焕发着美的光彩的人,这种美高于外在形体容貌。如“为人类的解放事业而斗争”的钢铁战士保尔?柯察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子弟兵雷锋,努力健康为国家工作的医学家钟南山,都是焕发着理想光辉的美好形象。高尚的情操也是塑造完美青春形象的重要方面。情操是个体的情感与操守的统一,是高级社会情感与相应的行为方式结合的产物。它包括气节操守、胸襟气度和德行情趣等内容。理想人格应该忠于理想,持节不移,应该具有广阔的胸怀,宽宏的气度,诚实、磊落、宽容、谦逊,经得起坎坷,容得下委屈,还应该追求高尚的趣味,努力远离庸俗。这些内容都应该从青少年时期就着力培养。(2)青少年美育要以想象力的激发为目标。想象是一个人*基本的心理活动能力,是人类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认识支柱。想象的本质特征是自主和自由,爱因斯坦甚至认为想象力是推动世界进步的源泉,它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有限而想象力则可以概括世间一切。拥有想象力的主体可以按自身意愿创造性地建构审美对象,它超越了感知力的局限,把知觉形式提升为一种自由有序的心境。侧重感性发展的现代性美育命题把激发和发展个体的想象力看作恢复和保持理想人格的重要内容,就是因为审美想象的创造性可以超越现实的感知对象,创造出崭新的灌注着精神活力的审美意象,实现从物质到精神、从现实世界向理想世界的跃升和转化,给人类插上飞翔的翅膀,使个体生命质量发生根本性的改变。青少年是想象力不断发展丰富的重要时期。伴随着生活经验的逐步积累,生活范围的日益扩大,青少年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加。如低龄儿童的想象常常是在游戏过程中客观事物刺激下的无意想象,任意而易变,很不稳定。到了青少年时期,各学科教学中的训练和要求使他们的想象活动能够围绕一定的对象和目标来进行,比如绘画时的一定构思,作文时围绕主题进行连贯的、有意识的想象,几何中对点、线、面位置关系、多面体的形状等调动想象进行把握等。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想象中的创造成分渐渐超过模仿成分,那种“再造性想象”逐渐被“创造性想象”替代,一种更接近成人的现实世界的想象占据了上风。长期以来,人类把注意力集中于关注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上,科技的发展甚至可以以机器人来取代人类本身。这种日益迫近的“后人类”时代,更需要加强以艺术教育为中心的美育,需要人在自由畅达、无拘无碍的审美过程中对对象进行创造性的补充、调整、完善或变形等,“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陆机《文赋》),化实为虚,物我两忘,获得心灵解放,实现个体精神生命的提升。而这种结果的出现,就是以想象为基础来进行的。这是人与机器的重大区别。(3)青少年美育要以理性能力的培养为目标。西方传统美育从柏拉图开始,就具有浓厚的理性神秘色彩,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性是人*高级的东西,教育就是要发展灵魂*高级的部分――理性。即使近代经过长期积淀而形成的“陶冶论”,其根本价值取向仍然是偏重理性的道德教化。可以说,过分强调理性的情况在美学理论、美育理论甚至教育理论中占据了显著地位,尤其工业文明时代,以至出现了忽略人的感性生存现状,造成人格分裂的弊端。而现代美育的诞生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对抗这种片面状况的。但是,到了后工业文明时代,科技进步创造了越来越丰富的物质财富,各种充满诱惑的感官享乐无时无处不在,“伪情感”泛滥成灾――比如媒体报道,高考作文中杜撰“父母去世”的情感记叙文十分常见,各种义愤填膺的“键盘侠”在网络上也比比皆是。这同样不利于青少年的人格发展。美育以感性为基点,也涉及理性方面。理智的力量以非压抑性的形态给审美表现赋予秩序,给审美体悟以理解力,它是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层面上强调美育的理性功能,就是要通过审美活动特殊的情感效应,引导青少年追求美好与崇高,将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内化为内在的情感力量,将某种功利的目的转化为自觉的高尚的情感追求,实现自律和他律的高度统一,实现主体目的性与人类*高发展目标的统一。青少年情感易冲动,往往“热血”,在现实生活中如果缺乏理性能力的制衡,绝不是审美教育的“福音”。(4)青少年美育要以价值取向的引导为目标。成熟的社会个体,都有自己基于对人生目的、意义的评价而建立的行为标准和基本准则,这就是人生价值取向,也就是价值观。价值观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青少年教育的核心问题。而在媒介资讯高度发达,物质丰富,观念开放的新形势下,青少年的人生价值取向出现了注重自我、注重实际和矛盾摇摆的新特点。面对这种新特点,美育可以对个体审美意识形态产生特殊的影响。