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沟通的力量(全4册)

包邮沟通的力量(全4册)

¥105.7 (4.9折) ?
1星价 ¥105.7
2星价¥105.7 定价¥215.8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201161709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暂无
  • 出版时间:2021-05-01
  • 条形码:9787201161709 ; 978-7-201-16170-9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大众读者为什么与男人沟通要重视尊重事实,与女人沟通要注重维护关系? 为什么和领导沟通会心惊胆战,和父母沟通会很吃力,但和朋友沟通却很轻松自在? 当伴侣情绪暴躁时该怎么办? 当既想自律又想放松享乐时该怎么办? 在家庭中、商务活动中、工作中分别应该如何沟通? ★内容权威:《沟通的力量(套装全4册)》沟通心理学领域鼻祖级作品 1.从1970年开始,作者跨越37年的研究与写作,完成《沟通的力量》全系列创作。 2.所有内容都建立在作者大量调查与实践基础之上,揭示沟通的本质核心的观点。 3.整套书以元沟通为前提,阐述与沟通有关的外部行为、人格特征、内部行为。 4.开创性提出沟通的四维模型、沟通的八种人格模式、沟通的内心团队模型三大沟通理论,奠定了后续沟通学研究的理论基础,《沟通的艺术》的理论就来源于本书。 5.内容集实用性与趣味性于一体,解决读者实际生活中的疑问 6.三百多幅沟通场景、模型图,加强读者对内容的理解和实用能力。 ★作者权威:沟通心理学领域的奠基人 1.德国心理学家、汉堡大学心理学教授、人际沟通专家。 2.1970年,作者给汉堡一家企业的员工做人际关系培训,促使他开始对沟通心理学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 3.分别于1981年、1989年、1998年开创了四维模型、八种人格模式、内心团队模型三大沟通理论,促进了沟通心理学的发展。 4.2007年完成《沟通的力量》系列单本第四册,对沟通心理学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 ★领域权威:在学术领域和实用领域都得到广泛认可 1.当涉及到沟通或修辞时,谁也不能回避舒茨·冯·图恩这个名字。——今日心理学 2.整个系列经过无数的课堂、大学考试以及职业培训的印证,促进了沟通心理学的发展。 3.该系列现为德国沟通心理学教学领域的标准教材,在中小学、大学和职业技能培训中广泛使用。

内容简介

《沟通的力量》系列是德国心理学家弗德曼·舒茨·冯·图恩的代表作品,作者通过大型沟通项目的调查与研究实践,跨越37年完成了全系列的创作。书中揭示了沟通的本质核心的观点,以元沟通为前提,阐述了与沟通有关的外部行为、人格特征,以及内部行为。作者在书中开创性地提出沟通的四维模型、沟通的八种人格模式、沟通的内心团队模型三大沟通理论,堪称沟通心理学领域的一座里程碑。本系列现已成为德国沟通心理学教学领域的标准教材,在中小学、大学和职业技能培训中广泛使用。书中包含三百多幅沟通场景、模型图,加强读者对内容的理解和实用能力。

目录

【**册:极简沟通的四维模型】

**部分 人际沟通的基础

**章 剖析一则信息

**节 事实维度:我在发送什么信息

第二节 自我表达维度:我想表达什么

第三节 关系维度:我对你的看法

第四节 诉求维度:我想达到什么效果

第五节 信息:沟通心理学的“诊断”对象

第二章 用“四只耳朵”接收信息

节 信息接收者的“自由选择”

第二节 接收信息的“四只耳朵”

第三节 到达的信息:接收者的“粗加工产品”

第三章 与接收结果的邂逅

节 信息的“化学反应”

第二节 信息接收的三个过程

第三节 幻想的事实检验

第四节 信息接收者的责任

第四章 互动

节 个体特性与互动结果

第二节 加标点:谁先开始的

第三节 系统理论观察法

第五章 元沟通

第二部分 人际沟通的“四个维度”

章 信息的自我表达维度

节 自我表达的恐惧

第二节 自我表达和自我隐藏

第三节 自我表达技巧的作用

第四节 自我表达的指导方针

第五节 自我表达真实性的讨论

第二章 信息的事实维度

节 客观性

第二节 理解性

第三章 信息的关系维度

节 概览(如何与我交谈)

