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华语电视研究--多元族群社会中的机构文本与受众

新加坡华语电视研究--多元族群社会中的机构文本与受众

1星价 ¥32.9 (7.3折)
2星价¥32.9 定价¥45.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30607421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47
  • 出版时间:2022-03-01
  • 条形码:9787306074218 ; 978-7-306-07421-8

内容简介

本书对新加坡电视传播生态现状及成因进行梳理的同时,重点将研究对象聚焦于华语电视频道。借鉴英国文化研究学派接受分析的理论框架与研究范式,确立了“文本生产”(编码)与“受众解读”(解码)两个较为宏观的分析向度。在此基础上导入深度访谈法,将新加坡华语电视受众分为本地华族与中国新移民两大群体,借助对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不同性别受访对象的半结构深度访谈,分析新加坡华语电视受众的收视习惯与解读策略。

目录

**章 绪论
**节 研究缘起、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概念界定与理论参照
一、概念界定
二、理论参照
第三节 研究方法、研究架构与创新性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模式与架构
三、研究创新性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节 多元文化主义思潮的缘起与价值面向
一、多元文化主义思潮的缘起
二、多元文化主义的价值面向与思想派别
三、多元文化主义与大众传播
第二节 传播生态学的核心观点及理论延伸
一、大卫·阿什德的传播生态学观点
二、传播生态学的理论延伸与现实观照
第三节 电视受众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方法实践
一、受众观与受众研究的基本范式
二、电视受众研究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第四节 中国对外华语电视及海外华语电视研究现状
一、中国对外华语电视研究现状
二、海外华语电视研究现状
第三章 新加坡的多元文化政治与电视传播生态
**节 新加坡的多元文化政治实践
一、新加坡的多元文化成因
二、作为一种政治实践的多元文化主义
第二节 多元文化主义与新加坡大众传媒规制
一、以“发展新闻”传播制度统驭传播理念
二、健全法令体系,整肃传播纲纪
三、强化规制手段。明确顶层设计
第三节 新加坡电视传播生态的历史演变
一、起步与发展阶段(1963—1990年)
二、机制转轨与产业化提速阶段(1991—2000年)
三、跨业冲突与整合稳定阶段(2000年至今)
第四章 多元文化语境下的新加坡华语电视传播文本
**节 多元文化主义传播实践中的华语电视生态位
一、华语电视频道的传播生态位
二、华语电视频道的差异化路径与多元文化传播实践
第二节 华语电视新闻: 比较视角下的文本差异与意义
一、研究设计
二、研究发现
第三节 华语电视剧的文化归依:题材的稳态与认同的浮现
一、新加坡华语电视剧的题材结构
二、新加坡华语电视剧的文化浮现
第五章 “结构性”视域下的新加坡电视受众
**节 新加坡电视受众的结构性细分与目标导向
一、收视考量既呼应多元族群特征,也强调目标观众收视
二、设立专门机构收集受众意见,监督公共电视节目
三、通过公共广播服务计划维持多元有序的节目生态
第二节 新媒体环境下新加坡受众群体的媒介分化
一、受众的电视媒体满意度及其变化
二、受众的电视媒体消费习惯及其变化
三、受众对电视媒体的接触行为及满意度
第六章 新加坡华语电视受众的分群特征与文本解读
**节 新加坡华语电视受众的分群特征
一、“乐龄人士”:新加坡华语电视的核心受众群
二、本地年轻受众:华语电视退场,“转移”“外溢”趋势明显
三、新移民群体:游牧特征突出,代际差异形成
第二节 受众对新加坡本地华语电视文本的解读
一、倾向式解读:媒介栖习延续下的文本与文化认同
二、妥协式解读:特殊传播生态下的有限认同
三、反抗式解读:全球传播视野下的受众反拨
第三节 受众对中国华语电视文本的解读
一、新加坡华族对中国华语电视的解读:“他者”视角下的文本差距
二、中国移民对中国华语电视的解读:媒介环境转换下的接受移位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附录一 新闻节目编码表与编码规则
附录二 深度访谈提纲
附录三 受访者基本信息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张渤,西安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西安外国语大学国际舆情与国际传播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联合培养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传播效果、国际传播、受众与传媒生态等,新闻工龄8年,获评“陕西省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西安市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部级社科项目、北京市社科联政府决策咨询项目。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