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76046601
  • 装帧:平装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80
  • 出版时间:2024-07-01
  • 条形码:9787576046601 ; 978-7-5760-4660-1

本书特色

1.本书可作为传统文化类课程的首选教材。 2.语言简明扼要、通俗易懂。 3.增加图片,多角度立体呈现璀璨文明。 4.增加拓展阅读材料,扫描二维码可随时查看。

内容简介

在世界文明谱系中,能与西方文明相提并论的,无疑是中华文明。中华文明诞生于内陆地区,属于十分典型的农业文明。它滥觞于夏商周三代之前,成型于秦汉,兴盛于隋唐,宋明时达到顶峰,其悠久而灿烂的文明成果为人类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其起源与早期发展阶段形成的多元一体格局和兼容革新能力,成为其长期生长的起点,从中孕育出的共同文化积淀、心理认同、礼制传统,奠定了中华文明绵延不断发展的基础。
本书运用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语言,从科学技术、生活方式、制度文明、学术文明、宗教文明、艺术文明等几个部分来简述中华文明的具体内容,同时揭示了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和今后发展的大体方向。

目录

**章 绪论
**节 中华文明衍生发展的“生态环境”
一、相对封闭的大陆——海洋型地理环境
二、以农业为主体、多种经济形态并存的社会经济环境
三、以华夏(汉)民族为主体、多民族共存的人文环境
四、家国同构的宗法——专制式的政治环境
第二节 中华文明的主要特征
一、起源的多元性与发展中的趋同性
二、自成体系与极强的包容性 第二章 科学技术
**节 农业技术
一、农具、耕作及施肥技术
二、土壤辨析与田地的整治
三、播种*佳时间与节气
四、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与蔬果园艺
五、渔业、畜牧业、林业与副业技术
六、水利建设
七、农学名著
第二节 手工业技术
一、纺织
二、陶瓷
三、冶金与金属制造
四、漆器制造
五、四大发明
第三节 科学
一、数学
二、物理学、化学
三、地理学
四、天文学与历法
五、医学与药物学 第三章 生活方式
**节 饮食
一、主食
二、肉食
三、蔬果
四、调料
五、饮酒与饮茶
六、用餐方式与制度
第二节 服饰
一、服饰的历史渊源
二、冠、巾、帽
三、衣与裳
四、鞋与袜
第三节 居住
一、民居
二、宫殿
第四节 交通
一、交通工具
二、道路
第五节 娱乐与体育锻炼
一、杂技与武术
二、围棋与象棋
第六节 社会交往与岁时节庆
一、社会交往与礼仪
二、岁时节庆 第四章 制度文明
**节 土地制度与赋税制
一、土地制度的变迁
二、赋税制度的变化
第二节 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与郡县制
二、帝制与共和制
第三节 法律制度
一、法规与法典
二、“法治”与“人治”
第四节 教育制度
一、官学与私学
二、教学内容与教材
第五节 官吏的选举与管理制度
一、选举制度的变革
二、官吏管理制度
第六节 货币与度量衡制度
一、货币制度
二、度量衡制度 第五章 学术文明
**节 传承不息的儒家
一、孔子
二、孟子和荀子
三、汉唐经学
四、宋元明理学
五、清代的考据学和新今文经学
第二节 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
一、老子、庄子与道家
二、商鞅、韩非与法家
三、墨子与墨家
四、《孙子兵法》与兵家
五、惠施、公孙龙与名家
六、阴阳五行家
第三节 史学
一、史学的起源与流变
二、史家传统与史学名著
第四节 文字、语言与文献整理
一、汉字的起源与流变
二、文字学
三、音韵学与训诂学
四、文献整理 第六章 宗教文明
**节 原始宗教
一、图腾崇拜
二、巫祀
第二节 佛教
一、佛教的传入及其中国化
二、佛教的经藏与仪轨
第三节 道教
一、道教的产生与演变
二、道教的典籍与仪轨 第七章 文学艺术
**节 文学
一、诗歌
二、赋
三、散文
四、词曲
五、小说
六、文学批评
第二节 艺术“百花园”
一、音乐
二、舞蹈
三、绘画
四、戏剧与其他说唱艺术
五、书法与篆刻
六、建筑、雕塑与园林 第八章 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
**节 中华文明与世界上其他文明的相互作用与影响
一、中华文明圈的形成与发展
二、近世西方文明的传入
第二节 中华文明前瞻
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中华文明的发扬光大
二、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明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庄华峰,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教授,执教三十余年,先后讲授魏晋隋唐史、中国社会生活史、中国民俗研究、中国饮食文化、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等课程。主持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7项省部级项目,出版著作(独著或合著)10多部,在《中国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等重要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并有多项科研成果获奖。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