第二节 捕捉关系事件的工具

第三节 他人的看法

第四节 关系定义环

第五节 信息消息的长期作用:自我概念

第六节 如何处理关系干扰

第七节 赋予关系层面功能性

第四章 信息的诉求维度

节 表达和效果

第二节 失败的诉求

第三节 隐藏的诉求

第四节 矛盾的诉求

第五节 公开的诉求

后记

写给所有心理学家及喜欢心理学的人

一、“心理学”沟通带来的机遇和危险

二、元沟通

三、“职业病”

四、心理学术语

五、治疗行为作为操纵工具和武器

六、心理学行为方式的两面性

七、“人工”的原始性


【第二册:重塑沟通的心智模式】

**章 从一般到特殊的心理沟通模式??

第二章 沟通心理学的三大思维工具

**节 信息维度??

第二节 循环模式??

第三节 价值模型??

第三章 重塑沟通的八种心智模式??

节 需求依恋型??

第二节 助人型??

第三节 自我牺牲型??

第四节 野蛮贬低型

第五节 证明自我型??

第六节 主导控制型??

第七节 疏离型??

第八节 夸大倾诉型??

结语


【第三册:正确表达的艺术】

**章??表达的内在多元性

**节??两个灵魂:无处不在的多样性??

第二节??内心团队成员:他们都有谁??

第三节??内心的多样性和现代生活??

第四节??内心团队模型的先驱和路标??

第五节??现实与内心团队:平行主义论??

第二章??内心领导者与团队组织

节??团队领导的本质和任务??

第二节??分歧:如何对外建立联系

第三节??和解:团队会议和内心会议??

第四节??合作式的自我领导??

第五节??基本比喻的转变??

第六节??我们都是“多重人格”甚至“精神分裂”??

第三章??内心团队冲突和冲突管理

节??接触和沟通带来的结果

第二节??处理内心团队冲突??

第三节??内心冲突:人类的宿命??

第四节??与内心的敌对者交往??

第四章??团队模型下的人格特性

节??内心剧场上的演出??

第二节??常驻演员及隐藏面??

第三节??“走上前台”及对立面的隐藏

第四节??驱逐的阶段

第五节??驱逐的第二阶段??

第六节??驱逐的第三阶段??

第七节??内心团队的发展??

第五章??内心团队阵容的变化

节??快速变化:日常生活中的旋转舞台??

第二节??因人而异的基本阵容??

第三节??按主题为球队排兵布阵??

第六章??内在表达和情景内容

节??沟通情况与情景吻合??

第二节??模型表述下的人际事实??

第三节??情景与系统间的相互关系??

第四节??特定情况下的错误阵容??

第五节??和谐一致的理想状态??

第六节??双重观察方向的沟通咨询


【第四册:社交的底层逻辑】

**章??沟通的四边形模型

四边形模型形成史

四边形模型与其他扩展模型

“表述”与“信息”

模型在实践中的应用

人称信息与第二人称信息

学习沟通心理学是为了更好地交际

第二章??人文主义价值模型及其发展模型

价值模型之指导模型

价值模型之反馈模型

价值模型之化模型

价值模型之挑战模型

价值模型之第三特性

价值模型之文化模型

价值模型之人生哲学式平衡模型

第三章??人际交往中的恶性循环及其转变

如何脱离交际的恶性循环

角度一:“改变”他人的行为举止

角度二:改变个人内心的想法

角度三:改变自己的行为举止

角度四:探究对方内心的想法

从一开始就避免恶性循环

交际中易被诱发的愤怒情绪

第四章??内心团队中的相关问题

具体的例子:内心的卑劣想法

同价值模型相互配合

内部调解的实现

整合的解决方案:同时或连续

在心理疗法与职业技能领域的应用

内心团队培养

专业应用的四个角度

第五章??关于个人的和一般性的问题

我为什么研究心理学

为什么偏向于研究沟通心理学

对我的理论产生影响的人和事

露丝·科恩与主题中心式交互

克里斯托夫·托曼和澄清助手

从人文主义的观点看人类形象

卡琳·范·德兰与真实情境

如何完成畅销书的写作

我的三个“共同作者”

