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鸿章(全三册·全新修订珍藏版)(长篇历史小说经典书系)

李鸿章(全三册·全新修订珍藏版)(长篇历史小说经典书系)

1星价 ¥104.2 (6.2折)
2星价¥104.2 定价¥168.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7022494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1440
  • 出版时间:2022-04-01
  • 条形码:9787570224944 ; 978-7-5702-2494-4

本书特色

大清帝国有能耐可与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伊藤博文 少荃天资与公牍相近,将来建树非凡,或竟青出于蓝也未可知——曾国藩 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梁启超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关于李鸿章的长篇历史小说。李鸿章身处风雨飘摇的晚清时代,伴四代君主,纵横政治舞台数十载。建淮军、平诸匪、办洋务、创水师、促外交,终其一生,不过是晚清“破屋的裱糊匠”。他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为“大清帝国中专享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为“再造玄黄之人”。但因其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加之个人贪腐、决策失误等问题,也受到诸多批评,一生毁誉参半。

目录

平步青云

第 一 章 李秀成横扫苏常 曾国藩受任两江…………………………001
第 二 章 李鸿章妙计解困 恭亲王留京议和…………………………019
第 三 章 祁门县愤而辞幕 南昌城儿女情长…………………………038
第 四 章 重入幕三言退敌 克安庆纵论朝局…………………………059
第 五 章 叔嫂合谋擒肃顺 一湖三山募豪杰…………………………074
第 六 章 仿湘营创立淮军 救上海千里轮运…………………………092
第 七 章 结交洋将受冷遇 大战将至筹饷难…………………………109
第 八 章 虹桥大捷扬威名 整顿贪墨去政敌…………………………127
第 九 章 收逃将不拘小节 洋枪队走马换将…………………………142
第 十 章 定大计以沪平吴 围苏州纳王请降…………………………159
第 十一 章 弃信义鸿章杀降 受愚弄戈登反目…………………………176
第 十二 章 费苦心自圆其说 巧斡旋赫德劝和…………………………195
第 十三 章 图自强鸿章上书 重礼义倭仁空谈…………………………211
第 十四 章 遇危机学启托梦 出洋相戈登请辞…………………………228
第 十五 章 报师恩不掠人功 克金陵纵火屠城…………………………245
第 十六 章 曾国藩临渊履冰 安德海搬弄口舌…………………………262
第 十七 章 忧馋畏讥剪羽翼 裁湘留淮谋长远…………………………282
第 十八 章 监临乡试惜人才 鸟尽弓藏受弹劾…………………………299
第 十九 章 巧辩驳有惊无险 受重用署理两江…………………………318
第 二十 章 李鸿章上驷奉师 曾国藩重兵剿捻…………………………337
第二十一章 兴洋务创办沪局 督湖广曾李以代…………………………352
第二十二章 刘铭传以怨报德 李鸿章倒守运河…………………………370
第二十三章 过莱芜凭吊长勺 游岱庙邂逅妙玉…………………………389
第二十四章 李鸿章坚韧求胜 赖文光慷慨赴死…………………………408
第二十五章 济宁危机受处分 张秋城内险丧命…………………………429
第二十六章 张宗禹投河就义 李鸿章晋升协揆…………………………448

