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说面面观/E.M.福斯特作品系列

小说面面观/E.M.福斯特作品系列

1星价 ¥24.5 (7.0折)
2星价¥24.5 定价¥35.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2016001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128
  • 出版时间:2021-04-01
  • 条形码:9787020160013 ; 978-7-02-016001-3

本书特色

对我来说,福斯特是唯一一位可以反复阅读其作品的还在世的小说家,每次读他的书我都有学到了东西的感受,而进入小说阅读之门以后,就很少有小说家能给我们这样的感觉了。 ——美国著名文学与社会文化批评家 莱昂内尔·特里林 E.M.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里,把人物区分为“扁平”和“圆形”两类,我尽量把自己所有的人物都塑造成“圆形”的。 ——美国作家 威廉·斯泰伦

内容简介

《小说面面观》是从事小说写作、文学批评与赏析者了解小说艺术奥秘的推荐阅读经典。 《印度之旅》后,福斯特将重心转向讲学与文学评论。1927年,他应邀到剑桥大学开设讲座,一系列演讲成为《小说面面观》的基础。全书共分九章,涉及小说的七个元素:故事、人物、情节、幻想、预言、模式、节奏。福斯特认为,小说家的任务即是熟练地驾驭这些面向,做到“面面俱到”。 《小说面面观》是福斯特专享的文学批评专著,是认可的20世纪很重要的小说美学经典名著之一。

