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1753868
  • 装帧:一般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12
  • 出版时间:2023-05-01
  • 条形码:9787521753868 ; 978-7-5217-5386-8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法国文学爱好者,超现实主义文学爱好者,法国艺术爱好者、法国文学艺术史爱好者、大、中学生★ 法兰西学院通讯院士董强翻译、导读,著名画家陈丹青撰文力荐。 ★ 文学大师布勒东超现实主义名作,一部“反小说”的小说。 ★ 《娜嘉》是布勒东对传统文学**次真正意义上的、全面的革命。 ★ 布勒东直面“我是谁”的终极困境,娜嘉则回答以“我是游荡的灵魂”。 ★ 布勒东以“手术刀般的语言”剖析生活,因为生活本身就是超现实的。 ★ 受毕加索在绘画中直接运用现实物品的影响,布勒东在书中插入了48张照片,以代替被他“视为无用之物”的文学描写。 ★ 法国《世界报》二十世纪百大图书之一。 ★ 本书由香港知名设计师陆智昌倾情设计。

内容简介

《娜嘉》首次出版于1928年,安德烈·布勒东从与一位名叫娜嘉的女子在巴黎相遇、相爱到分手的经历中,提取大量事件,对现实、真实、美、疯狂等概念进行探索,颠覆了十九世纪传统的文学观念。该书一般被视为小说。然而,许多证据都证明,书中的大部分事件均非虚构,而且有大量的图片展示事件发生时的场景。同时,作品又体现出一种明显的自传倾向。全书扑朔迷离,充满偶然、随机、巧合和梦境,作者的主观思想交叉出现在事件的客观叙述过程中,图像与文字交相辉映,成为超现实主义文学的名作,极大影响了西方二十世纪的文学与艺术。

