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03059526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477
- 出版时间:2021-10-01
- 条形码:9787030595263 ; 978-7-03-059526-3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高等学校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给排水及其他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相关专业的研究生高等学校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给排水及其他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相关专业的研究生 ★ 把环境监测和仪器分析合二为一,弥补了环境类专业学生学习仪器分析的不足 ★ 教材内容全,含多学科教学内容; ★ 教材内容新,体现科技发展前沿; ★ 编写团队强大,由来自天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等11所高校组成
内容简介
本书是针对环境工程专业的特点,为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环境分析”“环境监测”“仪器分析”等相关课程编写的配套教材。本书系统、深入地阐述了化学分析、仪器分析和环境监测等的基本原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全书分为四篇,共二十章。其中,化学分析部分包括酸碱滴定、络合滴定、沉淀滴定和氧化还原滴定。环境监测部分包括环境标准体系以及水和废水、空气和废气、固体废物、土壤、生物污染、物理性污染的监测。仪器分析部分包括光学分析、电化学分析、气相色谱分析、液相色谱分析、质谱分析及其联用技术、连续自动监测技术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给排水及其他相关专业的本科生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学习参考。
目录
前言
**篇 环境分析与监测概论和基础
**章 概论 3
**节 环境分析与监测的定义、范畴和作用 3
一、环境分析与监测的定义 3
二、环境分析与监测的范畴 3
三、环境分析与监测的作用 3
第二节 环境分析与监测的发展 4
一、我国的环境问题 4
二、21世纪我国环境保护的现状和发展 4
三、我国环境分析与监测的历史进程 6
四、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和仪器的现状与发展 7
第三节 环境分析与监测的任务和特点 8
一、环境分析与监测的任务 8
二、环境分析与监测的特点 8
第四节 环境分析与监测的分类 9
一、按照分析监测目的分类 9
二、按照分析监测对象分类 10
三、优先监测 10
第五节 环境分析与监测的常用方法 11
一、化学物理分析技术 11
二、生物分析技术 11
第二章 分析数据的处理和质量保证 13
**节 标准物质和标准溶液 13
一、标准物质和基准物质 13
二、化学试剂的规格 15
三、标准溶液 16
四、常用的物理量和计量单位 16
第二节 误差理论 18
一、准确度和精密度 19
二、误差和偏差 19
三、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21
四、误差的传递 23
第三节 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25
一、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25
二、数据的统计分析和评价 28
三、实验数据的图表表示方法 34
四、实验数据的回归分析 34
第四节 环境分析测试的质量保证 35
一、质量保证的目标 35
二、实验室的质量保证 36
三、分析监测过程中的质量保证 36
四、分析测试结果的质量评价 40
第二篇 化学分析及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第三章 酸碱滴定法及其在环境分析监测中的应用 45
**节 环境中的酸碱反应 45
一、环境中的酸碱反应及其对环境污染的影响 45
二、酸碱反应在分析监测中的应用 45
第二节 酸碱反应的基本概念 45
一、质子理论 45
二、酸碱反应平衡常数和pH定义 46
第三节 环境分析化学中酸碱平衡体系的pH计算 48
一、物料平衡式、电荷平衡式和质子平衡式 48
二、强酸、强碱体系的pH计算 50
三、弱酸、弱碱体系的pH计算 51
第四节 酸碱滴定曲线、滴定误差和指示剂的选择 59
一、酸碱指示剂变色原理 59
二、一元酸碱的滴定 63
三、多元酸碱的滴定 68
第五节 酸碱滴定法在环境分析监测中的应用 70
一、水中碱度的分析测定方法 70
二、水中酸度的分析测定方法 73
第四章 络合滴定法及其在环境分析监测中的应用 74
**节 环境中的络合反应 74
一、环境中的络合反应及其对环境污染的影响 74
二、络合反应在分析监测中的应用 74
第二节 EDTA与金属离子的络合反应 74
一、EDTA的结构和特点 74
二、EDTA与金属离子的络合物 76
三、络合反应的平衡常数 76
四、络合反应副反应系数和络合物的条件常数 77
第三节 影响络合滴定的因素 78
一、副反应对络合反应的影响 78
二、共存离子对络合反应的影响 80
第四节 EDTA络合滴定曲线和终点误差 82
一、络合滴定曲线 82
二、金属指示剂 83
第五节 络合滴定法在环境分析监测中的应用 85
第五章 沉淀滴定法及其在环境分析监测中的应用 87
**节 环境中的溶解和沉淀反应 87
一、环境中的溶解和沉淀反应及其对环境污染的影响 87
二、沉淀反应在分析监测中的应用 87
第二节 沉淀滴定法的基本理论 87
一、溶解度、溶度积和分步沉淀 87
二、沉淀滴定法原理和滴定曲线 89
三、影响沉淀滴定的因素 91
四、常见的沉淀滴定法 91
第三节 莫尔法在环境分析监测中的应用 92
一、莫尔法分析测定水中的氯离子 92
二、莫尔法化学计量点和滴定终点的误差分析 93
第六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及其在环境分析监测中的应用 96
**节 环境中的氧化还原反应 96
一、环境中氧化还原反应及其对环境污染的影响 96
二、氧化还原反应在分析监测中的应用 101