审美意识形态是体现于形象、话语等直观形式的观念意识,直接体现为审美趣味和审美观念,表现为一定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美育培养个体自觉运用审美规律在人生的过程中去实现生命价值。个体的每一次创造性活动都是一次自我价值的实现,都是人生理想的一次提升,而在正确的审美活动中,受教育者自觉自愿地接近审美对象,积累审美经验,形成审美个性,逐步建构起审美趣味和理想,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也就蕴含于其中了。(5)青少年美育要以健康人格的生成为目标。健康人格,是人类个体的各种心理特征与性格特征的健全而完善的发展状态,它是个体内在心理结构与外在表现状态的有机融合,表现为统一和谐、具有协调能力、富有创造性和丰富情感内涵。青少年时期的人格教育,意义重大,而美育在促进个体的审美发展过程中,也涵盖了广阔的生理和心理领域,可以有效调节受教育者的人格要素。比如激发爱心和培养爱的能力,引导形成高尚的价值观,培养情感的丰富与活跃性,提升创造精神,营造内在的宏阔情怀与想象世界等。这些都有助于青少年人格的完善。2.青少年美育的途径青少年美育要根据青少年发展的特征以及他们的审美活动特征,根据青少年美育的具体目标,通过多种多样的途径进行实施。参照前文提及的“学科性艺术教育”,结合美育的生活化与过程性特征,青少年美育应从加强审美理论修养和投入审美活动实践两方面来进行。必要的理论修养是提供审美自觉和审美理解的必要前提,也是提高审美能力的必要条件,需要通过学校教育和青少年自修以及社会宣传等来进行;而对青少年实施美育更重要的是大量审美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体验自然、欣赏艺术、品味传统和师法英雄四个方面。**,体验自然。自然与人是亲和的共生关系。无论人类发展走得多远,自然都具有对人类灵魂不可抗拒的召唤力。人对自然无直接实用功利的欣赏,使人类永远能在自然中得到启迪和抚慰,吸吮生命的汁液,恢复生命的完整和活力。体验自然,首先是把千姿百态的自然作为极富审美价值的审美对象。一花一木,一石一鸟,星云雷电,山川湖泊,均以其各各不一的直观形式呈现出美,其丰富的变化更吸引着人对无限自由的渴求。它可以陶冶青少年的情感。如长江黄河千里滔滔东归大海,有百折不挠一往无前的宏伟气魄;巍巍泰山绝顶耸立接地摩天,历经千年万年挺然屹立,激励着人志向高远。体验自然,还要通过自然美的万千形态全面启迪人的感性,尤其是爱心。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面对心爱的花草动物时常常将人事烦恼一扫而光;当远离城市喧嚣,来到草原、荒漠,人们往往像孩子一样投入自然的怀抱。而从对自然的爱出发,可以进一步引发对人类自身生存状况的关注和反思,使人洗心涤虑,返璞归真,改造扭曲或失意的人生,追求生命的质感。体验自然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亲临实景,实地体验。在天造地设、钟灵毓秀的地方,格外突出和集中地体现着造物之神奇和美妙,面对它时,人们顿时眼睛一亮,瞬间血液沸腾,情感如潮,热泪盈眶,以至相对无语,物我皆忘。二是与欣赏艺术相结合。古往今来,艺术家们运用其非凡的艺术想象力来讴歌自然的作品为数众多,它们融聚了艺术家的独特感受、发现、创造和情感,可以激发人们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使人在艺术和自然上获得双重美感享受。三是热爱生活,用爱美的眼睛发现身边的美。雨打芭蕉,风动竹林,初霁彩虹,迟归倦鸟,小草破土,惊涛拍岸,月圆月缺,花开花落……都是自然之美,都可以拓宽我们的审美体验。四是联系人文历史,启动联想和想象。自然是人生命活动的场所,人的活动历史会在自然界留下痕迹,因此自然的美本身凝结着人类文化的历史,并因此而显得更为饱满、丰沛、深厚、动人。在对自然的体验中,联系人文历史,充分借助联想和想象,能获得更多更深更广的审美体验。第二,欣赏艺术。艺术是审美的核心,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主要途径。爱沙尼亚美学家斯托洛维奇认为:“人的审美教育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这是日常生活的氛围,人的劳动活动的环境、道德关系的审美方面、运动),但是不能否认,艺术是对个人目的明确地施加审美影响的基本手段,因为正是在艺术中凝聚和物化了人对世界的审美关系。”艺术是至高至纯的美,是审美*集中*典型的形态,其和谐集中的美感直接影响人的内在心理和精神气质。对青少年来说,艺术教育的影响可以持续不断、润物无声地在课堂内外甚至以后的审美生活中起作用。在普通学校教育中,作为美育途径的艺术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不同于专业艺术教育,它并不以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作为必须达到的重要目标,而是以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为特色,通过提高受教育者的“审美能力”,促进对象的审美发展,从而使其得到全面发展。审美能力是审美感觉力、知觉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情感力和思维力等心理要素相互关联、相互融合的整体能力。