沟通的终极要义


展开全部

节选

如何沟通才是“正确的” 当人们彼此建立联系时,会发生什么事? 当发生人际关系互动时,我们还需要考虑些什么?每一句说出来的话都是一个和弦,一个带有上泛音和下泛音的“四和弦”(事实,自我表达,关系,诉求)。为了听到这个四和弦,“四只耳朵”必须运用得当,这样才可以准确地理解四个维度相互影响下的谈话和争论,从而追溯每个维度可能存在的干扰和中断,并在必要时通过合理的辅助手段来加以澄清。除了提高敏感度外,还有一个机会,就是通过练习有效利用自己的四张嘴和四只耳。 事实证明,“沟通的基本装备”(身体、嘴巴和耳朵的训练及操纵)是因人而异的。因此,有必要将开发沟通能力和社交能力视为一个个体化且影响深远的事情来对待。任何一种“标准培训”都会失败或者仅粗浅地改善表面的谈吐,唯有在价值观与发展模型的帮助下,我们才有可能结合“沟通的美德教育”决定自身发展的方向,并朝着这个目标坚定地前进。 我不会告诉你应该如何正确与人沟通,因为我自己也不知道正确答案,或是即便我知道,我也无法制订出标准的方案。 我们怎样与人沟通才是“正确”的呢?怎样的举止才称得上是“得体”的呢?本书就是要致力于这项巨大的工程:不是简单地给出一个答案,而是设计出一个能让人自行寻找答案的指南。 生活实践者所面临的针对“正确”行为提出来的问题不是抽象的,而总是会面临具体的情境。例如,一个学生被她的同学问及是否能复印她已经整理好的资料时,她乐于助人,也乐于表达同学间互相帮助的情谊,但是她愿意就这么简单地与他人分享她的成果吗?她这时应该做什么呢?又应该怎么说呢?当一个男学员在一堂销售培训课中表现出对老调重弹的不屑时,女讲师该如何反应呢?如果一个极度敏感的员工没有按时完成工作,而他的工作又对整个部门至关重要时,他的老板应该如何与他沟通呢?如果一位父亲对家长会不甚满意,他应该如何正确地沟通呢?如果一位女士接到前夫的现任诉说情感问题的电话,她应该如何应对呢? 这些只是从各种实际情况中选出的一小部分例子,讨论的内容将围绕正确的内容和适当的方式进行。沟通咨询师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吗?不,一个好的咨询师肯定是不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的。但他知道如何获得这些答案,如何才能“雕琢”出这些答案。我的目标就是让这样的一个沟通咨询师待在你的身边,让你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得以运用,并让他成为你精神和心灵上的伴侣,陪你度过日常的工作和生活。 我的指南针将为你指明两个方向,这是因为对我而言,一次适当的(优质的、正确的)沟通,其中心的标准和理想状况是要达到一致性的。在《沟通的力量:极简沟通的四维模型》中,我将这个概念定义为与自身特性和情景特性相契合的双向一致性,这里包含着一个工作过程和一个反应过程,并且需要遵循双向轨迹。 轨迹的一个方向指向外部,寻找外部情景的相互关系:哪些是外部情景的组成部分?它们彼此间有何关系?其中隐含着哪些原则和要求才能让沟通“符合情景的要求”? 轨迹的另一个方向通往内心,寻找沟通主体的内部背景:谁在心里发言,并渴望让自己发挥作用?怎样表达才能与自己契合?内心的哪些原则和要求会表达诉求,使沟通变得自然真实? 既自然真实,又符合情境要求,这是一个能定义一致性的要求:我们理想的沟通就介于这两个的互补和紧张关系之间。 有两样东西一直深刻影响着哲学家康德,促使他不断做出新的思考,即“我头顶的天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对沟通心理学家而言,我们也有两样东西,其表述相比于康德虽略显平凡,但其影响却毫不逊色:围绕着我的系统性关系网络,以及内心世界里心灵的认同与敌对。身为沟通和行动主体的我们尝试去满足这两种结构的需要,我希望我的所作所为都能与自己达成一致,希望能站在自己这一边,否则就违背了自己的意愿。这个原则不只包含单纯的内心情感和外在态度的一致——这只是下意识的真实反应(如果心里感到愤怒,就不会面带友好地微笑)。