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性的历史:中国古代儒家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历史演变

人性的历史:中国古代儒家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历史演变

1星价 ¥37.0 (6.6折)
2星价¥37.0 定价¥56.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20912564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436
  • 出版时间:2020-12-01
  • 条形码:9787209125642 ; 978-7-209-12564-2

内容简介

《人性的历程:中国古代儒家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历史演变》由沈顺福著

目录

导论:德性与中国古代儒家形而上学

一、形而上学与存在(being)

二、人性与中国古代儒家形而上学的主题

三、以性为本与性本论传统

四、“本仁义”与人本论传统

五、儒家形而上学:从冲突到融合

**章先秦儒家哲学的基本问题

**节“克己复礼”与孔子思想

引言礼崩乐坏:孔子面临的困境和问题

一、正名与复礼:人道的兴起

二、复礼与仁孝:哲理的追问

三、义利之辨与群体至上原理

四、“为仁由己”与“习相远”:孟苟学说的先声

五、敬天而远之

结论人道的觉醒与儒家哲学的启蒙

……
展开全部

节选

  朱熹思想产生于周敦颐、张载、二程等理学之后。或者说,朱熹哲学的贡献必定与上述思想家的立场相关。从周敦颐思想来看,他虽然已经形成了基本的思辨哲学,但是仍然保留了佛教哲学的痕迹,即以无为本原,在太极之前还有个无极。如果承认佛教的虚无本体论,那么,儒家的仁义之道便失去了根基。所以,朱熹需要完善周敦颐的本原论,即将虚无之本改造为理本、仁本。这便是二程与朱熹理学的重要贡献。  那么,和二程理学相比,朱熹哲学又有哪些特殊的贡献呢?理是程朱理学的核心概念。他们共同将事物的所以然者、自性称作理。因此,理指超经验的、绝对的存在者的自性。这是二者的一致处。所不同的是,二者的存在内涵不同。二程的存在主要指生命体(含自然界的物体)与事情,不包括无生命的存在。朱熹的存在,不仅指这些生命存在,而且包含无生意的存在,比如房子、椅子等。这种范围的扩大,将中国传统哲学从生存论转向了存在论,即,他们不仅关注于生命体的存在,将存在理解为生存,而且关注于无生命的存在。生存论转为存在论,从而诞生了思考一切的哲学。这种视野的差异丰富了理的内涵。二程的理主要指生物体的生存之道。朱熹的理则是万物的存在之理,非常接近于柏拉图的理念。二程的理是一理,即天理。万物有理,却是公理、共理。朱熹的理既有统一的天理,还有不同的物理、事理,属于别理。  二程也提众理、万理,但是,他的意思是万物都有理。更重要的是,二程曰:“物我一理,明此则尽彼,尽则通。此合内外之道也。语其大至天地之所以高厚,语其小至于一草木所以如此者,皆穷理之功也。”①万物有理。但是这个理是同一个理,即物我一理。这个理便是天理、公道、仁。对仁道的领悟,二程以为:“须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②需要慢慢体会,*终贯通。这或许便是程门的功夫。每一个事物都有理。这些理却是一样的。同样的情节,朱熹却提出:“今若于一草一木上理会,有甚了期。但其间有'积习多后自当脱然有贯通处'者为切当耳。今以十事言之,若理会得七八件,则那两三件触类可通。若四旁都理会得,则中间所未通者,其道理亦是如此。”①朱熹突出了物理的个别性与多样性。朱熹的理,不仅是多,而且相互之间具有差异性。  二程理学与朱熹理学的差异,体现了朱熹对于生存与存在的进一步思考。在二程那里,存在问题主要还是生存问题。到了朱熹这里,存在不仅指生存,而且具有了一定的存在论倾向。尽管朱熹不反对二程的万物一体观,但是,朱熹更喜欢论述万物的别理。这种对个别事物的特殊之理的思考与认识将中国传统哲学引向深入。  同样,朱熹哲学也继承和发展了张载理学思想,尤其是他的气论。张载在气的问题上存在着一些不足。其中*大的问题是对于气、太虚的哲学性认识尚不成熟,或者说,张载虽然能够进行一些哲学性的思辨,却没有完全弄清楚思辨概念、思辨哲学的性质或特点,比如形而上、形而下的内涵等。所以,张载对于本原、气、太虚的关系有时候并没有辨析清楚。所以,太虚与气的关系至今依然困惑了许多学者。这个困惑之所以存在,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张载自己也没有完全弄清楚。对此,朱熹清晰地区别了超验概念与现实存在,分清楚形而上与形而下等范畴,并将理视为形而上的存在,而将能够形成现实之物的气视为形而下的存在。张载哲学模糊的地方得到了澄清。存在的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分别也比较到位。在体用论的视野下,朱熹比较恰当地处置了理气、性情、性心等关系,即以前者为体,后者为用。体用论仅仅揭示存在的性质,而超脱于经验性的认识或判断。于是,性情关系等不再分为重要与不重要,从而让困惑早期儒家的若干问题比如性情关系等得到了彻底的解决。  当然,朱熹哲学也存在着一些不足。这其中主要表现在两个问题上,即理与心和理与气。在朱熹那里,尽管心被分为道心与人心,其中道心是理,而人心属于情欲,但是,他有时候似乎忘了这种分别,即偏重于认知之心,而淡忘了本原之心。于是,格物而穷理便成为朱熹倡导的主要进路。理不仅是认知的对象,同时也是生存的本原。朱熹似乎认识不足。王阳明的哲学便对此进行了修正。在理气关系中,朱熹将理气视为两个不同的存在。事实上,从实在论的角度来看,理何尝不是气?这便是罗整庵的立场。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