它的培养依赖于审美经验的获得和不断积累,而只有亲身积极参与各种审美活动,才能获得经验。这种经验可以补充和扩大个体的现实生活经验,提高个体对于现实世界和人自身的认识与关怀,*终追求和实现个体人格的完善。而通过审美经验的积累,青少年的感性经验将得到提升,从而进一步在人文精神上得到培养和启迪。欣赏艺术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创设情境,注重交流。艺术体验首先是情感体验,它不同于理性分析和严谨的逻辑推理,而是一种直觉性的把握,需要分享、交流,共鸣。欣赏艺术要设计多种多样的活动,为学生创设一个具有浓厚审美氛围的感应场,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并鼓励大家敞开心扉尽情尽性地表达,让学生在表达和交流中获得愉悦和满足。二是精选作品,因材施教。艺术作品众多,而唯有优秀的作品,才能给人充分的艺术审美享受,培养接受者高水准的鉴赏力。在引导学生欣赏艺术作品时,要注意选择经典和精品,还要注意适合学生的不同发展阶段特点。歌德说:“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观赏*好作品才能培育成的……等你在*好的作品中打下牢固的基础,你就有了用来衡量其他作品的标准,估价不致于过高。”三是观察生活,突出体验。艺术源于生活,欣赏艺术也要有充分的生活经验。在应试教育的桎梏下,学生课业负担普遍偏重,往往缺乏对生活的深入观察。而如果艺术鉴赏教育只是照图宣讲,生硬灌输,就无法激起学生的审美兴趣,也起不到开启学生创造精神的作用,因此,有必要让学生和艺术教育共同回归生活,在生活中展开艺术认知。四是创作与鉴赏相结合。在欣赏艺术作品时,适当介绍基本的创作方法和形式法则,有助于学生更为深入地体验艺术,接近作品的内涵,获得审美享受。第三,品味传统。优秀的传统文化承载着人类的审美历史成果,尤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中国人美育的重要宝库。这里说的“文化”,包括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两方面,前者如文学艺术作品、人化的自然和景观、科技产品等,后者则有民族精神、政治法律、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处世准则等。文化传统中的精华运用于美育,可以产生深远的效应。如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观,就对培养青少年热爱自然,亲近自然,与自然和谐交融,共生共荣的健康人格具有重要意义。品味传统有利于增强审美鉴别力。传统是人类活动选择的结果,它又是更高文明的起点和动力。在媒介资讯时代,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外界事物,天性喜好新奇的青少年往往更容易接受时尚、新潮,而这些文化产品的良莠不齐状况,正需要以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根基和价值标准来衡量,对传统的熟悉有利于提高鉴别力。品味传统有利于培育民族自豪感。人类的文化传统是有个性的,这种个性就体现在文化的民族性上。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历程,积淀而成该民族相对稳定的文化传统。正是这一传统使各民族相互区别,并使本民族人民产生凝聚力、向心力和蓬勃的生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青少年可以从中吸取丰富的精神营养,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在品味传统中尤其要注重突出对中华美育精神的理解和把握,使中华美学精神与中华美育精神转化为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参与到立德树人的过程之中。这一问题,在下文中还将展开更为深入的讨论。第四,扩大交往。交往,或称“沟通”,是审美的基本内涵。它包括三个层面:信息的交往、情感的交往和价值的交往。当审美发生在人与物之间,其交往主要是情感的交往。所谓“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情往似赠,兴来如答”。而当审美发生在人与人之间,其审美交往就含有信息和价值的层面。一个善于与他人沟通的人,往往更能从与他人的沟通的过程,感受到“社会美”(包括语言美、行为美、劳动美等)的存在,同时也给予他人这种美的感受;他还能在与不同他者的交往中,修正自己的言行,乃至价值观,从而扩大自己的心胸,完善自我的人格。*终,通过个体的美育,实现一种艺术公心的“美美异和”。这种美育境界既欣赏和赞美自己,又欣赏和赞美别人,而且不同个体、人群之间又能够彼此和谐,在保持各自审美趣味的基础上,“展开平等而公正的对话与交流”。扩大交往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师生对话。