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3279031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764
  • 出版时间:2022-12-01
  • 条形码:9787532790319 ; 978-7-5327-9031-9

本书特色

★ 社会纪实、历史记录 《名士风流》作为波伏瓦的长篇代表作,有着明显的传记因素、纪实色彩。与波伏瓦的个人生活可做对照,如她与萨特的伴侣关系,她在美国的旅行、生活;对她的学术生涯,她所处的政治文化圈、她的朋友圈也有反映,如二战结束后法国混乱、茫然的社会状态,社会变革、先锋文化的酝酿,各种运动等等。 ★ 活跃、有意义的公众话题 《名士风流》自带两大话题:一是两性情感、亲密关系、女性话题,作品描写了稳定平静的伴侣关系、激情式的爱情,有关于亲密关系的建立与走向、忠诚与背叛的情感冲突的大量呈现,女性的生存状态、女性的意识确立也是其中的主题;二是聚焦知识分子命运的主题,表现知识分子在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中的角色,知识分子在遭战争、遭浩劫破坏的社会传达思想的方式,知识分子在一个崭新的未来即将到来的混乱时刻的定位,这些也与当下知识分子的职责、话语权、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大众舆论的影响力等有话题共通性。 ★ 畅销经典、文学必读书、法国文学大奖作品 《名士风流》是二十世纪的杰出女性,引发社会思潮变革的作家、活动家——波伏瓦文学才能的展示,是她z受肯定、z具代表性的长篇小说,是思辨的社会小说与浪漫的情感小说的融合体。 ★ 16开法式精装全卷本 复原法文原著初版全卷本形式,全览作者总撰十二章长卷,采用16开大幅开本、法式软精装工艺,减轻篇幅厚重感,呼应作品兼具的历史纪实题材波澜时代画卷、情节铺陈好读文学经典的特色。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名士风流》是波伏瓦作为文学家身份的代表作品,她以自己所处的写作、社会生活圈为蓝本,描写了1944至1945年,巴黎一群知识分子,身处二战进入尾声、即将陷入冷战的法国,他们的活动、及思想历程。 波伏瓦不断变化人称,变化叙述者的口吻,变化时间、空间,将十二章以交缠的形式展开,既有爱情线索的延续,比如从热恋到歇斯底里到相互怨恨的关系,持久、平静的终身伴侣关系,一见钟情、无法厮守的爱情,又有对战争、对道德审判、对知识分子使命的反映、思考,并是否公开披露现实弊端的争论。 这部小说有强烈的纪实色彩,迪布勒伊夫妇之间,对应波伏瓦与萨特之间相互依恋、尊重又彼此独立的关系。安娜·迪布勒伊的知识女性形象、罗贝尔·迪布勒伊作为介入政治的著名作家的身份,与现实中的波伏瓦与萨特非常吻合。亨利·佩隆,对应法国作家加缪。加缪在1943年结识萨特,萨特成为加缪在文坛的领路人,而加缪作为活跃的行动分子,已经创立左翼地下日报《战斗报》,他使正希望“介入”的萨特真正参与了抵抗运动。1952年,萨特主编的《现代》刊物发表抨击加缪的文章,*终导致两人关系破裂。小说中美国作家刘易斯送给安娜的戒指,现实中,波伏瓦戴着它长眠于巴黎蒙帕纳斯墓地。 "

目录

**章

亨利朝天空看了*后一眼


第二章

翌日清晨,广播证实了德军溃败的消息


第三章

纳迪娜一连几个晚上来报社找亨利


第四章

苟安人世,停歇在生命的彼岸


第五章

亨利又在床上翻了个身


第六章

抵达拉瓜迪亚的那天晚上


第七章

波尔到克洛蒂·德·贝尔琼斯家消夏去了


第八章

靠拒绝这一份爱去体验这一份爱


第九章

女秘书打开门:“一封快信。”