这个原则覆盖的范围更广,它必须与我所知及所在并深切关注的事情契合。我暂时还没有找到一个比“符合身份认同”更好的表述:沟通不只应该自然真实符合本性,还要符合自我的身份认同。确切地说,沟通应该一直符合身份认同,因为这是一个不断寻找与发展的过程。 还有,无论说什么和做什么,我都希望能符合我所参与的情景的内容。如果不能明确情景内容和我所扮演的角色,即使我恰好完全(即时)真实,但实际上还是露怯了。因为情境会创造出一个形式,并要求参与者遵守,而我扰乱了情境中这个彼此关联有条理且有意义的形式。就好像具体时刻的真实本性具有深远的个人存在背景一样,具体的情境也会在复杂的相关性中运行,情境的形成及意义也大都要归功于这个相关性。上文提到的培训女讲师从男性学员那里“得到”轻蔑的评论,她必须克服这个具体的情景。然而,与其他地方一样,情景本身也是一个尚待探索的内容,例如:为什么偏偏是她要跟这个团队讨论这个主题?谁是这项工作的委托人?费用由谁支付?为什么这些成员在那里坐着?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所导致的对整个系统的探究,必须在正确的行为中加以考虑。 因此,我们会建议这位讲师:身为系统中一部分的你,如果想让整体成功,你的沟通方式不仅要满足情境的要求,同时还要更广义地满足系统的要求。 这个理念需要两个认知:一方面是对“内心人物”的认知,另一方面是要了解受系统牵制的情景,它的本质特色及其逻辑。然后才能将两种认知有效地连接起来。两种思想在这里必须相互紧密联系:人文主义思想(以独立自主和实现自我的人格为理想),以及系统思想(认为人类的身份认同来自将自身视为整体的一部分)。 与此相关的“双重”伦理有两项职责:使个人所属的整体成功,也使个人自己成功。这个双重职责不应该只用艰难费心的妥协来实现,而应该让一个责任在执行另一个责任时同时实现。“自我实现”和“奉献投入”不应该是对立的,而应该是彼此相互促进的,达到这样的境界才是一个成功的个体。在一个不容易掌握全貌的世界里,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生活模式,但如果我们期待理想的沟通,身边就不能缺少规范的指南针。 每一个实际情况中所遇到的问题,从细小的沟通问题(我如何告诉我的同学?)到与个人存在相关的基本决定问题(我的生命中真正重要的是什么?),我们的内心世界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相互矛盾的声音,一些内在声音的发声者有一部分是急于有所作为的人格,他们对外急于求成(充当发言人和行动者),对内积极表现(充当情绪煽动者和内心自我对话的参与者)。通过这些可以证明,想要寻求与自身契合的“我”是一个多元的组合体,且内部的多元性是人类的本性。 这样也是好的,但是在我们运用和享受“内心团队”的优点之前,我们首先要克服“吵成一团”的困境。人类心灵具有令人着迷的内部团体动力,而那里的情况与现实团体中的情况具有惊人的相似性。基于这个认知,我提出了“内心团队”这个概念,并且建立了我对人的基本看法和沟通心理咨询的基础。现在面临一个重要的问题:一个从来不跟内心团队是一条心的人,这样一个多样的人如何使自己对外可以有效地进行沟通,对内又能使自己保持和谐呢?研究这个复杂的主题也使我获得了许多新的知识,因此在本书中,我大篇幅地描绘了内心团队这个概念。 对于既好且正确的沟通而言,我们是否向智者之石又跨近了一步呢?在我看来是这样的,但是,我们并没有把智者之石包装精美之后再送到你的手上:无论是在书中,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需要付出努力才能得到智者之石。我希望本书能带给你乐趣,看上去乏善可陈之处也自有它存在的意义! 如何沟通才是“正确的” 当人们彼此建立联系时,会发生什么事? 当发生人际关系互动时,我们还需要考虑些什么?每一句说出来的话都是一个和弦,一个带有上泛音和下泛音的“四和弦”(事实,自我表达,关系,诉求)。