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第4版河南省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第4版河南省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

1星价 ¥43.5 (7.5折)
2星价¥43.5 定价¥5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3069581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16
  • 出版时间:2022-09-01
  • 条形码:9787030695819 ; 978-7-03-069581-9

内容简介

本书结合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特点,针对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所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展开论述。主要内容包括大学生的人生轨迹与心理健康、生活与适应、学习心理与调适、创造能力及培养、自我意识、情绪、人际交往、健全人格培养、挫折与应对、恋爱心理与发展、职业生涯规划、常见心理和生理障碍及行为问题等方面。 本书适合作为高等学校各专业的心理健康课教材,也可以供心理学爱好者阅读。

目录

目录
**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 1
**节 心理健康概述 2
第二节 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常见问题 6
第三节 心理健康与人生发展 10
第二章 人生轨迹与心理健康 15
**节 青春期的心理健康 15
第二节 成年期的心理健康 26
第三章 大学生的生活与适应 30
**节 适应概述 30
第二节 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 34
第三节 大学新生常见的适应问题与调适 40
第四章 大学生学习心理与调适 46
**节 大学校园的学习 46
第二节 大学生学习心理问题与调适 48
第五章 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及其培养 71
**节 心理健康与创造能力的关系 71
第二节 创造能力概述 72
第三节 大学生创造心理的特点 77
第四节 大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80
第六章 大学生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 85
**节 自我意识 85
第二节 大学生自我意识 91
第三节 健康自我意识的培养 98
第七章 大学生情绪管理 107
**节 情绪概述 107
第二节 大学生情绪管理 111
第八章 大学生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 120
**节 人际交往概述 120
第二节 大学生人际交往 128
第三节 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培养 134
第九章 大学生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 143
**节 人格概述 143
第二节 大学生人格的形成及特征 147
第三节 大学生的人格障碍及调适 151
第四节 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159
第十章 大学生挫折与应对 164
**节 挫折概述 164
第二节 大学生挫折的理论及成因 166
第三节 大学生挫折的表现及防御机制 172
第四节 大学生如何应对挫折 180
第十一章 爱情与性心理 190
**节 爱情概述 190
第二节 大学生恋爱心理 199
第三节 大学生性心理 207
第十二章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 214
**节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概述 214
第二节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与方法 217
第三节 大学生择业的心理及准备 224
第十三章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生理障碍 241
**节 睡眠障碍 241
第二节 进食障碍 246
第三节 疼痛 250
第十四章 大学生常见精神病性障碍 254
**节 焦虑障碍 254
第二节 强迫症 258
第三节 双相障碍 261
第四节 抑郁障碍 265
第五节 应激相关障碍 268
第六节 精神分裂症 273
第七节 急性短暂性精神病性障碍 278
第八节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279
第十五章 大学生常见的行为问题 282
**节 大学生极端行为 282
第二节 大学生网络成瘾 293
第三节 大学生校园贷行为问题 298
第十六章 高校心理咨询与心理危机应对 306
**节 大学生心理危机概述 306
第二节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应对 309
第三节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 312
参考文献 315
展开全部

