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法国现代纪传体小说·不确定宣言:本雅明在伊比萨岛·本雅明在巴黎·本雅明在逃亡  (全三册)

法国现代纪传体小说·不确定宣言:本雅明在伊比萨岛·本雅明在巴黎·本雅明在逃亡 (全三册)

1星价 ¥108.0 (6.0折)
2星价¥108.0 定价¥180.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4116075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608
  • 出版时间:2021-10-01
  • 条形码:9787541160752 ; 978-7-5411-6075-2

本书特色

◎ 21世纪欧洲现代文学艺术现象级新作,九年九卷,鸿篇巨制,斩获三项文学大奖 九卷本《不确定宣言》,从2012年到2020年每年出版一本,连续九年,先后斩获三大文学奖项:2014年以第三卷获法国美第奇散文奖,2019年以第七卷获法国龚古尔传记奖,2021年以全部九卷获瑞士文学大奖。以多种材料、多种媒体、多种文体、多种风格打通文学、艺术,横空出世,震撼欧洲文坛。 ◎ 作者的一生之书,为心目中的知识分子、哲学家、艺术家、作家、诗人塑像,以碎片化的方式,唤回被抹去的历史和对时间的战斗 寻访本雅明、凡·高、戈比诺、艾米莉·迪金森、玛利亚·茨维塔耶娃、莱奥托、勒南、佩索阿的足迹,重建他们在历史、文学、艺术、生活的形象。《不确定宣言》的酝酿可以追溯到费德里克·帕雅克10岁时的创作灵感,是作者毕生的集大成之作。 ◎关于本雅明命运的全局性回溯、思考与描述,以三卷的巨大篇幅为欧洲*后一位知识分子树传。 此次出版的前三册是独树一帜的瓦尔特·本雅明传,讲述1932年后,居无定所的本雅明从西班牙伊比萨岛到巴黎,到关进涅夫勒的集中营,再到马赛,*终自决于比利牛斯山布港小镇的经历。本雅明的动荡与流亡,贫困与孤独,其中有他压抑的童年,踌躇的婚姻和爱情,以及对现代经验的批判。同时以电影般的叙事,穿插了与本雅明同时代的一群欧美艺术家、知识分子、诗人、作家的故事,比如贝克特、布勒东、霍珀、法尔格、霍克海默、卡夫卡、路德维希·霍尔、布洛姆、庞德等人的命运,与本雅明形成呼应、对照、交织。基调沉郁、忧伤,又不乏黑色幽默。 ◎以历史、情感、记忆、中国墨为材料,不拘门类,不限文体,创造集传记、散文、小说、诗歌、绘画于一体的全新图文叙事。 三卷15万字,配以黑白绘画534幅,帕雅克用中国水墨作画,以散文化的语言写作,绘画与文字像两种建筑材料,共同搭建起一个不确定的、开放性的神秘空间。在这个无限生长的空间里,帕雅克试图唤起被抹去的历史,抵制一个越来越屈服于现在、没有过去的现代世界。

内容简介

《不确定宣言1 ·本雅明在伊比萨岛》: 瓦尔特·瓦尔特·本雅明,被誉为欧洲*后一位知识分子,一生颠沛流离,留下以作品构筑的传奇一生。本雅明的命运,被本书作者帕雅克置于欧洲危机之中,并进行了一次新的阐 释。第二次世界大战、当时的文化圈、20 世纪 80 年代末的新纳粹抬头……这是反浪漫的浪漫小说,是对小说的思考,是碎片化的、融合写作和绘画的作品,是一位被摧毁的梦旅人在美、恐惧、蠢行、幻想和幻灭之间的旅行。 《不确定宣言2 ·本雅明在巴黎》: 本雅明在巴黎的经历,展现出一位知识分子的幸福和失意。在巴黎的一个街角,安德烈·布勒东遇到了娜嘉,一本关于爱情的名著诞生了,一位女性却枯萎了。在另一个街角,画家霍珀和诗人法尔格正在猎取他们各自的奇遇和机会。 在讽刺和忧郁之间,《不确定宣言》第二卷唤起了这座城市八十年前的阴影。 《不确定宣言3·本雅明在逃亡》: 本雅明身为犹太人,必须逃离德国纳粹的追捕。在一次次失败之后,他颠沛流离的旅程结束于西班牙边境的布港小镇。就在本雅明竭尽全力想要逃往美国之际,美国诗人庞德却自愿投身于对墨索里尼的宣传……通过两个人物的命运,我们可以看到历史如何错位、对立和展开。

