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30683477
- 装帧:一般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82
- 出版时间:2022-12-01
- 条形码:9787530683477 ; 978-7-5306-8347-7
本书特色
陶灵对川江的书写,大约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迄今已近四十年。陶灵对川江的深情,在我心目中,庶几可与写下《西阳杂俎》的段成式之于盛唐的追挽相比拟。不同于西方以近现代科学分类法谋篇的博物志,陶灵的书写,以段成式的东方的心灵印象与志趣牵系,提供了更加温暖的沉浸式体验。一道行将逝去的水生文明情态,被陶灵成功地留下了多维的印记。 作为川江的淘宝人,但凡与川江有关的掌故、传说、旧事、民间谈、老规矩、土物俗语,陶灵无不一一耐心淘洗、呈现于此。在他弥散着野史酷烈气息的笔下,充盈着民间蓬勃生机的川江,既流溢出搏击风浪的艰辛和残酷,也萦回着水生文明的灵异与妖娆。
内容简介
本书由作者近年创作的数十篇散文作品组成,为“百花·中国自然写作”书系作品之一。 本书贯穿着鲜活灵动的“博物志”风格,收录作品分为水、航、岸等几部分,却戒除了一般专题散文集的依题材简单分类以及工具书词条式的呆板同质化写法。作者广博搜集罕见史料,以幽默生动的语言,用川江流域的风土人情与民俗传说,再现一道古老的江水所营造出的旖旎生态。这一道江水所承载和体现的,不仅是水中数量繁多种类丰富的游鱼生灵,不仅是船头岸上质朴健朗勇毅乐观的船家纤夫,更是一道业已渐行渐远的人类依水而居、搏击滩险的古老而瑰丽的风景。这些虚实错综、悲欣交织的故事,正犹如一声声享誉世界的川江号子,经由作家的解释与重述,它们穿破时间的烟瘴,重新炸响在激荡的川江浪尖,旋绕在曲回的蜀道重峦。
目录
水志
鱼泪
鱼钩
志怪
江水
水流江河满
水打棒
航录
船释
船志
桡胡子
喊起号子好合脚
川江行
岸闻
石头记
牛志
年猪旧闻
陈年酒事
米粮饭
土物俗语
金霞
茶解
孤魂灯
后记|我的世界在川江
节选
鱼钩 哭 五个月大的时候,家里人给我开荤。奶细娃儿肠胃弱,受不了太油腻的东西,奶奶熬了一碗鲫壳儿汤。这算是荤,但一点不油。 鲫壳儿就是鲫鱼,一般只能长到一拃长。熬汤前有讲究,奶奶先是用清水把鲫壳儿养在盆里,并滴几滴菜油,透去肠肚里原来吃的污浊东西。下锅前,又抓起鲫壳儿跟我亲了个嘴儿,说今后不流口水了。长大后,奶奶摆我的“老玄儿”,说:“拿鲫壳儿跟他亲嘴儿,他胆子小,吓得哇的一下子哭了起来。” 十来岁时,跟父母**次去乡下过年,看二爸在堰塘打鱼。网里有一条活蹦乱跳的小红鲤鱼,很好看,二爸取出来给了我。我把小鲤鱼养在一只木盆里,放进几根水草,一心想把它养大。可当天夜里,小鲤鱼蹦了出来,渴死了。早晨,看着躺在地上一动不动的小鲤鱼,我泪水一下子流出来,伤心极了。 读小学时,每个假期我都去镇上的姑妈家玩。邻居四平大我半岁,我俩是好朋友。他家后院有个方石水缸,里面养了很多金鱼,黑色的鼓眼鱼、狮子头红金鱼、红白粉色相间的花鱼……我和四平伏在池边,一看就是大半天。 有一个下午,我又去他家,四平不在。突然,我脑子里念头一闪:悄悄捉几条回去。我赶忙伸手去摸,手刚入池,鱼儿一晃,全游跑了。忽上忽下、忽左忽右,一条都没捉到。咚咚咚心跳中,看见池边的小漏网,是换水时用来捞鱼的。于是拿起小漏网,毫不费力地捞到两条。姑妈放工回家,看见灶台海碗里装的金鱼,马上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当即要我送还回去。我不情愿,也心虚,不敢。结果姑妈自己端着碗,把金鱼还回了四平家。 第二天早上,我出门去玩,四平和同街的几个小伙伴站在街沿口,嘴里不停地喊着:“盗强、盗强……”我一下就听懂了,他们把“强盗”二字反起念的。顿时觉得一点脸面也没有,跑回家,躲起来哭了很久…… 子 三峡库区蓄水前,入夔门,东出瞿塘峡。峡口南边,一条小溪注入川江。溪水清澈,青山倒映,人们给它取了一个秀丽的名字:黛溪。黛,青黑色的颜料,古代女子用来画眉。有点遗憾的是,黛溪后衍为大(dài)溪、大(dà)溪。不过仍有文化人写作“黛溪”。1935年,取溪之名,这里设大溪乡至今。 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文化代表之一“大溪文化”遗址,就在大溪入江口西岸被发现。