节选

**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 通过学习本章的内容,学生能够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概念、标准和特点;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对个体的意义;了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明了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成因。 心态的力量 一位心理学家想知道人的心态对行为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于是他做了一个实验。 首先,他让10个人穿过一间黑暗的房子。在他的引导下,这10个人皆成功地穿了过去。然后,心理学家打开房内的一盏灯。在昏暗的灯光下,这些人看清了房子内的一切,都惊出一身冷汗。这间房子里有一个大水池,水池里有十几条大鳄鱼,水池上方搭着一座窄窄的小木桥,刚才,他们就是从这座小木桥上走过去的。 心理学家问:“现在,你们当中还有谁愿意再次穿过这间房子呢?”没有人回答。过了很久,有3个胆大的人站了出来。其中一个小心翼翼地走了过去,速度比**次慢了许多;另一个颤颤巍巍地踏上小木桥,走到一半时,竟趴在小木桥上爬了过去;第三个刚走几步就一下子趴下了,再也不敢向前移动半步。 心理学家又打开房内的另外9盏灯,灯光把房里照得如同白昼。这时,人们看见小木桥下方装有一张安全网,由于网线颜色极浅,他们刚才根本没有看见。 “现在,谁愿意通过这座小木桥呢?”心理学家问道。这次有5个人站了出来。 “你们为什么不愿意呢?”心理学家问剩下的两个人。 “这张安全网牢固吗?”两个人异口同声地反问。 很多时候,成功就像通过这座小木桥一样,失败恐怕不是因为力量薄弱、智力低下。 大学生年龄普遍在18~25岁,正处于青年早期,是人生中心理变化昀激烈明显的时期。大学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和走向社会的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大学生开始独立面对和解决人生的每一个课题。当他们满怀豪情、扬起风帆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时,会发现人生之舟并不是那么容易驾驭。有的人不断调整自我,以积极的心态去迎接新的生活与挑战,开启美好的人生;有的人却无所适从、茫然失落,在挑战中败下阵来,出现多种心理问题甚至心理障碍。因此,在大学阶段,培养健康的心理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每一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甚至成才。 **节 心理健康概述 一、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研究人的心理的形成、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如何维护和提高心理素质的科学。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对于疾病产生的原因,人们的共识是首先考虑生理因素,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来自工作、家庭、社会等方面压力的加大,以及一些不恰当的生活方式的影响,疾病的发生掺入了许多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昀佳的状态。” 心理学家英格里士指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当事人在各种情况下,能做出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这是一种积极的丰富的体验。 我国学者樊富珉认为,心理健康有广义和狭义、积极和消极之分。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个体在这种状态下能做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能充分发挥其心理的潜能;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顺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从积极层面看,心理健康是指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这是心理健康昀本质的内涵,它意味着不仅要减少一切不健康的心理倾向,更要使一个人的心理处于昀佳状态;从消极层面看,心理健康是指没有心理障碍和疾病,这是心理健康起码的标准。 结合上述观点,本书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协调和社会适应良好的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能适应社会,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和积极的社会功能。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曾明确指出心理健康的标准:首先,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其次,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能彼此谦让;再次,有幸福感;昀后,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十条被认为是经典的心理健康标准:①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②能充分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做恰当的估计;③生活目标、理想切合实际;④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接触;⑤能保持个性的完整与和谐;⑥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⑦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⑧能适度地发泄与控制情绪;⑨在符合团体要求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个性;⑩在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的情况下,能适当满足个人基本需要。 (三)心理健康的特点 1.动态性 心理健康的状态是一个动态变化发展过程。个体在遇到积极事件时,心理状态就会较为激进;而在遇到消极事件时,则会很低落。另外,随着个体的成长、经验的积累、环境的改变,心理健康状况也会有所改变。尤其个体在发展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影响个体的心理状态,但并不能说明个体在该时期的心理是不健康的,如在青春期的叛逆心理等。 2.整体协调性 人的心理健康具有整体协调性,这与人们所处的时代、环境、年龄、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因素有关,所以不能仅仅以一种行为或者一种短暂的状态来判断他人或自己的心理是否健康。心理不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不良状态,偶尔出现的不健康心理或不健康行为,并不能表明个体心理不健康,它也受情境因素的影响。比如,平时性格开朗的人,昀近郁郁寡欢,不愿与他人接触,可能是刚刚失恋所致,而并非心理不健康。 3.无明显界限性 如果把心理健康与不健康比作白色与黑色,那么,白色与黑色的交叉部分是灰色,即过渡阶段。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到严重的心理疾病之间是一个渐进的连续体,异常心理与正常心理、变态心理与常态心理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只是程度的差异。 4.可逆性 心理健康或不健康都属于正常心理的范畴,并未进入或发展到病理状态。心理健康与不健康状态之间可以互相转化。当出现不健康状态时,可通过适当的调节变得健康;同样,良好、协调的心理状态如果不注意保健,也可能出现不良或不协调的心理。