第二节 氧化还原反应概述 101
一、条件电位 101
二、平衡常数的计算和应用 102
三、反应速率及影响因素 106
四、反应的方向和进行的程度 107
第三节 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108
一、氧化还原滴定曲线 108
二、滴定突跃的计算 110
三、指示剂和滴定误差 111
第四节 环境分析监测中典型氧化还原滴定法 112
一、高锰酸钾法及化学需氧量的测定 112
二、重铬酸钾法及化学需氧量的测定 114
三、碘量法及溶解氧、生化需氧量的测定 116
四、溴酸钾法及苯酚的测定 122
第三篇 环境要素分析与监测
第七章 环境标准与标准体系 125
**节 环境标准 125
一、环境标准的概念 125
二、环境标准的作用 125
三、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 125
四、制定环境标准应遵循的原则 127
第二节 环境基准与环境标准 128
一、环境基准的概念 128
二、环境基准与环境标准的关系 128
第三节 水质标准 129
一、《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129
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130
三、《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130
第四节 大气标准 131
一、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131
二、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133
三、大气监测规范和方法标准 133
第五节 其他环境标准 134
一、固体废物控制标准 134
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134
三、噪声与振动标准 135
第六节 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135
一、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135
二、大气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137
三、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138
四、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 140
五、企业自行监测技术规范 140
六、企业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指南 140
第八章 水和废水监测 142
**节 概述 142
一、水资源与水污染 142
二、水质监测的目的 142
三、水质监测项目 143
四、水质监测分析方法 143
第二节 水质监测方案制订 144
一、地表水监测方案 144
二、地下水监测方案 146
三、水污染源水质监测方案 147
第三节 水样的采集和保存 148
一、水样类型 149
二、水样的采集 149
三、水样的运输与保存 150
四、水样预处理 151
第四节 感官物理性状指标 152
一、水温 152
二、臭和味 153
三、色度 154
四、浊度 154
五、透明度 155
第五节 无机物综合指标 156
一、pH 156
二、酸度和碱度 157
三、硬度 158
四、电导率 158
五、固体物质 159
六、溶解氧 160
七、氧化还原电位 161
第六节 非金属无机化合物 161
一、氯化物 161
二、硫化物 162
三、硫酸盐 162
四、氟化物 163
五、氰化物 163
六、含砷化合物 163
第七节 金属化合物 164
一、汞 164
二、镉 165
三、铅 165
四、铜 165
五、锌 165
六、铬 166
七、其他金属 166
第八节 营养性物质 167
一、含氮化合物 167
二、含磷化合物 169
第九节 有机物综合指标 170
一、化学需氧量 170
二、高锰酸盐指数 171
三、生化需氧量 172
四、总需氧量 173
五、总有机碳 173
六、其他有机物综合指标 174
第十节 微量有机污染物的测定 174
一、典型微量有机污染物 174
二、微量有机污染物的样品前处理方法 175
三、微量有机污染物的测定方法 176
第十一节 综合生物毒性 176
一、生物毒性及其检测方法 176
二、急性毒性 177
三、慢性毒性 178
四、遗传毒性 178
五、内分泌干扰性 179
六、细胞毒性 179
第十二节 底质监测 180
一、底质样品的采集 181
二、底质样品的处理 181
三、底质样品的分析 181
第九章 空气和废气监测 183
**节 空气污染物基本特点 183
一、空气污染 183
二、空气污染源 183
三、空气污染监测 184
第二节 空气监测与污染物时空分布关系 186
一、空气污染物的时间分布特点 186
二、空气污染物的空间分布特点 187
三、空气污染物浓度的表示方法 187
第三节 空气监测方法的确定 188
一、监测项目确定的基本原则 188
二、分析方法选择的基本原则 189
三、空气监测采样分析 189
第四节 标准气的配制 193
一、静态配气 193
二、动态配气 194
第五节 空气样品的测定 195
一、颗粒物的测定 195
二、分子态污染物的测定 198
三、空气质量指数 200
思考题 203
第十章 固体废物监测 205
**节 概述 205
一、固体废物的定义与分类 205
二、危险废物的定义及鉴别 205
第二节 固体废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206
一、样品的采集 206
二、样品的制备 211
三、样品的保存 212
四、样品含水率的测定 213
五、固体废物样品pH的测定 213
第三节 固体废物有害特性的监测 213
一、急性毒性的初筛试验 213
二、易燃性的实验方法 214
三、腐蚀性的实验方法 214
四、反应性的实验方法 214
五、浸出毒性试验 215
第四节 生活垃圾的监测 216
一、生活垃圾及其分类 216
二、生活垃圾特性分析 216
三、垃圾渗滤液分析 218
四、垃圾的渗滤实验 218
第五节 有害物质的毒理学研究方法 220
一、实验动物的选择及毒性试验分类 220
二、垃圾毒性试验方法 222
第十一章 土壤监测 223
**节 概述 223
一、土壤组成与基本性质 223
二、土壤污染 226