洋务巨擘

第 一 章 大清国委曲求全 法兰西虎视眈眈…………………………001
第 二 章 曾国藩回任两江 李鸿章总督直隶…………………………024
第 三 章 幼童出洋多曲折 薪火相传报师恩…………………………044
第 四 章 船政存废起争执 求富求强倡轮运…………………………064
第 五 章 疆臣力争存船政 宣怀招商多曲折…………………………085
第 六 章 轮船招商举步艰 官督商办成大业…………………………106
第 七 章 敢冒险日本侵台 太荒唐皇上微行…………………………128
第 八 章 太大意遗患琉球 无远略请停西征…………………………151
第 九 章 权欲重再度垂帘 筹洋务进京疏通…………………………171
第 十 章 文祥哭谏保新疆 鸿章购舰办海防…………………………192
第 十一 章 马嘉礼云南丧命 李鸿章烟台签约…………………………212
第 十二 章 郭嵩焘出使挨骂 盛宣怀购买铁路…………………………233
第 十三 章 自建铁路成泡影 购并旗昌波折多…………………………254
第 十四 章 日本人得寸进尺 张佩纶出谋献策…………………………274
第 十五 章 总司海防成泡影 借势创办电报局…………………………294
第 十六 章 刘铭传请修铁路 没奈何马拉火车…………………………314
第 十七 章 太软弱力求和局 真果决快刀斩麻…………………………336
第 十八 章 慈禧贪权易中枢 宣怀借势倒财神…………………………359
第 十九 章 无主见和战不定 书生气马尾丧师…………………………381
第 二十 章 袁世凯再平政变 李鸿章连签两约…………………………405
第二十一章 西太后大兴园工 李中堂望洋兴叹…………………………428
第二十二章 天皇节款造军舰 慈禧一心建园林…………………………451

帝国烽烟

第 一 章 醇亲王巡阅北洋 李莲英循规蹈矩…………………………001
第 二 章 塔尔图大闹威海 西太后巡视园工…………………………023
第 三 章 痴情郎跪求醇王 李鸿章进献火车…………………………047
第 四 章 光绪帝违心立后 顽固派谏阻铁路…………………………068
第 五 章 光绪大婚宠珍嫔 鸿章嫁女固靠山…………………………089
第 六 章 失援手友朋频逝 扩园林停购舰船…………………………112
第 七 章 日本增兵谋决战 大清求和失先机…………………………134
第 八 章 赖调停一误再误 敢冒险不宣而战…………………………156
第 九 章 箭在弦中日宣战 士气低株守待敌…………………………177
第 十 章 谋换将交章弹劾 无战志弃守平壤…………………………199
第 十一 章 海战失利丢主权 万寿将至生和心…………………………221
第 十二 章 恭王复出无雄心 辽东溃败多逃将…………………………243
第 十三 章 乏良将旅顺失守 无决断和战分歧…………………………265
第 十四 章 断后路威海危急 赴广岛求和被逐…………………………288
第 十五 章 丁汝昌自杀殉国 李鸿章赴日议和…………………………311
第 十六 章 马关签约留骂名 三国还辽埋祸根…………………………336
第 十七 章 义和团迷信神功 太子党别有用心…………………………359
第 十八 章 行废立列国反对 怀私欲利用神团…………………………382
第 十九 章 太激愤火烧教堂 受怂恿轻率宣战…………………………405
第 二十 章 拒矫诏东南互保 起内讧天津失守…………………………428
第二十一章 假神功难抵洋炮 真凶残联军屠城…………………………453
第二十二章 辛丑签约国权丧 屈辱忧愤鸿章殁…………………………477