目录

《不确定宣言1·本雅明在伊比萨岛》 前 言 “但你不再有湿润的欢愉了……” 赞美误会 “只有天空” 事物之风 “坠入风景中的梦幻者” 两个法西斯主义者 1933 年 精 灵 资料来源 注 释 《不确定宣言2·本雅明在巴黎》 “我们饮而无酒,眠而无床,我们前往,我们来到,我们服从” 宠儿的糖果、餐馆的餐巾,以及塞纳河上的平底船 在夜里 引 导 “你可爱的嘴唇将吮吸我的生命” 忧伤是一门生活的艺术 “像薯条烤炉那样吱吱作响的露天咖啡座” 乐观主义的课 夜晚之观察 德国天空上一道沉重的幕布 被抹去的历史 “玫瑰与铃兰生长之处,同样也会生出蜀葵” “*和谐之悲伤的快乐” 敬告读者 资料来源 注 释 《不确定宣言3·本雅明在逃亡》 隐形的报告 维尔努什 信 任 黑夜忘记白天 低语的细草 *后之*后 为我画出仁慈的上帝 风也是过程 同质而又空洞的时间 逃离法国 资料来源 注 释 出版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前 言 我是个小孩,大约十岁。我梦想写一本书,把文字和图画混杂在一起。一些历险,一些零碎的回忆,一些警句格言,一些幽灵,一些被遗忘的英雄,一些树木,以及怒涛汹涌的大海。我积攒着句子与素描,晚上,星期四下午,尤其是犯咽炎和支气管炎的日子,独自一人在家里,自由自在。 我已经写画了厚厚的一沓,却又很快把它们毁掉。书每天都在死去。我十六岁。我进了美术学校,我很烦闷。六个月后,我离开了那里,毅然决然。我烧掉全部画作:它们不像是我所梦想的书。 我成了国际列车卧铺车厢的列车员。那本书突然就于深夜出现在了一列火车中,那是在跟一个彻夜无眠的旅客好几个小时的闲聊之后。凌晨,在罗马火车站附近的一个咖啡馆里,我有了这个题目:“不确定宣言” 。在那个时代,意识形态到处存在,左派分子,法西斯分子,各种确定性在一个个脑袋里打架。意大利受到种种恐怖袭击的威胁,大家都认定是无政府主义者干的,实际上却是秘密警察所操纵的新法西斯主义者小团体干的。而他们的资助者呢?有人说是基督教民主党的高层,有人说是共济会的宣传二处 ,甚至还有人说是美国的中央情报局。彻头彻尾的一派大混乱。在工厂中,工人全面自治已成为日常秩序。所有的政党都焦虑不安。如何让工人阶级闭上嘴?恐怖主义显然成了反对乌托邦的*佳药方。 在一份小报上,我发表了一篇很短的故事,它的题目就已经叫作“不确定宣言”了,那是一种以青春过失为形式的模糊尝试。那时候我住在瑞士。我离开了瑞士,我一个人去巴黎郊区的萨尔塞勒过暑假。在这个整个八月都是一片荒凉的小城镇中,在一个塔楼群的脚下,有一家酒吧,那是街区中的唯一一家酒吧。去酒吧的只有北非人。和他们有一些接触之后,我就下定决心立刻前往阿尔及利亚,去寻找我的《宣言》。不过,那却是另外一个故事了。那时候,我的书重新成形,也就是说,它重新形成为一篇枯燥乏味的草稿:那是一个孤独者的精神状态,对爱恋之苦的抽象报复,对意识形态、时代氛围、逝去时光的哀号。 我在巴黎安顿了下来,住在皮加尔街 42 号的顶层楼上,一间小小的两居室。始终孤单一人,没有女人,没有朋友。一年的孤独、悲惨。我没有钱,没有工作。我想尽办法发表绘画作品,但遭到所有报刊编辑的拒绝:“商业价值不够。”这一理由,我将会反复听到,在巴黎,在欧洲,尤其在我将去生活一段时期的美国。我成了乞丐,好几次。所有金钱关系都是反人性的罪恶。 我用中国墨来画画,但我也用水粉颜料来表现长着人类身子的怪鸟,它们踩着滑雪板,在小小的公寓中要飞起来。我写一些很短的叙事作品,有时候短得仅仅只有几行。我毁了一切。《宣言》在没完没了地死去。 一年又一年过去,我四十岁了。我在一家出版社出了**本书。这是一次惨败:“商业价值不够。”四年后,又出版了一本新书,然后,新书接二连三地出版,奇迹般地畅销。它们每一本都是重新找回《宣言》的一种尝试,但是,每一本都与它失之交臂。于是,我重拾《宣言》,我隐隐约约地知道,这事情根本就没有完结。我拾取好几百页的笔记本:报纸的片段,回忆文字,阅读笔记。然后,一幅幅图画积累起来。它们如同档案馆的图像:复制的旧照片,照着大自然临摹的风景,种种奇思妙想。它们经历着各自的生命,却什么都不阐明,或者只是阐述一种模糊的情感。它们进入图画盒,而在那里,它们的命运还不确定。对于字词也是同样,小小的微火,就像黑色书页上的洞。然而,它们凌乱地向前,贴到突然出现的图画上,形成一些到处凸现的、由一旦借到便永不归还的话语构成的片段。