第二节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 228
一、资料收集 228
二、监测项目 228
三、采样点的布设 230
四、土壤样品的采集 232
第三节 土壤样品的预处理 235
第四节 土壤污染物的测定 235
一、重金属污染物 235
二、有机污染物 236
思考题 238
第十二章 生物污染监测 239
**节 水环境污染生物监测 239
一、样品采集和监测项目 239
二、常见病原微生物及
节选
**篇 环境分析与监测概论和基础 **章 概论 **节 环境分析与监测的定义、范畴和作用 一、环境分析与监测的定义 环境分析与监测包括环境分析化学和环境监测。环境分析化学是环境化学在环境研究和保护领域的发展和分支学科,是应用各种技术、仪器和方法研究环境中相关要素在空间和时间方面的组成与性质的科学。“监测”一词的含义可理解为监视、测定、监控等,环境监测就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从信息技术角度看,环境监测是对环境信息捕获→传递→解析→综合的过程。在对监测信息进行解析、综合的基础上,全面、客观、准确地揭示监测数据的内涵,从而对环境质量及其变化作出正确的评价。环境分析与监测既不是对环境污染物的简单监测或检测,也不是纯粹的理论分析,而是在掌握现代环境分析化学和监测技术知识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研究环境要素在空间和时间方面的组成与性质,并通过信息解析等方法,对环境质量进行报告和评价。 二、环境分析与监测的范畴 环境分析与监测的领域十分广泛,对象相当复杂,包括大气、废气、水体、土壤、底泥、矿物、废渣,以及植物、动物、食品、人体组织等。既包括生态环境和人工环境的普通环境要素(水、气、土壤、生物),又包括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中排放的各类污染物,如工业生产中排放的“三废”(废气、废水、废渣),存放、使用过程中无意流失或散播的有毒有害物质,人们日常生活产生的污水、废气等。 环境分析与监测包括对污染物分析测试的化学监测(包括物理化学方法);对物理(或能量)因子如热、声、光、电磁辐射、振动及放射性等强度、能量和状态测试的物理监测;对生物由于环境质量变化所产生的各种反映信息,如受害症状、生长发育、形态变化等测试的生物监测;对区域群落、种落的迁移变化进行观测的生态监测等。 三、环境分析与监测的作用 环境分析与监测是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化学、环境物理学、环境地质学、环境工程学、环境医学、环境管理学、环境经济学及环境法学等所有环境科学的分支学科,都需要在了解、评价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趋势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各项研究和制定有关管理、经济的法规。因此,环境分析与监测贯穿于环境科学和管理的各个分支,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学科的研究和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第二节 环境分析与监测的发展 一、我国的环境问题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十分低下,为尽快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实施**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时,由于环保意识薄弱,工矿企业不受约束地排放“三废”,尤其是火电厂沿河建设与排放,造成了一定程度和范围的污染。因此,伴随着20世纪50年代经济建设的起步,环境问题开始显现。 20世纪50年代末期,由于经济技术的局限性,设备简陋、效益低下,未采取任何污染控制措施的小企业大量涌现,布局管理混乱,工业“三废”排放放任自流,环境污染在许多地区蔓延开来。 20世纪60~70年代以来,环境问题进一步凸显。例如,在“三线”建设中,许多工厂建在深山峡谷之中,由于扩散稀释条件太差,形成了严重的水体和大气污染,导致国内许多河流中都含有大量来自工业废水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有机废物、各种油产品、亚氯酸、硝酸、苯酚、氰化物、砷,以及铅、铬、汞等重金属。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环境污染进一步加剧,大量乡镇企业的出现,虽然快速发展了经济,但是使环境污染迅速向农村蔓延,污染造成的破坏范围进一步扩大。农村先后出现污灌污染、矿山周边重金属污染、偷排工业废水和固体废物等事件,其中重金属污染尤为突出。 进入21世纪后,我国经济继续高速发展,生态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污染物低排放走向高排放,从环境状态的低恶化走向环境状态的高恶化,从局部型、单一型污染走向全局型、复合型污染。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包括大气污染问题、水环境(包括地表水、地下水、海洋)污染问题、垃圾处理问题、土地荒漠化和沙灾问题、旱灾和水灾问题、生物多样性破坏问题、持久性有机物污染问题。近年来发生了很多受到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环境事故,如松花江硝基苯污染事件(2005年),太湖、巢湖蓝藻暴发威胁饮用水安全事件(2007年),大连新港原油泄漏事件(2010年),山东蓬莱油田溢油污染事件(2011年),云南铬渣污染事件(2011年),广西镉污染事件(2012年),严重的空气污染(雾霾)(2012年之后)等。污染物类型更加繁多,除了传统的水、气、固的常规污染物之外,重金属污染、持久性有机物污染、农药污染、细颗粒物(PM2.5)污染、臭氧污染、挥发性有机物污染,以及很多新型微量有机物污染(如内分泌干扰物、致癌物)等的监测日益受到重视。 二、21世纪我国环境保护的现状和发展 进入21世纪后,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环境问题对国民生产、经济发展的制约,对人民生活、健康的危害日益明显。环境问题成为国家和人民关注的敏感问题。我国从各个方面开始环境污染的治理工作,很多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和方法逐渐法律化、制度化。