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32787678
  • 装帧:一般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568
  • 出版时间:2022-12-30
  • 条形码:9787532787678 ; 978-7-5327-8767-8

本书特色

与阿伦特、哈贝马斯齐名的西方公共生活理论学者重磅力作 唤醒激情,重塑我们的共同生活

内容简介

本书为桑内特探讨西方研究现代公共问题的代表作,不同于以往哈贝马斯、汉娜·阿伦特等人对公共生活的研究,桑内特认为公共空间与个体主义远不仅是一种经济关系,还由于其涉及个体和他人的关系而显示出社会意义,因此应当着重挖掘其历史、文化层面的因素。全书回顾了18世纪以来西方城市发展的历史,对宫廷、布尔乔亚阶具体展示了现代社会特有的公共生活现状,从城市人口、建筑交通、户外空间、环境失衡等方面揭示出人们的紧张和焦虑,由此证明了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自我迷恋是公共生活衰落的结果。作者对文学、宗教、艺术等不同领域进行了分析,并收录了著名作家巴尔扎克、狄德罗、卢梭等人的案例加以分析,*后指出了人们应当积极参与公共活动,在社会中主动积极地追求自身的利益。桑内特恢恢乎游刃于历史与现实之间,完美地解答了诸多令人困惑的问题:何以人们会把陌生人视为威胁?为什么时至今日,普通人参与公众生活的惟一方式和途径就是保持沉默,充当听众?而这些反过来又给人们的精神性格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桑内特的结论是,孤独是现代性不可避免的后果,致令个人向私人生活靠拢,而导致了公共人的退场。该书在海外声誉卓著,是历史社会学、社会生活研究等学术领域的扛鼎之作。

目录

中文版序

致谢


**部分 公共问题

**章 公共领域

第二章 角色


第二部分 古代政制时期的公共世界

第三章 观众:陌生人的聚集

第四章 公共角色

第五章 公共与私人

第六章 作为演员的人


第三部分 19世纪公共生活的混乱

第七章 工业资本主义对公共生活的影响

第八章 公共领域中的人格

第九章 19世纪的公共人

第十章 集体人格


第四部分 亲密性社会

第十一章 公共文化的终结

第十二章 卡里斯玛的去文明化

第十三章 共同体的去文明化

第十四章 失去演技的演员


结论 亲密性的专制统治


附录 “我控诉!”


译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今天很少人会认为他们的心理生活是自发生成的,无关乎社会条件和外界环境。然而,在人们看来,心理自身又仿佛有一种内在的生活。人们认为这种生活是非常珍贵、非常精致的花朵,如果曝露给社会世界各种残酷的现实,它就会枯萎;只有被保护和隔离起来,它才会盛放。每个人的自我变成他首要的负担,认识自我变成了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而不是手段。正因为我们如此关注自我,对我们来说,找到一种私人原则、向我们自己或者其他人描述我们的人格是什么才变得极其困难。内中缘由是,心理越私人化,它受到的刺激便越少,而我们就越难以感知到或者表达出感觉。——**章 正是二战后出生的一代使自己从性束缚中解放出来,并因而转向了自己的内心;正是在这个时代之中,公共领域遭到了*为严重的物质破坏。然而,本书认为,失衡的私人生活与空虚的公共生活的这些嚣张符号有一段长时间的形成过程。古代政制的衰落,以及一种全新的、资本主义的、世俗的城市文化的形成引发了一种变化,而它们正是这种变化的后果。——**章 公共领域中的人格还通过促使人们害怕不自觉地向他人泄露自己的情感而破坏了公共领域。由此造成的结果是,越来越多的人尝试不再和其他人进行交往,以便能够用沉默来保护自己,甚至为了避免情感泄露而试图变得冷漠。由于在一个人人都戴着面具的世界中,表达已经不再是面具的呈现,而是人格和脸庞的揭露,所以公共领域失去了那些愿意在它里面表达情感的人们。——第十一章 亲密性在何种意义上成为一种专制统治?法西斯国家是亲密性专制统治的一种形式;赚钱谋生、抚养后代和浇灌草坪的乏味工作是亲密性专制统治的另一种形式;但这两者都不足以描绘一种没有公共生活的文化所造成的后果。——第十一章 现代社会的一大特征是,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不断地寻找英雄,不断地对英雄大失所望。这种追寻注定不会有结果,原因之一就是非人格的公共生活在现代社会中已经衰落:由于英雄的动机是其吸引力的来源,英雄主义的内容已经变得琐碎化了。——第十二章 在一个社会空间已经被原子化的社会中,人们总是担心他们会和其他人隔绝。而这种文化提供给人们用来“联系”其他人的材料是一些不固定的情感符号。因为这些符号本质上是变化不定的,所以人们在使用它们的同时也将不得不总是测试它们的效用。——第十三章 咖啡厅中精心设计出来的交谈模式并不是在其他社会场合得到应用的交谈模式的替代品,但这些交谈模式被专门用来服务于一个目的——让来自不同社会等级的人们能够无拘无束地交谈。结果就是造成了一种社会的虚构;从人们的表现来看,他们之间“仿佛”并不存在着什么区别——当然这只是暂时的。——第十四章

作者简介

理查德·桑内特,1943年生于芝加哥,曾任耶鲁大学讲师、纽约大学教授,1999年起担任伦敦政经学院社会与文化理论教授以及社会学与社会政策教授。研究领域为城市社会学、艺术、家庭、观念史与身体史。主要著作有《再会,公共人》《肉体与石头——西方文明中的身体与城市》《不平等世界的尊敬》等。 译者 李继宏,生于1980年,狮子座,广东揭阳人,毕业于中山大学社会学系,著有《陌生的彼岸》《经典十讲》;译有“李继宏世界名著新译”系列,迄今已出《小王子》《老人与海》《动物农场》《了不起的盖茨比》《瓦尔登湖》《月亮和六便士》《傲慢与偏见》《喧晖与强动》《简爱》《在路上》;以及《追风筝的人》《与神对话》《肉体与石头》《穷查理宝典》等数十种图书。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