展开全部

节选

自序:我写李鸿章 想写李鸿章的念头十几年前就有了,那时我正在创作长篇历史报告文学《末路王朝——中日甲午战争报告》,查阅搜集了不少李鸿章的资料,感觉从前理解的李鸿章太片面。此后一见到李鸿章的资料就尽量搜集,手头累积了不少。 决心动笔写,是受长江文艺出版社编辑田敦国老师的提议和启发。当时我已经出版了长篇历史小说《左宗棠》,责任编辑正是田老师。关于李鸿章的书籍可以说汗牛充栋,我要写一个什么样的李鸿章?把“卖国贼”打倒在地,再踏上一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是我*厌恶的书写方式;标新立异,为李鸿章翻案,也非我所愿。我想,我还是写一个本色的李鸿章吧,尽量贴近史实。 所以,我在参考资料的时候,**位的是*原始的档案资料,比如《清实录》《东华录》《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资料丛编)》《清代海军史料》《义和团运动史料》《李鸿章全集》。在那些重大事件、关键史实上,李鸿章当时到底如何处置,我坚持尽量原文引用,绝不想当然地按“卖国贼”的脸谱来塑造。我参阅的第二类资料是当事、当时外国人的著述,如日本人的《蹇蹇录》《日清战争》,德、美、英等国记者、传教士著述的《德语文献中的北京》《1900:西方人的叙述》《中国与中国人影像》等。之所以对这部分资料情有独钟,是想从一个更广阔的视野来看李鸿章和李鸿章所处的时代。第三类资料则是同时代人的书信、笔记等。第四类资料则是今人研究出版的关于李鸿章的书籍资料。近年来网络资源丰富,使我得以能够读到今人*新的研究成果。比如2014年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之际,《参考消息》策划发表了一组包括军事、法学、外交、经济等方面专家的文章,从不同角度研究甲午战争,我仔细阅读,受益匪浅,许多观点融入了小说创作中。 曾经有人问我,你崇敬一个人才可能去写这个人,你难道崇敬李鸿章吗?崇敬这个词不敢用,但我的确尊重李鸿章。李鸿章的发达缘于奉曾国藩之命创办淮军救援上海,他乘坐当时*先进的交通工具轮船,从安庆跨越千余里太平军的占领区到达西洋文明*集中的地方上海,从此开始了他平步青云的仕途和风生水起的洋务事业。他先是创办洋炮局、机器局仿造洋枪洋炮,战争结束后又把洋务重点转向求富求强的民用经济,金陵机器局、江南制造总局、天津机器局、上海轮船招商局、中国电报局、中国铁路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开平矿务局、漠河金矿……李鸿章创办的洋务企业能列出一个长长的名单。尤其是北洋海军,更是在李鸿章的极力推动下才得以成军,虽然甲午之战后几乎全军覆没,但也无法否定北洋海军的巨大意义。在当时办洋务所遇到的阻力和困难是我们无法想象的,每提起一项“洋务”,总会群起而攻之,骂之为崇洋媚外,骂之为汉奸,甚至以为要断送大清江山社稷。但李鸿章不为所动,发挥了超凡的韧性,因为他敏锐地感受到了落后与差距,认为中国正面临着“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只有实行变革中国才有出路,“穷则变,变则通”。李鸿章的见识,远远超越那个时代的精英阶层。 我们历史观中有个“奸臣情结”,往往把一个王朝的败落和灭亡归罪于一两个奸臣,好像没有某个奸臣,这个王朝便可长命百岁。李鸿章不幸当了大清国的“奸臣”,成了晚清的箭靶子。李鸿章的时代,正是大清国没落的封建制度与西洋资本主义制度交锋的时期,或者说是社会转型期,李鸿章在这个转型的过程中,尽了很大的努力,但不幸传统体制的力量依然强大,转型没有成功,封建制度在资本主义制度面前败下阵来。李鸿章当然有责任,但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衰弱,一种制度化的缺陷归罪于一个人,是不敢反思、不会反思、不能反思的表现。即便我们这些自觉比李鸿章聪明的事后诸葛亮,生在李鸿章的时代,大多数人也不会比李鸿章更聪明、眼界更辽阔。 这好像在替李鸿章翻案,其实真不是,我也的确未做此想。我只是想把李鸿章一生期望富国强兵、结果却是丧权辱国的原因弄得更明白些。历史小说是写给当代人看的,我写李鸿章,也是想梳理一下“李鸿章时代”的教训和警示。 中国的洋务运动始于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深受刺激的朝廷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开始“师夷长技以制夷”;日本的明治维新始于1868年,晚于洋务运动。