制度体系逐步完善,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快速发展,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排污许可、河湖长制、禁止洋垃圾入境等制度出台实施,生态环境治理水平有效提高。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中央环境保护主管机关从20世纪70年代的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开始,1982年在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设立环境保护局,1988年成立国务院直属的国家环境保护局,1998年升格为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8年成立环境保护部,成为国务院组成部门。2018年组建生态环境部,统一行使生态和城乡各类污染排放监管与行政执法职责,并整合组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队伍,生态环境保护职责更加优化强化。执法督察日益严格,我国基本形成了以《环境保护法》为龙头的法律法规体系,先后制定和修订了9部生态环境法律和20余部行政法规,“史上*严”的新《环境保护法》自2015年开始实施。国际合作不断扩大,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率先发布了《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引领全球气候变化谈判进程,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进入21世纪以来,空气质量下降明显,2012年以来发生的雾霾更是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在大气污染的管理、控制等方面的改革快速发展,要求也空前严格。2010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指导意见的通知》首次将挥发性有机物(VOCs)列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重点污染物。2011~2012年环境保护部(简称环保部)发布了《钢铁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水泥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等相关法律法规,2012年环保部颁布新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其中新增了PM2.5和臭氧两项监测指标,至此空气监测指标增加到6项。2013年国务院印发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大气十条”),宣战PM2.5,从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等十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实现防治大气污染目标的具体措施。2014年7月,环保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考核办法(试行)实施细则》,将空气质量改善程度作为检验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成效的*终标准。2016年年底,《环境保护税法》《关于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的通知》等相继出台。2018年国务院印发了《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总体思路、基本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提出了打赢蓝天保卫战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近年来水环境治理已经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2011年《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提出加快县城和重点建制镇污水处理厂建设。2013年国务院对外公布《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明确要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规划的要求,加大对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维护的投入。2015年财政部和环保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水污染防治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实施意见》,同年国务院颁布《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水十条”)。2016年“河长制”正式颁布,从水治理体制层面实现创新,明确了地方主体责任和河湖管理保护各项任务,随后水治理领域各细分领域细则逐步出台。2018年出台“湖长制”,“河湖双治”有望实现国家对湖泊生态环境的监管、保护,治理力度正在逐步升级,湖泊水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将更加明确和细化。2019年发布了《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1年)》,要求重点地区提前完成污水厂排污许可证核发,有效助力长江修复、渤海综合整治与城市黑臭水体攻坚战。 