目录

《娜嘉》:我译、我读、我看/董强 1

娜嘉 27

读《娜嘉》有感/陈丹青 185
娜嘉,仅仅是个开始/伍倩 191
布勒东生平和创作年表 203


展开全部

节选

去年十月四日,就在那么一个我常有的完全无所事事、非常单调的下午,我在拉法耶特街上漫步:我在《人道报》的书店橱窗前停了几分钟,买下了托洛茨基的新作,之后,漫无目的地继续朝歌剧院方向走。办公室、工作室都开始下班,两旁房子上上下下的门都开始关闭,人们在人行道上握手道别,开始有了更多的人流。我情不自禁地观察着这些面孔,看他们的姿态与动作。唉,还不能指望这些人去闹革命。我穿过一个十字路口,我忘了它的名字,也许根本就不知道名字。就在一座教堂前,突然我见到一名女郎,穿着非常寒酸,从对面走来,可能离我还有十步之遥。她也看到了我,或许之前就看到了我。她走路时头仰得很高,与其他路人都不同。她是那么纤弱,走路时,好像几乎不触及地面。她的脸上可能浮着一丝难以察觉的微笑。她的化妆很奇特,就好像是从眼睛开始化妆,却没有时间完成,但她的眼弦对一名金发女郎来说,显得太黑了。是眼弦,而不是眼皮(像这样一种光泽只有在细心将化妆笔在眼皮之下描过时,才可能出现。关于这一点,有意思的是,布朗什·黛瓦尔在扮演索朗日这一角色时,即使从很近的地方去看,也显得没有丝毫妆容。这是否就意味着,对我来说,在大街上并不太允许而在剧院里却是必需的事情,只有在它唱了反调,不再是在前一情况下被禁止、后一情况下被强迫的时候,才让我觉得有价值?也许吧)。我从未见过这样的眼睛。我毫不犹豫地与这位陌生女郎搭话,同时,我得承认,我也做好了准备,以应对*坏的反应。她笑了,但笑得非常神秘,而且,怎么说呢,就像是知道为什么似的,虽然我根本无法相信这一点。她声称是要去一家位于马让塔大道上的理发店(之所以说她声称,是因为我当时就有所怀疑,而且后来她自己也承认,她其实毫无明确目标地在走)。她向我说了她面临的一些经济上的困难,显得有些没有必要,但这样说,好像只是为了抱歉,解释她为什么会穿得如此寒酸。我们在火车北站附近一家咖啡店的户外座位上停歇。我看她看得更清楚了。在如此美妙的眼睛中,会发生些什么呢?它们反射的是怎样幽暗的神伤,又是怎样明澈的骄傲?她也不问我什么,就开始了一大段自我表述,带着一种好像不合时宜的(或者是非常适宜的?)对我无限的信任。刚开始讲时,我也感到了她眼睛一样的谜。她来自里尔,两三年前才离开,她在那里结识了一名大学生,可能爱上了他,他也爱她。有一天,她决定离开他,而他根本就没有想到,原因是“不让他为难”。于是她就来了巴黎。她从巴黎给他写信,信件之间的相隔时间越来越长,也从不给他留地址。然而大约在一年之后,她偶然遇见了他。两人都非常惊讶。他拉着她的手,情不自禁地说,觉得她变了许多。他的目光落到了她的手上,惊讶地看到她的手居然那么讲究(如今她的手已不讲究了)。于是,很机械地,她的目光也落到了他握着的她的那只手上,忍不住惊叫一声,因为发现他的*外侧两个手指是完全连在一起的。“你受伤了!”年轻人只得将另一只手给她看,上面也有着同样的残疾现象。说到这里,她非常激动,不断地问我 :“这可能吗?与一个人如此长时间一起生活,有着观察他的所有机会,完全可以发现他任何一个身体上或其他的特别之处,*后居然如此不了解他,居然连这都没有发觉。您相信吗……您相信爱情可以做出这样的事情吗?他当时是那么生气,您说我能怎么办啊,我只好缄默不语了,这双手……于是,他说了一句我没有明白的话,其中有一个我不明白的词,他说:‘傻瓜,我要回到阿尔萨斯-洛林去。只有在那里,女人才知道怎么爱。’为什么说傻瓜呢?您也不知道吗?”可以想象,我马上就激烈地回答:“别管他。但我觉得这样俗套地说阿尔萨斯-洛林可真是让人厌恶,这家伙肯定是个笨蛋,等等。这么说,他走了,您再也没有见过他?这样更好。”她说了她的名字,是她自己选的:“娜嘉(Nadja),因为在俄语中,这是‘希望’一词的开头几个字母,也因为这仅仅是开头。”到了这时,她才想到问我,我是谁(从这句话非常狭窄的意义上讲)。我就告诉了她。接下来,她又回到了她的过去,跟我讲她的父亲、母亲。尤其在提到父亲时,她的语气变得非常温柔:“他真是个脆弱的男人!您要知道,他一直都非常脆弱。他在年轻的时候,您要知道,可是事事受宠。他的父母很不错。那时还没有汽车,但他们有一辆非常漂亮的马车,有马夫……相反,到了他那里,一切都很快就完了。我那么爱他。我每次想起他,想到他是如此脆弱……啊!母亲,可就不是一回事了。她是一个普通的女人,就像人们所说的,一个普通的女人,完全不是我父亲应当有的那么一个女人。当然,在我们家里,到处都很干净,但是他,您知道,他不是一个回到家见到她围着围裙就够了的男人。当然,他见到的是饭菜都已经准备好了的桌子,或者马上就会准备好,但他要的不是人们所说的一张饭菜齐全的桌子(此时她带着一种贪婪的、讽刺的表情,做了一个有趣的手势)。母亲,我挺喜欢的,我绝不做任何伤害她的事情。所以,我来巴黎的时候,她知道有人将我托付给了沃日拉尔街上的修女们。当然,我从来没有找过她们。但是,每次我给她写信,都是以这样的话来结束:‘我希望很快再见到你,’并加上一句,‘假如上帝愿意的话,正如某某修女所说……’再在那里加上随便哪个修女的名字。而她看到了一定会非常高兴!在我收到的她的信中,让我*感动的,我愿意用其他所有去换的,是*后附加的话,因为她每次都觉得需要加上一句:‘我总问自己,你在巴黎干什么?’可怜的母亲,假如她知道的话!”娜嘉在巴黎干什么,连她自己也问自己。当然,到了晚上,快七点的时候,她喜欢坐在地铁的二等车厢里。大部分乘客都是刚刚上完班。