为了听到这个四和弦,“四只耳朵”必须运用得当,这样才可以准确地理解四个维度相互影响下的谈话和争论,从而追溯每个维度可能存在的干扰和中断,并在必要时通过合理的辅助手段来加以澄清。除了提高敏感度外,还有一个机会,就是通过练习有效利用自己的四张嘴和四只耳。 事实证明,“沟通的基本装备”(身体、嘴巴和耳朵的训练及操纵)是因人而异的。因此,有必要将开发沟通能力和社交能力视为一个个体化且影响深远的事情来对待。任何一种“标准培训”都会失败或者仅粗浅地改善表面的谈吐,唯有在价值观与发展模型的帮助下,我们才有可能结合“沟通的美德教育”决定自身发展的方向,并朝着这个目标坚定地前进。 我不会告诉你应该如何正确与人沟通,因为我自己也不知道正确答案,或是即便我知道,我也无法制订出标准的方案。 我们怎样与人沟通才是“正确”的呢?怎样的举止才称得上是“得体”的呢?本书就是要致力于这项巨大的工程:不是简单地给出一个答案,而是设计出一个能让人自行寻找答案的指南。 生活实践者所面临的针对“正确”行为提出来的问题不是抽象的,而总是会面临具体的情境。例如,一个学生被她的同学问及是否能复印她已经整理好的资料时,她乐于助人,也乐于表达同学间互相帮助的情谊,但是她愿意就这么简单地与他人分享她的成果吗?她这时应该做什么呢?又应该怎么说呢?当一个男学员在一堂销售培训课中表现出对老调重弹的不屑时,女讲师该如何反应呢?如果一个极度敏感的员工没有按时完成工作,而他的工作又对整个部门至关重要时,他的老板应该如何与他沟通呢?如果一位父亲对家长会不甚满意,他应该如何正确地沟通呢?如果一位女士接到前夫的现任诉说情感问题的电话,她应该如何应对呢? 这些只是从各种实际情况中选出的一小部分例子,讨论的内容将围绕正确的内容和适当的方式进行。沟通咨询师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吗?不,一个好的咨询师肯定是不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的。但他知道如何获得这些答案,如何才能“雕琢”出这些答案。我的目标就是让这样的一个沟通咨询师待在你的身边,让你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得以运用,并让他成为你精神和心灵上的伴侣,陪你度过日常的工作和生活。 我的指南针将为你指明两个方向,这是因为对我而言,一次适当的(优质的、正确的)沟通,其中心的标准和理想状况是要达到一致性的。在《沟通的力量:极简沟通的四维模型》中,我将这个概念定义为与自身特性和情景特性相契合的双向一致性,这里包含着一个工作过程和一个反应过程,并且需要遵循双向轨迹。 轨迹的一个方向指向外部,寻找外部情景的相互关系:哪些是外部情景的组成部分?它们彼此间有何关系?其中隐含着哪些原则和要求才能让沟通“符合情景的要求”? 轨迹的另一个方向通往内心,寻找沟通主体的内部背景:谁在心里发言,并渴望让自己发挥作用?怎样表达才能与自己契合?内心的哪些原则和要求会表达诉求,使沟通变得自然真实? 既自然真实,又符合情境要求,这是一个能定义一致性的要求:我们理想的沟通就介于这两个的互补和紧张关系之间。 有两样东西一直深刻影响着哲学家康德,促使他不断做出新的思考,即“我头顶的天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对沟通心理学家而言,我们也有两样东西,其表述相比于康德虽略显平凡,但其影响却毫不逊色:围绕着我的系统性关系网络,以及内心世界里心灵的认同与敌对。身为沟通和行动主体的我们尝试去满足这两种结构的需要,我希望我的所作所为都能与自己达成一致,希望能站在自己这一边,否则就违背了自己的意愿。这个原则不只包含单纯的内心情感和外在态度的一致——这只是下意识的真实反应(如果心里感到愤怒,就不会面带友好地微笑)。这个原则覆盖的范围更广,它必须与我所知及所在并深切关注的事情契合。我暂时还没有找到一个比“符合身份认同”更好的表述:沟通不只应该自然真实符合本性,还要符合自我的身份认同。确切地说,沟通应该一直符合身份认同,因为这是一个不断寻找与发展的过程。 