教师完成从“经师”到“人师”的转变,就要深度参与到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与学生有持续、深入的交流,从知识到价值,用关爱之心使学生感受到人际交往之“美”。二是生生对话。青少年是爱情萌发期,教师要引导学生情感的有度表达与相互欣赏,发乎情而止乎礼,使学生在彼此交往中产生完善自我、提升境界的意识。三是社会对话。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个体表达观点和与他人交换意见已经变得十分便捷,而青少年要在理性与规范的公共表达基础上,学会从与他人对话中感受到社会美的存在,使自我的情感变得更为包容、开放和深沉。四是家庭对话。在公共交往十分普遍的当代社会中,家庭内部的对话往往存在“灯下黑”的现象。家长与子女之间缺少必要的信息、情感和价值沟通,必然会导致学生审美能力中感知他人情感的部分受损,甚至可能会扭曲学生的人格。因此,家庭教育中注入美育的成分,尤其是情感交往的成分,以全家出游、观影、看展、聊天等方式展开对话非常重要。第五,师法英雄。英雄是人类中具有伟大人性力量的人,英雄的崇高品德凝聚着他自身和人类无比强大、不可战胜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能给人的心灵以震撼和冲击,激发起主体心灵深处渴望尊严、渴望辉煌的情感,使原本就正直奋进的人更加勇往直前,使平凡的人摆脱庸俗,树立更远大的生活目标,使悲观颓废之人振奋精神,直面人生,甚至能激励在人生道路上有过失足的人改邪归正。具体来说,英雄的美育效应有三点表现。一是英雄的崇高精神能激发青少年的道德感,使他们建立感性和理性人格的平衡。英雄的精神特质是崇高,崇高是一种关乎理性的智性情感,表现出主体人格精神超越平凡的高度、广度和力度,体现实践主体行为目的的博大性与正义性、坚定性与刚强性、至善性与无限性。它既是一种审美范畴,又是一种道德范畴,在激发青少年的崇高的情感,不断实现自我超越的美育活动中,具有独特的效用。英雄的崇高往往体现为精神的胸怀宽广,正义无私;性格的坚毅刚强,矢志不渝;情感的至善博大,充沛饱满。康德特别强调崇高的根源和本质在于主体心灵,在于精神的超越,黑格尔也强调崇高是绝对理念大于或超过感性形式,这些都突出了崇高的道德意义。因此,英雄的精神会引起强烈的心灵振荡,能净化人的情怀,升华人的道德情感。二是英雄的激情可以使青少年振奋精神,树立远大人生志向。英雄都是志存高远,具有强烈生命激情的人,他们巨大而昂扬的感情是英雄精神的源泉。在艰难困苦中临难不惧,上下求索,在生死关头挺身而出,不惜献身。这种英雄情怀对于正在成长的青少年是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影响力的。三是英雄的行为可以为青少年树立楷模,影响他们的行为和价值取向。青少年处于社会化加速阶段,伴随着自我的发现,他们努力想脱离儿童行列加入到成人阵营之中,开始了要成为真正的自我的努力。在这一过程中,不少青少年都需要有一个理想偶像作为“模特儿”,以求激励自己。这就是青少年容易模仿、崇拜对象的原因。而以英雄的行为来为青少年树立榜样,可以对他们产生有力的影响,使他们明白什么是高尚,什么是庸俗,什么是杰出,什么是卑琐,从而见贤思齐,调整自己的人生目标,在正确的价值观指导下生活和学习。
作者简介
王一川,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文学院教授。入选教育部2005年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第五届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名师奖获得者。现为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美学、文艺理论、艺术理论和影视批评。著有《修辞论美学》《中国现代性体验的发生》《艺术公赏力》等。
-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33.6¥48.0 -
落洼物语
¥8.7¥28.0 -
中国当代文学名篇选读
¥19.1¥53.0 -
中医基础理论
¥50.7¥59.0 -
北大人文课(平装)
¥13.9¥45.0 -
宪法-第二版
¥12.2¥29.0 -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第二版
¥51.0¥68.0 -
EPLAN电气设计
¥29.9¥39.8 -
闯进数学世界――探秘历史名题
¥21.3¥32.8 -
企业法务教程
¥34.8¥49.0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18.2¥26.0 -
金融学
¥29.9¥49.0 -
计算机操作系统教程(第4版)(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列教材)
¥31.9¥49.0 -
三国史
¥27.5¥50.0 -
陶瓷坯釉料制备技术/高职高专材料工程技术专业
¥37.4¥45.0 -
陶瓷工艺技术
¥41.7¥49.0 -
飞机总体设计
¥46.8¥78.0 -
陶瓷工艺学/焦宝祥
¥41.7¥49.0 -
古代汉语(第四册)
¥16.1¥35.0 -
编辑审稿实务教程
¥35.1¥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