目录

目录

总序 1

一、导言 1

二、故事 19

三、人物 32

四、人物(续) 47

五、情节 60

六、幻想 75

七、预言 89

八、模式与节奏 106

九、结语 121

译后记 124


展开全部

节选

总序 英国作家爱德华??摩根??福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1879—1970)一向是文学界的宠儿,有关研究著述可谓汗牛充栋,所以本文首先主要从阅读的角度对这套丛书做个简单的介绍。 文学作品的直接阅读无疑非常重要。会读书的人都知道,看作品以有感为上,有所启迪更佳,可以一直读到舒心快意,能与有识者共赏古今世界文学经典之瑰丽,品味蝼蚁人类勤奋思考之精华。这套丛书所选的书目就都是福斯特的代表作,从中可见“这一位”所贡献的瑰丽与精华:长篇小说《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Where Angels Fear to Tread,1905),《看得见风景的房间》(A Room with a View,1908),《霍华德庄园》(Howards End,1910),《印度之行》(A Passage to India,1924);文学评论《小说面面观》(Aspects of the Novel,1927);《天国的公共马车:E.M.福斯特短篇小说集》(《天国的公共马车及其他故事》[The Celestial Omnibus and Other Stories,1911]和《永恒的瞬间及其他故事》[The Eternal Moment and Other Stories,1928]这两部短篇小说集的合集)。作品时间跨度为从1905年到1928年,这正是福斯特的创作巅峰时期。 其实福斯特的作品不光专家喜欢研究,大众也喜欢看。这当然和影视手段的推动不无关系。这套丛书里的四部长篇小说都有电影版:《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1991),《看得见风景的房间》(1985),《霍华德庄园》(1992;另有2017年拍的电视剧版),《印度之行》(1984)。影视手段和大众阅读的关系严格说是互动互惠的,有读者缘,影视制作机构也就喜欢拍。文学研究关注的东西都比较深远,大众的喜好也未必浅薄,能打动人心就一定自有其道理。 福斯特的长篇小说充满了地道的英国风味,但是他并没有满足于对英国上层社会生活图景及其趣味的展示。在貌似复杂而琐碎的人物关系描写和故事情节推进中,他的重点更多地是揭示,揭示这个阶层的人在与国内外各色人等打交道的时候出现的种种问题,其中涉及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殖民地宗主国与殖民地人民之间各种内在的和表面化了的冲突,还有理想化生活方式与现实之间的冲突。给福斯特套什么“主义”似乎不太容易,我们只要从他的作品里看到了他笔下那个时候若干英国人的生活状态,看到了他或曲折暗示或直接表述的种种思考,也就对得起作者的苦心了。 福斯特的文论著作《小说面面观》基于他自己作为一个小说家的体验去观察小说这种文学存在,去评论小说的方方面面,早已列入文学专业的必读书目。他在书中提出的一些重要概念,如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幻想小说(或奇幻小说)等小说类别、小说节奏等等,为文学理论大厦的构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这套书给了我惊艳之感的,还有福斯特的短篇小说。他长篇小说的那些特点同样表现在了他的短篇作品中。除此以外,在这些轻灵活泼、引人入胜的短篇中,对人类去向和人性发展的沉重思考,超越了现实局限、时代局限和社会局限,细想起来,的确令人震撼,却又处处不离“文学即人学”“伟大的文学家必然是思想家”这些耳熟能详的文学正道。难怪文学界如此尊崇福斯特。 毋庸讳言,这类书的出版不可避免地要再次涉及两个话题,一个是读经典的意义,另一个就是重译的必要。 关于读经典,近年谈论的人比较多,笔者也在其他场合参与过讨论,重复的话就不说了。这里想强调的是:首先,经典的涵盖范围是一直在变的,新的经典不断加入,文学界的评论探究和出版界的反复出版,其实就是个大浪淘沙、沙里淘金的过程,这个过程始终没有而且也不应该中断,一百年后也是如此;其次,和创作一样,文学阅读也有代际承接的问题,新的读者不断产生,对经典作品必然有着数量和质量上不断更新的需求。即便是宗教经典那种对曲解极为警惕的作品,也存在着更新的需要,因为教徒在生长,在变动。这是生命的特征。而与时俱进是生命力的特征。更何况经典的一个本质性特点就是耐读,即经得起反复读,而且常读常新。巧的是,在对福斯特的各种评介中,印象*深的正是很多人都知道的这样一句话:“爱??摩??福斯特对我来说,是唯一一位可以反复阅读其作品的还在世的小说家,每次读他的书我都有学到了东西的感受,而进入小说阅读之门以后,就很少有小说家能给我们这样的感觉了。” ...... 总体来看,这套丛书其中的几本,译者认为纠正了前译中的一些错译,也就是说,我们的译本在翻译的准确程度上有所提高。细节之外,我们还尤其注意了整部作品的内在连贯,包括前后通达和风格的一致。至于美学意义上的评价,我们等待时间的检验,并且始终欢迎各种角度的批评和讨论。 衷心感谢丛书译者和出版社众多编辑的辛勤付出。 感谢爱??摩??福斯特赋予我们的文学盛宴。 杨晓荣 2020年11月16日于南京茶亭 译后记 几天前我将审校后的译稿全部校对完毕,全书的翻译算是告一段落。译文的审校前后持续数月,负责审校的杨晓荣教授对照原文逐句校对,对译文的忠实性和流畅性进行确认和调整,力求能够让松散的句式紧凑起来,让拘谨的表达活泛起来,让解释性的翻译尽量回归直译。看得出她所遵循的翻译原则是使译文向原文更加靠拢,让读者向原作者更加靠拢,把译者偶尔想挣脱掉的“镣铐”,又自觉地重新戴上了,并且尽量保持着舞姿。这样的努力和付出值得尊敬。 翻译是个苦心孤诣的过程,极少有酣畅淋漓的快感,所谓妙译也是搜肠刮肚后的偶然所得,极少是灵感一现的产物。译这本书,对我是个挑战,撇开水平不说,时间都是挤出来的,当然*主要的原因还是原书比较难懂。所以翻译的状态常常就是在意义的迷雾中穿行,跌跌撞撞地好不容易找到了方向,又懊恼于找不到恰当的词句来表达。原书是福斯特在剑桥三一学院所做的克拉克系列讲座的汇编,书中语气比较随意,风格倾向于谈话体,读者在感到轻松幽默的同时,也折服于作者的真知灼见,正如雅克??巴尔赞所言;“福斯特那种闲谈式的引导机智敏锐……化腐朽为神奇,将枯燥的陈述变成人物、故事和真实的暗示。”而正是这种简单中所蕴含的丰富让译者大伤脑筋,故翻译中虽未字字译出,但求字字理解,唯恐那些潜藏于“浅滩回流”里的思想奥秘被真的当成闲话而忽略了。总之,译者面对这样一个机智幽默、思路清奇、语言经常偏离常规的大家,难免有无力感。 ...... 模式和节奏是从美学上来讲的,前者指小说的形状,后者指小说的声音。有的小说可以欣赏它的情节所呈现出的图案,比如亨利??詹姆斯的小说,有的小说情节貌似松散,却有其内在的节奏,像一首音乐,比如普鲁斯特的小说,而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气度恢宏,就像一首交响曲。 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一书里说:“一部经典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永远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经典的魅力就在于每一次重读中总有新的发现,而每一次翻译都是一次新的诠释,它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后衷心感谢出版社组织翻译和出版这部经典,感谢责任编辑为本书所做的一切。 杨淑华 2020年7月5日于南京板桥

作者简介

E.M.福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1879—1970),20世纪英国著名作家。其作品包括六部小说,两集短篇小说集,几部传记和一些评论文章。其作品语风清新淡雅,描写的都是二十世纪初英国的社会状况,尤其长篇小说几乎都是反映英国中上层阶级的精神贫困,在每部作品中主人公都试图通过挣脱社会与习俗的约束来求得个人解放。代表作包括长篇小说《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看得见风景的房间》《霍华德庄园》《印度之行》以及文学论著《小说面面观》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