她坐在他们中间,试图从他们脸上看出他们劳碌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他们肯定在想他们刚刚留下的,到第二天,仅仅到第二天就又要重新拾起的工作,也在想晚上等待着他们的、那些让他们眉头舒展或者让他们更加忧心忡忡的事情。娜嘉看着空中的某些东西 :“他们当中,还真的是有好人啊。”我情绪激动起来,这一回我生气了 :“不。而且问题不在这里。只要这些人接受了去工作这件事,就不会有意思,不论是否还伴有其他悲惨的事情。假如不对工作采取*强烈的反抗,他们又能从中学到些什么呢?就在这一刻,你见到他们,而他们并不见到你。我带着我所有的力量,仇恨这一人们迫使我认为有价值的奴役。我怜悯被迫接受这一切的人,大致来讲,他无法从中解脱出来,但是,并非他的痛苦之深就让我觉得应当站在他一面,只有他反抗的力度才能让我做到这一点。我知道,在一家工厂的火炉前,或者在那些每天强迫人们在几分钟内重复同一手势的毫不留情的机器前,或者在别处的任何地方,在让人无法接受的命令之下,或者在监狱中,或者在一群被处死的人前,人们还是可以觉得自己是自由的,但这一自由并非来自人们所接受的苦难。自由,我承认,是对锁链的永久性解脱,然而,为了让这一解脱成为可能,永远可能,需要那些锁链不压垮我们,不压垮您说的那些人。但是,自由同样也是—而且人性地讲更是—让解脱了锁链的人能够走的那些或长或短的、美妙的、连续的脚步。这些脚步,您假设那些人能够迈出去吗?他们难道有这样的时间吗?他们有这样一份心思吗?他们是好人,是的,同战场上被杀死的人一样善良,是吗?直截了当说吧,是英雄 :大多数是不幸的人,还有几个是可怜的傻瓜。我承认,对我来说,这些脚步才是一切。这些脚步走向何方,这才是真正的问题。*后,这些脚步一定会描绘出一条路来,而在这条路上,谁知道呢,会不会出现让那些没有能够跟上的人解脱锁链的办法?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值得在那里停留一下,同时又不能走回头路。”(可以看到,在这个主题上,我能讲出多少话来啊,只要我决定以具体的方式来讲述这个问题。)娜嘉听着我,没有要与我唱对台戏的样子。也许她压根就没有想要称颂工作的好处。她开始说到自己的健康状况,很成问题。她用自己仅有的一些钱去看的、自己信得过的医生,开出处方说她必须马上出发去蒙多尔山疗养。这个想法让她觉得非常好玩,因为对她来说根本就付不起那钱去旅行。但她相信,如果做一项持续的手工工作,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取代她无法做到的治疗。出于这一想法,她开始在一些面包店甚至肉店找工作。她以一种纯粹诗性的方式认为,在这种地方,要比其他地方更可以确保她的健康。每次,人们都只肯给她低廉的工钱。也有几次,在答复她之前,老板需要看她两眼。一个面包店的老板向她保证每天十七法郎,后来又抬头看了她一眼,改口说 :十七或十八。她非常欢快地说:“我对他讲 :十七,可以 ;十八,我就不干。”此时,我们已经信步走到了福布尔—普瓦索尼埃街。在我们身边,人们开始加快脚步,是吃晚饭的时间了。我向她告辞,她问有谁在等我。“我妻子。—结婚啦!啊!那……”接下来用一种非常严肃、非常矜持的口吻说:“算了。可是……这伟大的想法呢?刚才我开始非常清晰地看到了它。那真是一颗星星,您在走向那颗星星。您一定会到达那颗星星那里的。刚才听您讲的时候,我感到,没有任何东西能够阻挠您 :哪怕是我……您永远无法像我看到它那样看见那颗星星。您不理解 :它就像是一朵没有心的花朵的心。”我无比感动。为了换个话题,我问她在哪里吃晚饭。突然,她身上又恢复了她独有的那种轻快,也许就是那种自由 :“哪里?(她伸出手指:)那里,那里(两家*近的餐馆),我在哪里就在哪里吃嘛,每次都是这样的。”就在我马上要离开她的时候,我想问她一个可以概括所有其他问题的问题,一个也许只有我能问的问题,但至少这一回,这个问题碰上了一个够得上它的高度的回答:“您是谁?”她毫不迟疑地回答说:“我是游荡的灵魂。”我们说好第二天在位于拉法耶特街和福布尔-普瓦索尼埃街道交汇处的酒吧再见。她说很想读一两本我写的书,而且,见我真的怀疑她能对这些书有什么兴趣,就尤其坚持。生活与人们所写的东西是两码事。她又挽留了我一会儿,告诉我身上有什么感动了她。她说,是简单。是我思想中,我的语言中,在我整个的生活方式中,有着的那种简单。这是我有生以来觉得*珍贵的一个恭维。

作者简介

安德烈·布勒东(André Breton,1896—1966),出生于法国奥恩省的坦什布赖镇,1924年发表《超现实主义宣言》,同年成立“超现实主义研究会”,成为超现实主义的奠基人。1966年在巴黎去世。作为诗人、小说家和艺术批评家,他一生坚持超现实主义理念,成为二十世纪西方这一著名的文学艺术潮流的中流砥柱。主要作品有《超现实主义宣言》《超现实主义第二宣言》《娜嘉》《连通器》《疯狂的爱》等。 董强,北京大学燕京学堂院长,外国语学院法语系博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傅雷翻译出版奖组委会主席。旅居法国十二年,曾师从米兰·昆德拉。2009年获法国“教育骑士”荣誉勋章,2015年获法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2016年当选为法兰西学院通讯院士。著有《梁宗岱:穿越象征主义》《插图本法国文学史》等,译有《西方绘画大词典》《乌合之众》《小说的艺术》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