第十章

飞机从甘德直飞巴黎


第十一章

一只蜜蜂围着烟灰缸嗡嗡作响


第十二章

我是否早就预感到自己会落到这一步


展开全部

节选

美人鱼就是我。上帝变成了冥冥的苍穹深处的一个抽象概念。一天晚上,我把它彻底抹去了。我从未为抛弃上帝而遗憾,因为是它窃走了我的乐土。可是有一天,我突然醒悟,一旦我抛弃了上帝,我便判了自己死刑。当时,我才十五岁,在空荡荡的套间里,呼天喊地。后来我恢复了理智,扪心自问:“别的人是怎么生活的?我将怎样生活?难道我要带着这般恐惧去生活?” 打从我爱上了罗贝尔之时起,我便再也不感到恐惧,对任何东西都毫不惧怕。只要我呼唤一下他的名字,我便平安无事。他就在毗连的房间里工作;我可以起床,去开门……可是,我仍然躺在床上。我不敢肯定他会听不见那细微的咬噬的声响。大地在我们脚下断裂;苍天在我们头上张开一道深深的裂缝,我再也不知道我们是何许人,等待着我们的会是什么命运。 我蓦地惊跳起来,睁开眼睛:怎么能假设罗贝尔面临危险呢?这怎能容忍?他没有跟我说过任何真正令人焦虑的事,也没跟我说过什么新鲜事。我浑身疲惫不堪,我酒喝过量了,原来只是凌晨四点发作的一场小小的谵妄。但是,谁能决定何时神志*为清醒?难道不正是在我自感仍然安然无恙之时,我又说了谵语?我是否真的相信安然无恙? 确实,我酒喝得太多了,开天辟地的不是我,谁也不会找我清账。可我为什么无时无刻不在为他人着想?我自己照顾一下自己不也很好吗?我让脸颊紧贴着枕头。我是在这里,确实是我自己:令人忧虑的是,我在自己身上找不到任何可想的东西。噢!若有人问我是何许人,我可以出示身份证。为了成为精神分析医生,我不得不先任人分析一番。他们发现我身上具有相当突出的俄狄浦斯情结:我与一个比我年长二十岁的男人结婚,对我母亲存在明显的挑衅性,几次同性恋倾向的行为得以妥善了结,这一切都可以从中得到解释。我感谢天主教的教育赋予了我极为强烈的超我意识;这正是我奉行清教主义、自爱不足的原因所在。我对女儿的情感的双重性源于我对母亲的挑衅和对我自己的无动于衷。我的病例再普通不过了,完全属于既定的范围。在天主教徒的眼中,我的情况也极为平常:一旦发现了肉欲的诱惑,我便不再信仰上帝。我与一个无宗教信仰的人结了婚,这*终使我彻底失落了。从社会观点看,罗贝尔和我属于左派知识分子。所有这一切并非纯属无稽之谈。我就这样被明确地划分了类别,并接受了分类,尽力去适应我的丈夫、我的职业,适应生生死死,适应大千世界及其可怖的一切。这就是我,差不多就是我,亦即谁也不是。 我仿佛觉得这是战前的某个夜晚,这种令我夜不能寐的焦虑心情并不是新添的。世界的前途往往漆黑一团。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死神为何又来游荡?它继续在徘徊,到底是为什么? 多么固执的荒诞!我感到耻辱。这整整四年里,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我都坚信战后我们将重新寻回战前的时光。就在刚才我还对波尔说:“现在,又重新与过去一样了。”现在,我又试图告诉自己:“过去,与现在完全一样。”可是,并不一样,我是在撒谎:不像过去,从今之后将永远不再像过去。以前,即使*令人担忧的危险,我也胸有成竹,肯定能从中解脱出来,罗贝尔必定能摆脱危险,他的命运给我保证了世界的命运,反之亦然。可是,现在有着那么一个痛苦的过去,怎能还对未来充满信心?迪埃戈死了,死去的人太多了,丑恶又回到世间,幸福一词再也没有任何意义,在我的四周,重又是混沌一片。也许世界*终能摆脱危机,可要等到何日?两三个世纪,这太漫长了,属于我们的日子已经屈指可数,万一罗贝尔的一生在失败、怀疑与绝望中结束,那这一切再也无可挽回。 但是,我想倾注自己的全部力量战胜恐惧。我一定能战胜它。我一定能得到解脱。不然,一切将周而复始。我不愿意。一切都将重新开始,我又将恢复一成不变的有条有理的思维,重将发现事物,发现世人,重将看到摇篮中的玛利亚,看到无处寻觅的迪埃戈,看到从容不迫地向死亡迈进的罗贝尔,看到走向遗忘的刘易斯和恢复理智的我,这是维持秩序的理智。过去在后,未来在前,无形的光芒与黑暗相隔,世界在虚无中胜利地出现,我的心脏既不在芝加哥,也不在罗贝尔的遗体旁跳动,它在它该跳动的地方,在我的肋骨下,在心房跳动。一切将重新开始。

作者简介

西蒙娜·德·波伏瓦(Simone de Beauvoir,1908—1986) 法国二十世纪重要的文学家和思想家。 1908年生于巴黎,1929年获巴黎大学哲学学位,并通过法国哲学教师资格考试。1945年与让-保罗·萨特、莫里斯·梅洛-庞蒂共同创办《现代》杂志,致力于推介存在主义观点。1949年出版的《第二性》,在思想界引起极大反响,成为女性主义经典。1954年凭小说《名士风流》获龚古尔文学奖。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