伊西多尔·杜卡斯 写道:“剽窃是必需的。进步要求剽窃。它紧紧地抓住一个作者的句子,采用他的表达法,抹去一个错误的想法,代之以正确的想法。”这话说得英明至极。瓦尔特·本雅明说得也同样精彩:“我作品中摘录的语句就像是拦路抢劫的绿林强盗,它们全副武装地从斜刺里杀出, 把闲逛者所相信的一切都夺走。”我们总是要借用别人的眼睛,才会看得* 清楚。为了更好地说出痛苦与怜悯,基督与圣母被世人抄袭和剽窃多少遍? 孩提时代,我在书本的梦幻中寄放了后来将成为回忆的东西。而现在, 我依然有强烈的历史感,在学校的长椅上,我清楚地听到了奴隶们在雅典街道上的哀叹,战败者从战场上走出来时的悲号。但是,历史在别处。历史是学不会的。历史是整个社会都必须体验的,不然就会被抹去的一种情感。战后的一代人因为重建了世界而失去了历史的线条。没错,他们是重建了世界,他们也让和平降临在大地上,宛如长长的一声叹息过后,就忘却了苦难的时代。现在,我们还生活在这和平的残余中,而正是带着这些残余,我们即兴创造一个社会,一个抹去了以往许多社会的社会,一个没有了记忆的社会,就像那个美国社会,它为我们规定了要哪一种和平,至少是规定了和平的面具。今天的和平是完全相对的,因为它靠那些发生在远方的、地区性的战争滋养着,而那些战争与我们拉开了距离,体现出令人绝望的种种景象。 但是,有另一种战争在啃噬着我们,却从来没有正式爆发过:这就是“使时间消失的时间战争”,是由一种现在时态所进行的战争,而它被剥离了过去,并被粉碎在不可信的、灿烂的或幻灭的未来之中。现在时态失去了过去时态的在场,但过去时态并不因此而彻底消失—它延续在回忆的状态中,一种无生气的,被剥夺了话语、物质以及现实的回忆。现在时态把时间变成了一种空洞的时间,悬浮在一种根本找不到的历史之中,而这空洞充满了一切,并展开在一切可能的空间中。或许正是因为这空洞的自我完成,某种东西才会突然出现,就仿佛那消逝的时间应该让位给另一种时间,一种前所未有的时间。从此,被冠以“现代性”之名的现在时态就有了完成生命进程的可能性。或者不如说:现在时态应该不惜一切代价地插入到它那重构的过去,以免让自己沦落到被遗忘的境地。这是哲学家科斯塔斯·帕帕约阿努的郑重警告:“现代性正是以一种纯粹而又专一的人类经验的名义,肯定了现在对过去的优先权。人类时间明确地脱离了物理或生理时间的支配。它不再按照天体运转或者生命循环的样子,描画出一个圆圈的形象。它从自然中摆脱出来,解放出来,它所包含的只有对物质上的那些新因素的唯一承诺:它所传达给意识的,再也不是星辰与季节那永恒不变的秩序,而是简化为人的自身、人的孤独、人的未完成状态的形象。” 历史总是愚弄我们,因为事后证明它总是有道理的。它可以完美地变成一出反对现代性和科学的开放式战争戏剧,而科学全然在它的统治之下——正如威廉·福克纳 所说,科学是一张“不可亲吻的危险的嘴”。 以碎片化的方式,唤回被抹去的历史和对时间的战争,这就是我创作《宣言》的目的。**卷由此开启,而其他各卷将以不确定的方式,跟随而来。

作者简介

费德里克·帕雅克(1955— ),瑞士、法国双国籍, 作家、画家、电影制作人。他写过小说和电影剧本, 还编辑杂志并撰稿,出版了 20 多本著作。他以成名作《巨大的孤独》(L'immense Solitude)获得 1999 年的米歇尔·当丹奖,并由此确立集传记、散文、诗歌、绘画于一体的创作风格。此后他创作了《爱之伤》( Le Chagrin d'amour),描绘诗人 阿波利奈尔。他从 2012 年起出版《不确定宣言》系列,2014 年第三卷获得美第奇散文奖,2019 年第七卷获得龚古尔传记奖,2021 年以全部九卷获得瑞士文学大奖。 余中先,1954 年生于浙江宁波,作家、翻译家、《世界文学》前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法语专业研究生班,在巴黎第四大学获得文学博士学位。长年从事法国文学作品译介工作,翻译了奈瓦尔、克洛岱 尔、阿波利奈尔、贝克特、克洛德·西蒙、阿兰·罗伯 - 格里耶、昆德拉等人的小说、戏剧作品 30 多部。获法国政府授予的文学艺术骑士勋章 ,2018 年 8 月荣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翻译奖。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