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 当今社会,对于大学生而言,机遇与挑战同在,压力与动力并存。此时的他们会遇到成长和发展中的种种心理困惑,因此,在校期间,大学生除了要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外,还应学习和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使自己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之中,这是每个大学生面临的任务。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含义 大学生心理健康是研究大学生心理的形成、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如何维护和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科学。 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具有自身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和社会角色特征,大学生心理健康也要根据其特征来理解。首先是指心理健康状态,表现为大学生对个体内部环境具有安全感,对外部环境可以较好地适应。即对于内部或外部环境的变化,大学生都能进行适当的心理调整,能够适应其发展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其次,能够做出适当的行为,主动寻求快乐并感受到幸福。大学生要掌握维持心理健康状态的方法和原则,能够在其指导下做出社会适应性的行为。总之,个体要能够适应当前和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动要处于积极的状态,并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大学生是处于青年早期并且具有一定知识的特殊群体,参照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根据我国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实际,一般认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有如下八个方面。 1.智力正常,学习方法得当 智力是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学习、生活与工作的基本心理条件,也是适应周围环境变化所必需的心理保证。大学生的智力水平一般都比较高,关键是看其能否正常地、充分地发挥自我效能。学习是大学生活的主要内容,也是学生的本分。然而,大学阶段的学习不同于中学阶段的学习,已由相对被动过渡到相对主动,学习方法的改变也是大学生学习适应的具体表现。一般而言,大学生要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探索兴趣;智力结构中各要素在其认知活动和实践活动中能积极协调地参与,并能正常地发挥作用,乐于学习。 2.情绪健康,积极自我调适 情绪健康主要以情绪稳定、情绪反应适当和主导心境愉快为标志。大学生健康的情绪表现为:积极愉快的情绪多于负性情绪,乐观向上,富有生机和朝气,对生活充满希望;情绪反应与周围环境相适应;情绪比较稳定,善于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能体察别人的情绪,能适当表达自己的情绪,积极进行自我调适,主动适应新环境,调节、平衡各方面的心理冲突。 3.意志健全,目标明确 意志是人在完成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时进行选择、决定与执行的心理过程。意志健全者在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自制力等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水平。意志健全的大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都有自觉的目的性,能适时地做出决定并运用切实有效的方式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同时,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采取合理的反应方式,能在行动中控制情绪、言而有信,而不是行动盲目、畏惧困难、顽固执拗。 4.正确认识自我,接纳自我 大学生处于青年早期,正是获得亲密感和避免孤立的时期。因此,此时自我概念的重点是与周围人相互关怀,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建立亲密感,进而自我确认,寻找与自我概念一致的外部评价性信息。如果个体能确立自我价值,就能准确地找到自我概念的相关信息,而对于否定性信息,则倾向于排斥。大学生要正确认识自我,对自身有一个全面、准确的把握,进而更坦然地接受自己与周围世界的各种关系。 5.人格完整,积极进取 人格是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在先天的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人格完整是指构成人格要素的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人生观等各方面均衡发展,不存在明显缺陷,有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并以此为中心,有效地支配自己的心理行为。 6.具备良好的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能力 对环境的适应和改造的能力,是由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决定的。心理健康的人,能在环境改变时正确面对现实,对环境做出客观正确的判断,不怨天尤人,并与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使自己的思想、行为与社会协调一致。 7.人际关系和谐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直接交往形成的相互之间的情感联系。人际关系会强烈地影响一个人的个性发展、身心健康、生活幸福等。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增强幸福感,减少生活事件的不良影响,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8.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特征 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心理行为,心理健康者应具有与同年龄多数人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如果严重偏离,就是不健康的表现。 三、亚健康及心理异常 (一)亚健康 一般认为,所谓亚健康,是指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是一个过程。在此状态下,机体虽无明显器质性病变,但在身体、心理和社会交往等方面出现种种不适应的主观感觉和症状,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妨碍生活、学习和工作。它可以长期地、潜隐地损害健康,使机体昀终走向疾病,也可因某种因素促发重症,甚至猝死。我国学者岳晓东提出“灰色区”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心理正常与异常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而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如果把心理正常比作白色,把精神病比作黑色,那么,在白色与黑色之间有一个巨大的灰色区。灰色区可谓非器质性精神痛苦的总和。灰色区又可进一步划分为浅灰色区和深灰色区:浅灰色区只有心理冲突而无人格变态,是心理咨询的对象;深灰色区是各种变态人格和神经症,是心理治疗的对象。完全健康,即处于白色区的人是非常少的,大部分人处于灰色区,如图1-1所示。 图1-1 心理健康“灰色区”理论示意图<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