自21世纪以来,我国已逐渐认识到了土壤污染的严重性,相关政府部门逐渐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2014年发布了《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目录(**批)》,2015年发布了《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筛选指南》(CAEPI 1—2015) ,加大力度进行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工作;2016年5月,国务院出台《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土十条”),开启了“以立法促使监管趋严,带动强制性市场以及专项资金支持土地市场”的局面,确保在2018年年底前查明农用地土壤污染的面积分布及其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2020年年底前掌握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中污染地块的分布及其环境风险情况。2019年出台的《土壤污染防治法》明确了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分类管理、风险管控、污染担责、公众参与的原则;建立农用地分类管理制度;实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制。 三、我国环境分析与监测的历史进程 我国环境监测的工作是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认识的深化和环保工作的需要逐步发展起来的。 20世纪70年代,属于起步阶段。当时工业化处于初期阶段,环境污染在局部地区特别是城市暴露出来,污染事件陆续出现。该时期是环境问题开始暴露,环保意识萌生、传播和普及的时期。在这期间,召开了全国**次环境保护会议,会议通过摆出环境污染的事实,分析其危害,提高了对环境保护的认知。会后迅速成立了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对环境污染状况进行调查评价,开展了以消烟除尘为中心的环境治理。同时,对污染严重的水域开展了重点治理,包括官厅水库、富春江、白洋淀、武汉鸭儿湖,对北京、天津、淄博、沈阳、太原、兰州等城市大气污染进行了治理。 这一阶段,北京等一批重点城市建立环境监测站;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三废”处理和综合利用的概念逐步被“环境保护”的概念代替;开展了重点区域污染调查与监测,制定了全国环境保护规划,开始实行“三同时”、污染源限期治理等管理制度。 20世纪80年代,属于调整巩固发展阶段。当时环境污染非常严重,许多江河湖泊污水横流,蓝藻暴发,沿江沿湖居民饮水困难,许多城市雾霾蔽日,城市居民呼吸道疾病急剧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国家环保部门启动了“三河(淮河、海河、辽河)三湖(滇池、太湖、巢湖)一市(北京)一海(渤海)”治理,通过制定区域和流域污染防治规划,实施重点污染物总量控制,拉开了规模污染治理的序幕。与此同时,初步建成了国家、省、市、县四级监测站,开展例行监测;全国环境监测工作会议提出了“监测站点网络化、采样布点规范化、分析方法标准化、处理数据计算机化、质量保证系统化”的目标。 20世纪90年代,属于充实提高深化阶段。可持续发展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环境监测机构计量认证也被纳入法制轨道;国务院还作出“关于加强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确定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的方针,实施“‘九五’期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和“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两大举措。1997年,环境分析与监测方法现代化研究被列为全国科技规划的重点之一。 进入21世纪后,环境监测逐渐法律化、制度
作者简介
王灿 天津大学教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天津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学家奖,天津市工程专业学位优秀指导教师。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天津市科技支撑项目十几项。
-
北大人文课(平装)
¥12.7¥45.0 -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36.0¥48.0 -
落洼物语
¥11.0¥28.0 -
中医基础理论
¥51.7¥59.0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3年版)
¥14.3¥23.0 -
精读韩国新闻,学地道韩语韩国新闻导读教程
¥13.6¥36.0 -
“十三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部委级规划教材西方服装史(第3版)
¥16.9¥49.8 -
剧本写作教程
¥21.6¥45.0 -
欧美卷-外国文学史-第五版
¥14.3¥39.0 -
房屋建筑学(第六版)(赠教师课件,含数字资源)
¥51.2¥62.0 -
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二版)
¥57.2¥78.0 -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哲学经典著作导读(第2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
¥37.6¥61.0 -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经典老课本中药学新世纪第2版
¥45.9¥69.0 -
普通心理学学习手册
¥20.8¥36.0 -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管理学(本科教材)
¥19.2¥48.0 -
高绩效教练(原书第5版)
¥50.8¥79.0 -
服装手绘快速表现
¥14.5¥39.8 -
刀锋
¥24.1¥39.8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
¥15.0¥43.7 -
物流地理
¥12.2¥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