还有,无论说什么和做什么,我都希望能符合我所参与的情景的内容。如果不能明确情景内容和我所扮演的角色,即使我恰好完全(即时)真实,但实际上还是露怯了。因为情境会创造出一个形式,并要求参与者遵守,而我扰乱了情境中这个彼此关联有条理且有意义的形式。就好像具体时刻的真实本性具有深远的个人存在背景一样,具体的情境也会在复杂的相关性中运行,情境的形成及意义也大都要归功于这个相关性。上文提到的培训女讲师从男性学员那里“得到”轻蔑的评论,她必须克服这个具体的情景。然而,与其他地方一样,情景本身也是一个尚待探索的内容,例如:为什么偏偏是她要跟这个团队讨论这个主题?谁是这项工作的委托人?费用由谁支付?为什么这些成员在那里坐着?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所导致的对整个系统的探究,必须在正确的行为中加以考虑。 因此,我们会建议这位讲师:身为系统中一部分的你,如果想让整体成功,你的沟通方式不仅要满足情境的要求,同时还要更广义地满足系统的要求。 这个理念需要两个认知:一方面是对“内心人物”的认知,另一方面是要了解受系统牵制的情景,它的本质特色及其逻辑。然后才能将两种认知有效地连接起来。两种思想在这里必须相互紧密联系:人文主义思想(以独立自主和实现自我的人格为理想),以及系统思想(认为人类的身份认同来自将自身视为整体的一部分)。 与此相关的“双重”伦理有两项职责:使个人所属的整体成功,也使个人自己成功。这个双重职责不应该只用艰难费心的妥协来实现,而应该让一个责任在执行另一个责任时同时实现。“自我实现”和“奉献投入”不应该是对立的,而应该是彼此相互促进的,达到这样的境界才是一个成功的个体。在一个不容易掌握全貌的世界里,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生活模式,但如果我们期待理想的沟通,身边就不能缺少规范的指南针。 每一个实际情况中所遇到的问题,从细小的沟通问题(我如何告诉我的同学?)到与个人存在相关的基本决定问题(我的生命中真正重要的是什么?),我们的内心世界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相互矛盾的声音,一些内在声音的发声者有一部分是急于有所作为的人格,他们对外急于求成(充当发言人和行动者),对内积极表现(充当情绪煽动者和内心自我对话的参与者)。通过这些可以证明,想要寻求与自身契合的“我”是一个多元的组合体,且内部的多元性是人类的本性。 这样也是好的,但是在我们运用和享受“内心团队”的优点之前,我们首先要克服“吵成一团”的困境。人类心灵具有令人着迷的内部团体动力,而那里的情况与现实团体中的情况具有惊人的相似性。基于这个认知,我提出了“内心团队”这个概念,并且建立了我对人的基本看法和沟通心理咨询的基础。现在面临一个重要的问题:一个从来不跟内心团队是一条心的人,这样一个多样的人如何使自己对外可以有效地进行沟通,对内又能使自己保持和谐呢?研究这个复杂的主题也使我获得了许多新的知识,因此在本书中,我大篇幅地描绘了内心团队这个概念。 对于既好且正确的沟通而言,我们是否向智者之石又跨近了一步呢?在我看来是这样的,但是,我们并没有把智者之石包装精美之后再送到你的手上:无论是在书中,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需要付出努力才能得到智者之石。我希望本书能带给你乐趣,看上去乏善可陈之处也自有它存在的意义!

作者简介

弗德曼??舒茨??冯??图恩(FriedemannSchulzvonThun,1944-) 德国心理学家、沟通学专家、汉堡大学心理学教授,专攻协商与训练。《沟通的力量》系列是其代表作,且已成为德国许多学校师生与职场工作者的权威著作。由此延伸并与多位作者合著有《解释协助:治疗师、谈话指导者与主持人的手册》《交谈:给主管们的沟通心理学》等。他的著作销量超过百万册,翻译成多国语言。作为沟通咨询专家,他在很多领域都有极广的影响力。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