遗址的灰坑墓葬中,整条鱼被摆放在死者身体的两侧,或胸前,或嘴上、手上。考古人员在堆积层中还发现大量鱼骨,其中一个约一米见方的坑里堆了厚厚一层,不像是扔垃圾那样随意,而是可以看出摆放顺序来。 从大溪回城只有十来公里水路,我们坐一只小渔船。途中,老渔民摆龙门阵:长江中下游的鱼,骨、刺比较软,可嚼烂吃下肚里去。一进南津关,到了川江里,都变硬了。同行的两位诗人不解。老渔民顺手指了指江中,解释道:川江到处都是滩,水流得这么急,鱼喜欢斗滩,都往上冲,身子骨就变硬了,它的骨和刺当然要坚硬些哟! 我明白这个道理,并且知道,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的中华鲟本来生活在近海,但每年要逆江洄游约三千公里,到达川江与金沙江交汇一带产卵。就是要经过这种长距离洄游和与川江激流的搏击,它的性腺才完全成熟,顺利产卵。 川江属古巴人活动范围。有四川学者解读“巴”就是鱼,鱼就读“巴”。至今,重庆有地方仍有读鱼为巴的习俗:鱼篓喊“巴篓”;峡江中一种长倒刺的鱼叫“倒刺鲃”。 在初中课文里读过《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而錞于,便是古战中鼓舞士气的一种军乐器。它用青铜铸成,圆桶形,桶顶有一个鋬鋬儿,穿绳子吊起来,拿棒槌敲打,声响浑厚,传播很远。川江多地出土的錞于为战国时期物品,鋬鋬儿铸为虎形。巴人首领廪君死后化为白虎,巴人因此尚虎。虎鋬周围都铸刻着鱼、船、鸟、蛇、人面及菱形回纹图案,因不能完全解读其意,归类为“巴蜀符号”(或称“巴蜀图语”)。这些符号简单,并且十分抽象,唯独鱼图案具象刻画,头尾、嘴眼、鳞鳍俱全,非常逼真。 有学者认为,巴人善使船,善捕鱼,所以錞于上铸刻鱼和船作装饰。也有专家说,那鱼只是个衬托,船上旌旗飘然,战鼓耸立,战船无疑才是主角。鱼及其他符号的装饰性毋庸置疑,但鱼作为战船配角之说,未免牵强。从刻画位置看,鱼与战船分居虎鋬的两侧,彼此间隔多个符号,互不映衬。再者,配角焉有比主角逼真、突出的理由? 川江地区出土的很多战国时期的兵器,也大都铸刻有鱼纹。甚至广东、湖南、台湾等地出土的同时代錞于和钺、戈兵器上,也都有比较写实的鱼形图案。巴蜀地区大量的汉墓中,石棺壁上凿刻鱼图案的情形也十分普遍,线刻与浮雕手法都有,一般与蛇、龙鱼、天禄等物同时出现。 明末清初时的文学家李渔,其经典著作《闲情偶寄》里有篇说“鱼”的文章,曰:“鱼之为种也,似粟千斯仓而万斯箱,皆于一腹焉寄之……”翻译其意:鱼产卵,多得像粮仓里的小米一样,都装在一肚里。 鱼,腹大多子,作为“巴蜀符号”,寓意在其繁衍生息。錞于上的鱼和兵器、石棺壁上的鱼,以及大溪墓中之鱼、鱼骨,用意不难理解,民间盼多子,战场愿兵多。
作者简介
陶灵,男,60后,工程师,现居重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川江人文研究与写作。在《散文》《散文海外版》《散文百家》《延安文学》《儿童文学》《奔流》等报刊发表过散文。获第三届奔流文学奖、第四届延安文学奖。
-
十三邀2:偶像是生意,是符号,是忍辱负重(八品)
¥26.4¥60.0 -
事已至此先吃饭吧
¥19.3¥55.0 -
孤独海子:海子经典诗选
¥18.9¥45.0 -
理想青年:朱光潜谈修养
¥18.1¥49.0 -
诗经演
¥10.5¥39.0 -
我与地坛
¥15.4¥28.0 -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18.4¥49.8 -
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
¥33.3¥68.0 -
汉字里的中国
¥12.2¥45.0 -
又得浮生一日闲
¥18.4¥49.8 -
藏族民间故事-中国少数民族经典民间故事
¥22.1¥63.0 -
茶馆
¥10.8¥36.0 -
我是一只骆驼
¥19.2¥32.0 -
二十六篇:和青年朋友谈心
¥18.5¥45.0 -
熊镇.2
¥17.4¥49.8 -
活出生命的本真
¥16.7¥45.0 -
一曲难忘
¥15.1¥35.0 -
美好的生活:失败与想象力不可或缺(中英文对照)
¥14.8¥39.9 -
战争与和平(上下)
¥23.4¥78.0 -
我在史铁生
¥13.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