双方*大的区别在改革目标上,中国强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主要学习外国的机器和技术;日本则是效法欧美,采取资本主义制度,连天皇也率先剃发、着西装。双方一直在赛跑,中方只有李鸿章等为数不多的人感到来自日本的压力,大多数人完全不把日本人放在眼里;日本则举国一致,以打败中国为目标。早在1887年日本陆军参谋本部制定的《征讨清国策》的开篇中就明确提出:“趁清国还幼稚,我们应断其四肢,伤其身体,使之不能动弹,我国才能保住安宁,亚洲大势才能为我掌握,由我国维持。”两国在甲午年相撞,大清国惨败,日本大胜。 这是一个*大的背景,即两种制度的较量。但如果将胜负完全归之于制度,也失之偏颇。那么,“李鸿章时代”的教训和警示有哪些呢? 首先是中央政权缺乏权威统一。甲午战争时,国家*高权力掌握者名义上是光绪帝,但他依赖的是以翁同龢为首的清流台谏官员;慈禧虽已退居颐和园,但朝中大员都是她垂帘时的班底,影响力不可小视,不少大臣仍然视她为大清的女主。战争爆发后,光绪帝主战,慈禧太后主和。结果,和战不定,屡失先机,前线将士无所适从,心怀观望,严重影响士气。其实,战与和并无高下之分,也不是爱国与卖国的标准,当战时一致力战,该和时全力促和才是国家之幸。*怕的是该战时未敢战,该和时又不甘心和。 其次军事制度不适应战争形势的变化。日本效法欧美,不断改革完善军事制度。战时成立由海陆军首脑以及首相组成的大本营,作为天皇统率军队的*高指挥机关,统一协调海陆军、协调军事和外交。中国则实际由李鸿章指挥北洋军队与日军作战,朝廷中以翁同龢为首的清流们则在背后交章弹劾,这令外国人十分不解,为什么那么多人不帮李鸿章筹措粮饷,反而纷纷指责他。日本陆军*高作战单位是军,一万人左右,适合大规模作战;清军*高作战单位是营,六百多人,适合于维持地方治安,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国防军体制,临战时拼凑数十营交给一位将领统带,资历相仿,互不服气,内耗极大。日本实行的是兵役制,符合条件的国民必须服兵役,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清军实行招募制,大战在即,兵源不足,临时招募,农民放下锄头上战场,没有战斗力不说,遇敌辄溃,带坏整个战场形势。 再次是严重的腐败腐蚀着整个国家。晚清从上到下腐败透顶,大小官员几无不贪。这种风气必然导致大家都不愿为国家牺牲。李鸿章本人好财利,积聚了不下千万的资财。他用人重才不重德,以为“非名利,无以鼓舞俊杰”,部下贪财好利者众。大小军官都设法吃空饷、喝兵血,特别是高级武官,许多人广置田产,畏敌惜命,因此战争中出现了大量敌未至我先逃的例子,根本谈不到抵抗,让人不胜唏嘘。 *后,软弱的外交方针怂恿了敌人的贪欲。洋务运动开始后,以恭亲王为首,清廷执行的是“外敦信睦,隐示羁縻”的外交政策,就是尽量避免战争。这在当时国弱民穷的形势下,不失为明智之举。李鸿章是这一政策的坚定支持者,他在外交上也实行以夷制夷,遇到麻烦寄希望于列国调停。结果每次临战,都告诫前线将领不得开**枪,以免“衅自我开”,弄得前线将士“战亦罪,不战亦罪”,无所适从。不挑事自然应该,但凡事都有度,人善人欺,马善人骑,当自己的利益受到侵害时,连高声呵斥的胆量也没有,必然怂恿侵略者的贪欲。就像剑客,遇敌手不敢亮剑,在气势上已输,必令对手轻蔑、欺慢。日本正是看清了清廷的软弱,先是吞并了琉球,后又占据了朝鲜,割占了台湾,以此引发了列国瓜分中国的狂潮。 如今,中国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引起了世界的惊叹,也招致部分国家的有意抹黑。他们不愿看到中国的真正强大,盼望中国发生重大挫折,这情形与甲午战前非常相似。中国走向崛起的过程中,阻力和危机将伴随始终,应当从近代吸取哪些教训,避开哪些陷阱,是我创作《李鸿章》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中国正处于转型期,驾驶这艘巨轮转型不易。我是真心期望中国克服一切困难,顺利前行。 *后,我不敢说这是写李鸿章*好的小说,但我敢说这是一部*走心的小说,值得一读。

作者简介

张鸿福,山东省作协会员,济南市作协主席。著有小说《李鸿章》(全三册)《袁世凯》(全三册)《林则徐》(全两册)。曾在《山东文学》《时代文学》《青年文学》《广西文学》《文学世界》《中国西部文学》等发表中短篇小说五十多万字,部分作品被《小说月报》选载。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